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7▪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哪裏?我們發現在這個一切法裏邊,唯有心的作用,心是具有能動、能造、能分別。心的特色就在于它能動、能造、能分別。

  能動,心是具有能動性的。這個能動性,物質是沒有的,物質的世界是沒有(能動性)的,物質是沒有能動性。你看我們眼睛看到顔色,耳朵聽到聲音,就是說物質是沒有能動性,唯有心它是具有能動性。這是其它法所沒有的。

  第二是能造,能造就是能夠造作一切,心是能夠造作一切。成佛作祖還是下地獄、當畜牲,都是由誰決定的?都是由心造的。十法界都是我們的一心所造。“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說十法界都是一心造出來的,成佛是靠這個心去成,下地獄也是心造作出來的。你看人類的五千年文明怎麼來的?靠什麼?靠心造出來的。所以,一切都離不開心的作用,都是由心所造作的。而心能夠造的這種作用,是物質所沒有的。物質也是心造出來的。所以,心是“一切最勝故”。

  那麼,關于講到這個心,其實心的這個概念,在佛教裏邊它有不同的內涵。比如像唯識講的這個心,它比較偏向于緣起的心。像我們前面講的心,在講心的這個定義的時候,它的定義是,一個是緣慮的作用,就是緣慮分別的作用;那還有,心有積集的意思。心就是一個積累,心是我們生命的積累,每一種心……心其實……心的形成也是我們生命的一個積累,所以它是積集意。所以,心是具有緣起和緣慮的內涵。那麼唯識講的這個心,基本上是比較向于顯現這個心的緣起性。也就是每一種心的産生,其實它是代表著我們生命的一個經驗的積累。我們每一種心的形成,事實上都是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的。那麼,前面的生活的經驗是導致後邊的這種心念相續的因緣。那麼,佛教裏邊講到心,還有一重含義,就是:具有中心、本質,比如佛教裏邊講的,講覺性,講自性清淨心,它更傾向于心的本質這個層面去說的。

  但我們現在唯識宗講的心,就是它比較側重于前者而非後者,主要是從心的緣起性,心的這種具有緣慮、思量、分別的這個特征來顯示心的特點、心的內涵。佛教唯識宗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主要是講心具有緣慮和緣起的這些特征上來說明心。那麼,說明心在這個八識,在我們這個宇宙人生裏邊,它的力量最強大,這個力量最強大,是不是說心的作用就是比心所的力量就更強大呢?我們要考慮一個這樣的問題。因爲前面講到心王,接下來就要講到心所,那麼正常的情況下,心王的力量……心王是主人,是以它爲主的,但是不是心王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邊,它始終都能夠扮演著這個主人的角色呢?心所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邊,是不是它從來都扮演著隨從的角色?是不是這樣?其實並不是這樣。就像一個國家裏邊,國王應該是主人,他應該是權力最大,他應該是最權威,那麼這些忠臣、奸臣、臣下他一定要聽從君主的。但是很多時候,這個臣下他的權力如果過大的話,國王也要聽他的。在一個國家裏邊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同樣地,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邊,時常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說,當我們煩惱的力量很強大的時候,比如嗔恨心特別強大的時候,或者貪心特別強大的時候,那心王它也沒有辦法了。那麼,論主他要強調“一切最勝故”的原因,爲什麼要強調這個心王在我們的心邊一切是最勝的呢?就是要我們在修學佛法中,始終我們都能要把握這種生命的主動權,不要讓我們心靈世界裏邊那些不善的心成爲我們心靈世界的主宰,要告訴我們要保持心王在我們心靈世界的自主和權威性。

  那麼接下來“與此相應故。”相應就是指心所和心王相應。這個心所和心王的關系,在佛教裏邊它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就叫作:心王和心所就像師和徒的關系一樣,就像老師和學生同樣畫一幅畫,老師先把這個模型給勾出來,然後學生去填彩、去圖顔色,也就是說心王和心所它們同時作用的時候,來配合完成一種認識活動。那麼心王在這裏邊它的作用是緣這個部相,心在這邊的作用是緣這個別相。就像心王它認識的是這個模型,心所它認識的是畫裏面的內容。所以,心王緣的是總相,心所緣的是別相。我們總的認識一個東西,然後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好不好,喜歡不喜歡,這個是心所的作用。喜歡,起貪心,這是貪心所的作用;不喜歡,起嗔恨心,那是嗔恨心的作用;你想像著這個東西怎麼樣、如何,那是想心所的作用;你覺得應該去把它得到,那就是思心所的作用。所以,每一種心王當它在完成一個行動的時候,它必須是在心所的配合之下才能夠完成它的這種心理的認識活動。所以,心所就是類似于心理活動,心王就是我們心靈世界認識的它所起到的一個總的認識的作用。那麼爲什麼稱心王和心所是相應的?這個“相應”這二個字裏面包含著有幾層意思:

  第一個就是時間是相同的。心所必然是依心王生起,而且是同一個時間,不說現在先有心王,心王過了再生心所,它一定是同一個時間,在時間上是同一個時間。

  (第二)所依是相同的。所依就是俱有依,心王和心所它的……因爲每一個識的生起,比如說眼識的生起是以眼根作爲俱有依,耳識的生起它是有以耳根作爲俱有依,鼻舌的生起它是以鼻根作爲俱有依。前五識它的心所的生起,它的俱有依都是有前五根。所以它的所依的俱有依是相同的。

  (第叁)那所緣的境界它是同一個境界,但是心王和心所他們所緣的這一部分是不一樣的,重點是不一樣,但是它必然是同一個東西。比如說我現在認識這個桌子,那麼心王和心所它是同時來完成認識這一張桌子,心王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認識這個桌子的總相,那麼心所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認識這個桌子的好不好、喜歡不喜歡,等等,都是在同樣一個桌子上産生的。所以,所緣的對象是相等的。

  那麼,因爲有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所以,心王和心所稱爲相應,所以叫“與此相應故”。所以,前面講到相應的時候,有叁句話: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

  那麼接下來第叁句話,“二所現影故。”

  這個第叁句話講的是色法,同時也指出了色法和心法的關系,色法和心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是“二所現影故”,就是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法所呈現出來的……什麼?影像,一種影像。就是當我們每一種心産生活動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對象,每一個心念産生活動的時候,它都有一個影像,有沒有呵?有沒有你哪一個心念産生活動它沒有一個對象的?沒有一個影像的?有沒有?啊?能不能找得到你的哪一個心念裏邊純粹就是心念,沒有影像的。任何一個心念産生活動的時候,它必然都包含著一個影像。因爲這個心念的産生往往是跟這個影像是有關系的。比如說你起貪心,當你起貪心的時候,它一定是貪什麼,如果什麼都不會貪,你會不會有貪心。沒有貪的東西,你就不會有貪心,你就不會有這一種貪心。當然你有潛在的貪心的種子了,但是如果說它作爲一種心念産生的時候,它必然是有對象。比如說你恨,當你處在一種恨的狀態的時候,你一定是恨某一個人或者是恨某一個事情。就是你的任何一個心念的生起,這個心念中都包含一個影像,所以當你任何一個心念産生活動的時候,它自己自然地就會彈出一個窗口,也就是那個對象,這個對象就是相分。任何一個心念産生活動的時候,它都會有一個相分出現。

  所以,在唯識裏邊把我們的心分成四個部分,這個四個部分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也就是我們每一個心念的生起,它必然包含著影像,還有呢?能夠認識這個影像、見這個影像的見分,同時,我們還知道:我在認識影像。對自己的認識具有一種觀照和自證的這樣的一種自證分。你們能不能體會得出來?每一個心念産生的時候,是不是都有這叁個部分?一個是影像,一個是認識這個影像的這種見,然後能夠知道自己見的自證分。能不能體會得到?我們觀察我們每一個心念的生起,是不是都包含著這叁種東西?那麼這個就是叁分。第四分就不講了,暫時保密。

  那這個影像它沒有離開我們的心,這個影像的産生,任何一個影像的産生和任何一種認識的産生,它要有種子,如果沒有種子……什麼叫種子呢?就像說我們在土地裏種下一顆菜,它有菜種;我們在山上長出一顆樹,那是因爲有樹種。同樣地,我們的一種情緒産生,還是我們的一個心念産生,還是我産生一個想法,它都有一個心理的基礎。因爲在你的潛意識裏邊有這個東西,也就是在你的阿賴耶識裏邊有儲藏著這樣一種心念,有儲藏著這樣的一種情緒,就是說,就像什麼道理呢?一個有貪心的人,有貪的這樣的一種……在你的阿賴耶識裏邊有貪的種子,你才會有貪心。如果一個人在他的阿賴耶識裏邊沒有貪的種子,你說這個人會不會有貪心?啊?這個人是不會有貪心的。爲什麼會有貪心?是因爲你有貪的種子,你有貪心的這種潛在的心理力量——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如果你沒有貪的這種潛在的心理力量,那你看到什麼都不會起貪的。爲什麼會起嗔心?你是因爲具有嗔恨心的這種潛在力量。當然有的人可能這種潛在的力量很大,有的人這種潛在的力量很小。如果很大,那麼他的嗔恨心就很大,如果它嗔恨心的這種潛在的力量很小,那他的嗔恨心就不大,甚至沒有。比如有的人喜歡嫉妒,有的人不會嫉妒。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嫉妒。有的人嫉妒心大,有的人嫉妒心小。爲什麼?那就是取決于這個人他內心的嫉妒心的潛在力量到底有多大?他有沒有嫉妒心,取決于他的阿賴耶識裏邊這個嫉妒心的種子。他如果這個嫉妒心的種子很大,他一看到別人榮耀,他馬上這種強烈的心理就産生了;這種強烈的心理産生之後,就會把他抓住,使得他整個人就會陷入到這樣的一種心裏邊去了。所以,每一種心理的産生,都是有心理基礎,不是沒有心理基礎。這是我們大家要知道哦。

  你看,我現在在這裏能夠給你們講這些唯識的道理,爲什麼我能講呢?種子呵,種子生現行呵,啊?你們爲什麼能聽得懂?或者聽得似懂非懂,或者你們根本聽不懂,你們知道這個原因在哪裏嗎?就在于你們這一方面(唯識方面的知識)儲存到底有多少,你們有關佛法、有關唯識這種知識的儲存量到底有多少?也就是你們的阿賴耶識裏邊這一方面的種子多不多

  如果你們儲存得很多的話,我說什麼你們都聽得懂;如果你們儲存得不多的話,你們可能似懂非懂。當然除了唯識以外,還有有關……因爲我講得不是很純粹的、不是用一種很專業性很強的講,因爲我是借助生活和人生講,因爲你們有人生的經驗,有生活的經驗,所以即使你們沒有學過唯識,你們一樣也還是能夠聽得懂有很多。那這個是和我的表達方式是有關系的。如果我用唯識的、很專業的話來說,你們坐在這裏可能純傻眼了,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所以,要有種子。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都要有內在的、潛在的心理基礎,這個潛在的心理基礎,就是唯識宗稱爲種子。那麼,由這個種子變成一種心理活動,這個過程中它就是一個變的過程,一個叫轉變的過程,叫種子轉變成現行。那麼種子轉變成現行的過程中,當這個種子轉變成現行的時候,這個種子同時又得到一次強化,那麼這個過程就叫作“現行薰種子”,所以學習就是一種重複。那麼,這個道理在唯識宗裏邊稱爲“因能變”,就是由種子轉變爲現行,稱爲因能變。

  那這個每一種識、每一種心理活動從種子轉變成現行,現行了之後,當它産生現行之後,每一個心念就是每一種心理活動,它都會以叁個方面呈現出來,它會以叁個部分呈現出來。這個叁個部分,一個是影像,就是相分;第二個呢,就是能夠見這個影像,能夠鑒別這個影像的認識作用,就是見分;然後能夠知道認識,能夠知道自己在認識的心理的一種自證作用,那就自證分。那這叁分的關系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自證分是體,見分和相分是用。從自證分的體上顯現出見分和相分的作用,那麼這個過程在唯識裏邊叫作果能變,也就是變現,因果的“果”,果能變,同時也叫變現,變現就是從每一個心的自證分的體上,顯現出見分和相分。這是說明見分和相分這是我們的識所變現的作用和影像,每一個心和心所所變現的作用和影像。

  那麼我們從這裏能夠認識一個什麼道理呢?

  第一點,我們大家都要知道,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有沒有?你們有沒有誰的認識的對象有離開自己的認識?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比如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還是我們所想到的,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不管我們看到的,還是想出來的,他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當然我們現在的人,我們覺得好像認識的對象是認識的對象,我的認識是我的認識,二者是沒有什麼相關哦。我們總認爲,認識的對象是客觀的、獨立的,它是沒有受到我們的情緒和心態影響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其實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其實西方的認識論,西方哲學裏邊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就很多,尤其是像現象學它們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就是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認識的對象是我們認識的顯現,是由認識決定的,是認識的顯現。這個道理在唯識宗裏邊經常喜歡舉的例子,就是做夢:我們在夢中,說看到什麼,真得不得了呵,覺得什麼都是真的。一醒來你才知道,全是假的。其實我們現在的影像跟夢中的影像其實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是在無明大夢中,如果在覺悟的聖者看來,這一些它都是我們心的影像,都是我們心的投射,夢幻泡影。但是因爲我們現在在無明中,就像在做夢的人你跟他講:啊,你在做夢。但做夢的人他是不知道的,他覺得是真實的。醒來了,才知道做夢的影像是自己化現的。那同樣地我們現在在無明大夢中,我們同樣沒有辦法,我們對我們現在的影像認識不清楚,如果一旦我們見道了,那我們就會清楚了。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通過唯識的道理的學習,主要是要幫助我們遣除我法二執。所以講唯識是爲了破除我法二執,不是爲了講唯識而講唯識。我們修行要摧毀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學習佛法要摧毀的最重大的敵人是什麼?我法二執。因爲這是一切煩惱建立的根本,你把我法二執摧毀了,煩惱的産生也失去了心理上的依據,那你要化解它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們須要了解認識和認識的對象的關系,這在我們修學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