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8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8

  

2006年3月27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到“叁分位差別故”,是講心不相應行法和心法、心所法、色法的關系。

  心不相應行法是建立在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基礎上,它是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是根據心、色法的所表現出來的某一種規律或者特征建立起來的。比如我們剛才所講的“速度”,就是屬于心不相應行法。速度是什麼東西?速度它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像“時間”,它就是心不相應行法,時間是什麼呢?時間它還是根據物質的運動來計算的。像數字,1、2、3、4、5、6、7、8……數字是個什麼東西呵?數字它沒有獨立的東西,它也還是要建立在……我們要有具體的東西,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運算上,這個數字才有意義。所以,心不相應行法它是建立在……它是沒有離開心法、色法,同時它自己是沒有獨立的實體,所以它是屬于假法。如果說,心法、心所法、色法是有它的自體,那麼這個心不相應行法是沒有自體的,就是離開色法,離開心法,就沒有心不相應行法。

  那麼,下一句“四所顯示故”,這個是講無爲法。

  無爲法和跟前面的四種法是什麼樣的關系?無爲法是由有爲法所顯示,它沒有離開有爲法。我們說無爲法,無爲法不是獨立在有爲法之外,但也不是就是有爲法,所以它們二者的關系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在佛教裏最常用的一種表述方式,就是“不一不異”,不是一個東西,但也不是二個東西,所以叫不一不異。如果是一個東西的話,有爲法是有差別的,但無爲法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它不是一個東西。但是呢,它也不是二個東西,因爲離開有爲法,它沒有另外的無爲法,就像離開桌子有沒有無常?無常跟桌子是一個什麼關系?無常跟桌子你不能說是一個東西,但你也不能說是二個東西。無常是一種規律,那桌子呢它是一個具體東西,我們說無常,要通過這個桌子來體現,所以它不是二個東西。同樣地,無爲法和跟有爲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就是我們要認識無爲法,認識涅槃,認識空性,要到哪裏去認識呢?就是要從有爲法的當下去認識。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就是無爲法沒有離開有爲法。

  空性、涅槃,沒有離開有爲的一切現象。因爲空性是遍一切處,無爲法是遍一切處,它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從任何一個有爲的當下,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你都可以契入空性。不是說空性一定要在什麼地方,哦,在大殿裏,還是在什麼非常豪華地的聖殿裏邊,不是那樣子的。它是無所不在的。你看類似的道理在莊子裏面也有說到,道在哪裏?“道在瓦礫。道在屎尿。” (原文查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當然,道同樣也在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高山流水、白雲天空,還有豪華的宮殿……到處都有。關鍵你要有智慧,有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契入無爲的空性。如果你沒有智慧,你著于相,落在相上,落在能所,沒有辦法從有爲的依他起所建構的這種相見、能所相對的這樣的一種狀態裏邊跳出來,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契入空性。

  其實有爲,我們說有爲,有爲是什麼?有爲是緣起,緣起的世界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就是一個主客的世界,就是一個能認識和所認識的世界,我和我所的世界。但是我們人都生活在這種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邊,我們執著于能所、高矮、美醜、善惡,因爲我們的執著——我們的心本身是處在一種無限的,因爲我們的執著,就會從這種無限進入有限,陷入到這種有限的狀態裏邊。我們對有限的執著,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所,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那麼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所以凡夫心是建立在能所的基礎上。所以,能所,能和所它本身是依他起的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它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當我們的意識在認識這個能所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産生執著,我們認爲這個“能”就是實實在在的能,“所”就是實實在在的所,所以,我們對這種能和所産生一種對立的,把能所給對立起來,産生一種自性見,那麼這個時候進入什麼世界

  遍計所執,我們從依他起進入遍計所執。如果從遍計所執裏邊跳出來,那我們就會從依他起進入什麼地方?進入圓成實。所以,依他起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核心,這是一個核心。比如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它都是一個依他起,那麼從這個依他起,如果在你這個動心動念不起執著,你的心不陷入念頭所産生的這個影像裏邊去的時候,其實這個念頭對你的影響並不會很大,你們想一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如果當你生起一個念頭的時候,你保持一種觀照,這個念頭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能很快就消失。如果你執著于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開始成長了。如果我們執著于某一種想法,我們執著于某一種情緒,當我們對這個念頭執著的時候,這個念頭就開始成長了。你們每一個人想一想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很在乎一種感覺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種狀態,你的念頭就開始成長了,就像滾雪球一樣。它可能會因爲這一份執著將會使你的這個念頭將會無限地誇大、無限地壯大,因爲它得一種充分的營養,它就會無限地壯大,它就會長時間地主宰著你、長時間地影響著你。甚至,有的人一生他就是在某一種念頭、某一種情緒的左右下生活,某一生執著左右下生活。像世間人的這種感情,或者對藝術的執著,或者對事業的執著,或者對權力執著……他一生都在追逐這樣的一個念頭。但你要把它看破了,一文不值,其實就是你的一種念頭,一種感覺。你要有智慧觀照的話,這個念頭他不會對你産生太大的影響,因爲它只是像一片雲彩一樣,它對虛空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的。所以,從有爲如何契入無爲,在這個有爲法、依他起法中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依他起,這是幫助我們契入無爲法、契入空性、契入圓成實的關鍵所在。

  那麼,我們要知道:依他起的當下就是圓成實,就像雲彩的當下就是天空。我們須要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無爲法是要由有爲法所顯示出來的,不是離開有爲法,也沒有離開有爲法。

  下面:

  “如是次第。”

  這樣一種次第,什麼次第啊?就是這個五種法的關系:心法和心所法的關系: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關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的關系,乃至跟無爲法的關系。那麼這種關系,就是:心法和心所法是勝和劣的關系;心所和色法是屬于一種能和所的關系;心法、心所、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的關系就是假法和實法的關系,假和實。

  那麼,前面四位和無爲法就是有和無的關系,有爲和無爲的關系。那麼,百法它就是根據這樣的一個關系來建構宇宙人生的一切法的內涵,以及它的關系。那麼在這個關系裏邊,就是我們對佛教的宇宙觀的認識我們有幾點須要知道的。

  

  • 我們要知道,在這個宇宙裏邊,心是具有主導的地位。

  心對于這個宇宙是具有主導的地位,宇宙一切現象的存在離不開你的心。如果離開你的心,它就沒有什麼價值,因爲價值是人賦予它的,離開人,它是什麼價值?所以,心是主導地位,我們要發揮這種心的能動性。我們現在人就是成爲物質的奴隸,我們的心早已經成爲這些物質世界的奴隸了,所以這是人的可悲,因爲我們的心已經失去這種能動性了,而成爲一種被動的東西,所以,這個是一個我們認識百法的宇宙觀裏邊第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要認識到:心在這個世界的能動性。同時,我們更要發揮心在這個世界的能動性,不僅僅是認識到它的能動性,更主要是,我們要去做、我們要去選擇。心的最大特點它就是具有選擇的作用。你看西方存在主義,它提倡這種“存在先于本質”,就是事物的本質它是要人賦予它的,也就是有選擇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人生,因爲多數人的人生事實上都一種接受約定俗成的觀念,接受一種世俗的這種……就是多數人都在世俗的環境的左右生活、影響下去生活,都是一種很被動的,而多數人的觀念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他的人生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比如說,你從小,你爸爸叫你幹什麼,你媽媽叫你幹什麼,然後你到學校你的老師叫你應該要怎麼樣,然後周圍的人都怎麼樣生活,你看著人家怎麼生活,你也怎麼生活。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啊,這種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它到底有沒有價值?爲什麼要這樣生活?當然,很多人要這樣想的結果,多半就會很麻煩了。因爲你想了之後,你就會活不下去,想了之後,你又發現找不到價值,所以才有什麼哲學、宗教。你看有一個哲學家就說過:沒有通過想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沒有通過用理性去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是沒有價值的。同樣,沒有選擇的人生,沒有通過你的用智慧、用理性去選擇過的人生,這種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是沒有內涵的。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都是過這樣的一種人生。他們從小到大基本上就是像……一個模式,按社會的一種模式生活著,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是在隨著主流社會、隨著社會的潮流在走……人家怎麼過,我也怎麼過,生孩子就生孩子、結婚呵……稀裏糊塗地生存,生存得好一點,然後就稀裏糊塗地離開世界。多數人都是這麼過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這個《百法明門論》,它強調這種心的這種主導性,也就是告訴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心的重要性,一方面更要發揚在這個世界的主導地位。我們須要去選擇有意義的人生,我們須要對我們的人生賦予它的這種內…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