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8▪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每一個心念,它都有它的基礎,這個基礎是我們無盡生命的一個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種子,那麼,這些種子它的相續,就導致我們現在生命的相續,這些種子的活動導致于我們現在的身口意的活動。

  問:法師,在心法當中它有沒有對一個事物善惡、好壞的分辨能力?

  答:心法如果沒有分辨能力,那色法有分辨能力?

  :法師,種子遇緣起現行,這個緣是不是相分?

  :種子生現行,現行本身包含著見分、相分、自證分,那麼種子生現行的助緣就是八識、叁性諸法,就是一切法,當然每一個種子生現行都有不同的因緣。這個我們下面會說到,比如眼識生起它要俱備哪些條件,耳識的生起要俱備哪一些條件……每一個心念的生起它都要有相應的因緣,內因或者是外緣,都是有因緣的。這個要落實到具體的什麼心,什麼心會有什麼樣的因緣。比如你貪心的生起,你肯定是有貪的種子,你這個人是有的貪的習慣,然後你要看到你喜歡的東西,如果你看到很討厭的東西,你可能不會起貪心,你可能會起嗔恨心了。所以具體到每一個心念的産生,都有它自身的因緣。

  :法師,學習南傳的時候,南傳它不會講念頭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前一念頭和後一個念頭的這種念念的生滅,在他們來看,自證分只是一種後一個念頭對前一個念頭的再認識,二者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體跟用的關系。我就想問一下:唯識是怎麼成立它的自證分。

  :你說,南傳有講自證分嗎?(學生插問:不不,它沒有講,它只是說後一個念頭對前一個念頭的認識,這是相當于……)你這種“相當于……”就不對。其實這種說法在唯識裏邊也是一樣,唯識裏邊講心法是四緣生,那麼四緣中有一個“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就是體現了識的……因爲唯識最喜歡用的一個比喻,就是用流水來比喻我們的意識活動,那麼這個流水的過程就是一個念念生滅的過程。流水的時候,前面的水一定要流過去,後面的水才流的上去,其實心的活動也是一樣的,一念一念,前面的一念要騰出空間來,後面的念頭才會上去。所以,心不是一個常恒不變的一個固定的實體,它是一個由念念生滅、念念相續形成的心念的延續,這種心的延續它是揭示了心這種活動的一種特征,同時也說明了:心念的活動,本身它前念會帶動後念,前念會作爲後念的一個開導依,開導依也就是開路。所以前面會帶起後面,後面又會帶起後面。它是說明每一個念頭在活動中它本身前後念的關系,這個跟唯識講的自證分和相、見二分根本就是二碼事的,它要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的。(學生又插問:我覺得,像我現在看到一顆樹,然後我現在沒有反應,然後我第二個念頭就反應:哎,我在看一個樹——這後一個念頭是不是自證分?)你看到一棵樹的時候,只要這個影像出現,見分、相分、自證分就都有了,因爲自證分、見分、相分它是同時出現的。每一個心念,當它出現的時候都有一個影像,當然至于說,你說這個影像好與不好,那麼這個就是說有沒有介入意識,是屬于現量、比量的範疇,不是屬于什麼前後念的問題。這是二碼事的。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的分別會滯後一點。比如說你看到一個東西沒感覺,這是一個現量,你甚至說不出來,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影像,這個是屬于五識的作用。然後你馬上就伴隨著一大堆情緒、經驗,就會出現概念、出現判斷,那麼這個就是進入意識的狀態。

  :法師,在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那麼在成就菩提道的時候,是哪一個心念使我們可以獲得空性見。

  :從菩提心到空性見,像百法裏的“思”心所,還有“慧”心所,這都是蠻重要的。慧,抉擇,是幫助我們證得空性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比如說“欲”,欲望的欲——我要利益一切衆生,這個就是一種欲望,是一種善法欲。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衆生。那麼這個欲心所是很重要的。我一定要利益一切衆生,我要以利益一切衆生作爲我盡未來際的事業——那麼這就是一個“思”心所的作用,意志的作用。你要有一種強烈的意願,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意願的話,這個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學生插話:那空性見的形成呢?)空性見的形成要靠聞思,先要從聞思,樹立正見,然後再作止觀

  :法師剛才說:有爲法是對立的世界,有染和淨、好和壞和能緣和所緣,然後又說凡夫心是建立在能緣和所緣的基礎上,但是,凡夫心是把能緣和所緣對立起來了,然後對立以後,執這個能所二者爲真實有,最後進入了一種遍計所執的世界。怎麼理解這個把能緣和所緣對立起來?又怎麼理解能緣和所緣都是真實有?是不是說能緣和所緣不是真實有的。又或者說,認爲能緣和所緣不是真實有的,就可以擺脫了遍計所執的世界?

  :可以(學生繼續問:“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能和所,就是見分和相分,它只是一種因緣的假相,緣起的,如幻如化的,所以在佛經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對有爲法的說明,一個是假,一個是幻,虛幻。你要認識到它是因緣的假相,那麼你就不會産生我法二執。因爲我們是把能所認爲是實實在在的能、實實在在的所,然後進行分別、判斷、執著,然後就把很多情緒就培養起來了,就帶動起來了,然後我們就進入一種凡夫心的世界。如果你認爲它是一種很虛幻的東西,那你的執著就會減少了。執著減少了,它對你的影響就會小了,那你的念頭相應地能得到平息,你的心也會很平靜。你的心很平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心是比較接近于空性的,會更接近于空性的時候,對你修空性是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環境。所以,這個過程就是你對依他起怎麼樣認識,這個是修行的關鍵。佛法的修行爲什麼要強調正見?第一個是正見,其實就在這裏。

  :剛才法師講,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不是也包含了善惡的種子?那依他起的當下就是圓成實性?

  :對呵。依他起生它沒有離開空性,它是在空性上所呈現的一種影像,如果你不執著這個影像,你就可以透過依他起的影像,直接當下就可以契入空性了。

  :請教法師,慈悲心也就應該屬于善的種子這一類,那麼我要不斷地薰修這種慈悲心,但這也是屬于一種有爲法,既然是有爲法,它就是屬于變異的、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我爲什麼要不斷地薰修這種呢?比如說修慈心,不斷地修道、修道,意念非常猛地那種,但是,這是無常的,對不對?這屬于有爲法。那麼,這樣搞來搞去,是不是最終還是不會有成就?阿羅漢既然是證得空性的,那應該是不須要再圓滿慈悲、圓滿智慧,那麼爲什麼還說他不比不上佛陀,比不上菩薩?那歸根結底還是慈悲心和智慧上不如(佛、菩薩)。

  :你的觀念裏邊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斷見。所以,你一想到無常就想到斷滅了,這是一個蠻可怕的觀念。無常不是斷滅,正是因爲無常,所以你才要修;如果不是無常的話,你沒法修,因爲它是固定的。正是因爲無常,所以你才可以創造因緣,形成一種無盡的良好的相續。因爲是無常,所以你才可以改造。如果不是無常,一切都固定的,那你的菩提心也修不起來了。如果你沒有慈悲心,你永遠也修不起來,是不是?

  :法師,我想問證自證分和比量有什麼關系?

  :證自證分和比量有什麼區別?怎麼會有這樣的問法呢?比量是一種認識的方式,證自證分是一種認識的工具,是一種認識的本身。比如說,在心的認識裏邊有現理,有比量,還有非量。證自證分它在叁量裏邊它的認識應該只是一種現量,它只是一種自證,一種單純的自證。也還是有關系哦。不是沒有關系。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