《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1
2006年3月29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要講到五位百法的第二部分,就是心所法。
大家看書,講義上的: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法在《百法明門論》裏一共講到有五十一種。這五十一種心所法它的內容分爲六類,那麼這一種分析的方法,這是《百法明門論》作這樣的一個區分。其實在佛教的論典裏邊對心理的分析,始終是重要的一塊。比如說像《俱舍論》,《俱舍論》把心所分爲六類四十六種心所,像南傳的《清淨道論》也講到五十二種心所,像《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都有對心所詳細的分析。可見了解人的心理活動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一個重點。因爲我們學佛,我們修行,修行的重點就是我們的心,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心的問題,我們要解決心的問題。如果我們不了解心,我們不了解我們有什麼心理活動,我們又如何地解決心理?所以,這一次講百法,我也對這個問題特別地關注了一下,感覺到了解這些心所對我們修行確實是特別地重要。
心所一共分爲六類,這六類心所分析的方法,大體是從幾個方面。第一個是普通的心所,普通的心所也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的普通心理學都有講到的,普通的心所大體有包括現在心理學講到的人的一些普通的心理,像感覺、注意、表象,意志……人都有這種常規的心理。那除了普通的心理以外,你看現在社會上心理學的種類很多,如教育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心理學的種類多得不得了。
我們佛教的心理學也有它的側重點,它的側重點是什麼呢?就是止惡行善、轉迷成悟。所以,佛教的心理學應該說它更傾向于倫理的心理學,更傾向于修道的心理學,是屬于倫理的心理學,從倫理的心理學到修行的心理學。倫理的心理學是關于善和不善的心理,是探討人的道德和犯罪的根源,這一部分就是屬于倫理心理學的範疇。因爲止惡行善這是整個佛法修行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人天善法建立的根本。
佛法的修行不只是在一般意義上的止惡行善,它更主要是斷惑證真。斷惑證真勢必要通過止觀的實踐來完成。關于止觀的實踐的這一部分心理,其實在《百法明門論》裏它所占的份量也是非常大。所謂止觀實踐的心理,無非也還是二個方面,在修我們修習止觀的過程中,有哪一些心理是阻礙我們止觀成就的心理,比如:散亂、昏沈、掉舉、放逸、懈怠、不正知、失念……這些都是屬于止觀障礙的心理。那麼還有一些是我們在修習止觀過程中它所要經曆的,以及能夠協助我們止觀成就的心理,如:欲、勝解、念、定、慧、輕安,無貪、無嗔、無癡這些對修止觀也有幫助,精進等等一系列的心理是幫助我們修習止觀。
所以,佛教心理學主要還是爲止惡行善服務,是爲斷惑證真服務,所以我們要圍繞這樣一個目的來理解佛教的心理。
接下來,我們根據《百法明門論》的分析,每一類心理我們都給大家作詳細的分析,每一種心理它的特征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它在我們的人生以及在修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
下面作具體分析:
這六種心理學裏邊,我們先看一看這六種心理的名字,我們先作一個大概的解釋。
“遍行”是說明這個心所在行動上的普遍性,所謂普遍性就是在任何時候它都能産生活動,任何一個識産生的時候,它都生起的,只要有心活動,就有五種遍行心所。這一類心所就相當于我剛才前面說的普通心理學的所說的這些心理的範疇。
第二類是別境的心理。什麼叫別境?就是這五種心所只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生起,不像遍行心所它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生起。別境心所當然它本身也是通叁性,但是從它實際特殊來看,它和我們修止觀還是比較有關系,像:欲、勝解、念、定、慧,跟我們修止觀有關系,但是這些欲、勝解、念同時它也有可能成爲不善的助緣。勝解,不一定勝解的都是佛法,有可能勝解的是邪教。比如說你對*輪功生起勝解,你念也不一定都是念佛,你每天念財、色、名、食、睡,你念的是賺錢。所以,這些東西它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關鍵還在于我們怎麼去利用它。別境的五種心所,它只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生起。
第叁類就是善的心所。善的心所一共有十一種。善的心所是我們善心生起的心理基礎。這個心所一共有十一種。當然,這裏所說的善心所也包含著修習止觀所成就的心理。
接下來第四種是,煩惱的心所有六種。就是它的性質就是煩惱,有六種心所它的本質就是煩惱。煩惱是什麼意思呢?擾亂的意思,它能夠擾亂我們內心甯靜的心理。只要它一旦産生活動,它對我們的心就會構成擾亂的這樣的效果。那麼這個六種煩惱通常也稱爲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第五類是隨煩惱有二十種。隨煩惱和前面的煩惱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它是煩惱的等流,就是隨煩惱裏面有一部分心所它是根本煩惱的引發起來的心理。還有一部分(煩惱)本身就是根本煩惱的分類,就是表現方式。比如說我們的根本煩惱裏有一個嗔恨心,在隨煩惱裏邊表現出來的,比如嫉妒,還有憤怒,懷恨在心,很惱火,或者要傷害衆生,這個在百法裏邊都是屬于隨煩惱的範疇。像這一類的隨煩惱其實它沒有離開根本煩惱的體,它是根本煩惱的不同表現方式,然後建立了隨煩惱的差別。
第六類就是不定的心所,有四種。這個不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的五類都沒有辦法歸納了,它既不象遍行心所那樣,也不像別境心所,也不像善心所只有在善心中才能生起,也不像煩惱心所只有在煩惱的狀態下才能産生。因爲前面的五類都沒有辦法歸納,所以另外有這麼四種把它列爲不定心所。不定屬于前面的五類,也就是跟前面的五類也可能都會有關系,前面的任何一類都是沒有辦法歸納的。
接下來講“遍行五”。
遍行五種心所,遍行的特點我們前面講過了,從它的活動範圍來說,是特別地廣泛。在唯識裏邊反映它的遍行有四個方面。
首先在倫理上來說,它通善、惡、無記,不管是在善心中,還是不善心中,還是在無記心中,這五種遍行心所都能産生。這是第一。
第二,它活動的範圍通叁界、九地。它相應地八識中任何一個識生起,它都會和它相應,也就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任何一個識生起,那麼遍行心所都能夠和它相應,而且它基本上是遍一切時間。只要有識活動,就會有這五種遍行心所活動,所以,這五種心所它活動的範圍特別地廣泛。那也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有心理活動,其實都有五種遍行心所,都離不開五種遍行心所。
下面講這五種遍行心所是指什麼。
“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
第一種,就是作意。
作意這個心所,在心理學上也有一個類似于“注意”的這種心理,有點像。這種注意的心理,跟我們這個遍行心所裏邊所說的作意有點像。
那我們看作意心所的定義:“謂警覺應起心種爲性。引心令趣自境爲業。”(講記所出現的有關定義,均引自窺基大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所謂作意就是一種警覺,警覺什麼呢?警覺就是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我們外面聽到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就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注意之後會怎麼樣呢?你說注意之後會怎麼樣?注意之後就會把你的精神集中到那邊去,是不是?所以,它就會把你的心引向一個特定的目標。當你産生一種警覺之後,比如我們聽到一個聲音,或者看到一個特別的對象。其實作意在現代心理學裏邊也有分爲二類:這個二類,一類就是屬于隨意性地作意,一種是屬于不隨意(的作意)。
不隨意就是沒有目標,你沒有一個特定的目標。比如我們在走路,我們隨時都會有作意,比如說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什麼,雖然沒有目標,但是它會引起你注意,其實作意種心所它是蠻普遍。比如我們現在講課,或者我們在走路,我們在吃飯,我們有意、無意中都有一種作意在那裏的。如果我們沒有作意的話,我們的飯可能會吃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走路,雖然說我們可以在跟人家聊天、幹什麼,但事實上你還有一種作意,你要沒有作意的話,那你可能就會出問題了。所以,作意這種心所,就是注意這種心理,它隨時都在。這是屬于一種不隨意性的作意
但是還有一種隨意性的作意,比如說我們有一種很強烈的目標,我要達到什麼目標,比如我現在要打坐,我現在要聽課。我要聽課我就要集中注意力,或者我要打坐,就是那種目標是很強的。然後,我們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那我們一定要很作意。比如我要念好佛號,我就要很認真。比如我要讀書,我要讀好書,那我就要很認真、很集中注意力地讀。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目標是很強的,那麼你在做的時候,因爲你的強烈的目標,就會使你在做的時候,很注意地去做。如果你要是沒有一個強烈的目標,那麼你的作意往往就是力量不強。
所以,作意有這樣的二種類型,一種是不隨意的,還有一種是隨意的。
作意本身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它也是通叁性。通叁性也就是包含著善的心所、不善的心所、無記的心所。這個作意有可能成爲你善法生起的助緣,也有可能成爲不善法生起的助緣。比如說一個人要幹一件壞事,它要不要有注意力?它一樣要有注意力。如果它要幹一件好事,它一樣也還是要有作意。那麼我們把我們的心每天都引向一個什麼樣的所緣,其實這個是蠻重要。因爲幹好事有幹好事的所緣境,幹壞事也有幹壞事的所緣境。比如說你每天憶念叁寶的功德,這就是作意,你每天憶念叁寶的功德之後,或者你每天憶念這種因果,把你的心指向這樣的一種所緣境,那麼這樣的一種作意將會是你善心生起的因緣。反過來說,如果你每天你想的是這些五欲六塵,把你的作意力轉向這些五欲六塵,那麼這種對不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