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P2

  ..续本文上一页涵,赋予它价值。你赋予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赋予它什么内涵,它就是什么内涵;你赋予它什么价值,它就会有什么价值。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可以承办的。心可以造一切,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心就像画家一样,它画什么,最后通过他的努力,最后就成就什么。我们的心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画家,就是我们人生的导演。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个导演的作用,而是一个被动的、盲目地,无明。

  那么,其实我们要认识到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哲学的一个大课题,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对象的关系。这个我们须要清楚地认识。那么唯识呢,就是整个唯识的重点,我们今后如果学习《三十颂》,那么这将是这部论要解决的重点。当然,这几次上课我大体上已经给大家一个提示了,关于这个唯识的这个哲学,它的知见,它的这种唯识中道正见是如何建立起来。那么,当然我们大家今后还要深入,进一步地学习。学习了之后,乃至我们能够运用这个唯识见,能够正确地认识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运用这个唯识见,用这个见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意义所在。因为人的整个心理的形成,它跟我们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的认识出问题,我们的心理肯定是很麻烦。所以,佛法的修行里边,八正道的修行第一个就是正见,强调见的作用,强调这种认识的作用。所以,学习佛法不能够不闻,学习佛法一定要有闻思,一定要正见,如果没有正见,你就没有正确的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你就是无明。你在无明的状态下,你想要解脱、想要开智慧,那简直就是做梦。

  那么唯识的宇宙的观里边同时也告诉我们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是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关系,这也是蛮重要的一块。我们知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空性和缘起的现象是什么关系?我们有了这个正确的有关系之后,才有可能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这也是蛮重要的。这种理解对我们学习唯识非常地重要。

  接下来就是要正式进入心和心所,关于唯识对心的介绍。

  我看留些时间给你们提问,看看你们有什么疑问。不要总是我讲。看看我今天的讲的这些东西,你们听起来亲切不亲切,能不能感觉到跟你们有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要我讲半天跟你们没关系。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边的东西。

  :心它具有选择的作用,身口意业它有的时候有善行,有的时候有恶行,它的选择,它是根据什么东西来选择呢?

  :这个选择它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某一个心所的力量特别强大,它就会很习惯性地去选择它。比如说,一个人贪心的力量很强大,他看到好的东西,他贪的心就很习惯地出现了。习惯的力量是选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一种因素和我们的观念有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的心能够起到一种调整的作用。比如说,我须要选什么——你会经常一直告诉自己,可能你一时做不到,但是你会经常告诉自己。在这个不断告诉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地它就会来完成这种选择、来完成改善这种选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已经达到了,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你习惯的某一个心念的力量太强大。那么,你对它也无可奈何。所以,这就是须要有一个修行的过程,你要通过不断地观修来强化某一种心,去对治某一种心,有意地去……比如贪的力量特别强大,你就有意通过各种不净观,通过各种观想去对治它;然后我们觉得某一种心比如慈悲心、惭愧心很重要,我们就通过特别的观修去强化它。其实修行的作用它就在这里的。

  :法师刚才说,心都有三个层面,相分、见分、自证分,其中里面有体和用的关系,法师能不能再讲一遍。

  :自证分就是心的体,见分、相分是由自证分上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即相分和见分是在自证分上面很自然地显现出来的,而且它的显现和作用基本上是一个……当它一个心念产生的时候,这个三分的出现基本上是同一个时间的。虽然是同一个时间,但它还是存在体和用的关系。

  (提问者就法师上个问题继续提问)问:然后后来又说,当一个观念起来时能够保持一种观照,这样的一种观照,其实我们自己平常检查一下自己,要保持这样的观照,一般都是做不到的。那我们怎么能做到:当念头起来,不让念头能够占据我们的心,能够保持一种观照。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观照也是一个训练,也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训练,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当然佛教里面最……从普通一点来说吧,当我们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培养一种觉察的能力,我们的心是具备有觉察的能力的。我们知道:哦,我现在想起什么了;我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出现了——这种能力我们是有的,但只是因为我们平常的人这种觉察的能力,它的力量非常非常地弱,所以,对这个念头的……因为它没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它本身力量很弱,而那个念头本身的力量很强,所以,你观照一下,可能很快就没掉了。但是你现在如果说你强化这种观照力,观照的力量如果越来越强了,那么,被观照的这种影像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因为能够观照的这个心和所观照这个的念头,其实都是我们心的作用,它要占据能量。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的心,当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当这个心活动的时候,它须要提供的能力的是一百分,如果你没有任何观照的情况下,那么在这个念头上它会把一百分的能量都给使用了,它的力量很强大。如果当你起观照的时候,这个观照也是一个心念,也是一种心,当这种观照的心产生的时候,那么这个观照的心念的活动,它是须要有能量的。那你刚刚开始观照的时候所须要的能量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你用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能量去对抗那个百分之九十的能量,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现在须要强化观照力的力量,那么也就是让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更多的能量,但这个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能量的时候,那么,这个念头里边所拥有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少。最后,有可能你的观照力有绝对的权威性的时候,你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能量在观照上面,被你观照的念头,最后只剩一下一个影像,它一都没有这种能量在产生在作用,那么它对你的影响将会只是一个影像,一点都不会有力量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用这样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主要就是要显示,当我们的观照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这种念头对我们影响的力量将会是越来越小,因为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比如说,你想起一个人,你非常生气,为什么非常生气?是不是你想这个人,你就非常生气呢?你跟他是朋友的时候,你想他是不会生气的,可是后来你们变成仇敌了,才会有生气。可是,你想他会生气,这里边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的这样的力量在那里,其实对你真正产生生气的是那种在影像的背后,它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作为基础。如果这种强烈的嗔恨心已经被你化掉了,其实这个人当他出现,对你是不会有影响的,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就是要说明,我们要增加这种观照力的能力,也就是增加它的能量。怎么增加它的能量呢?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它,不断地训练它,那么这些念头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了。我们只要有一定禅观经验的人,我想大家一定都能体会得到,如果没有禅观经验的人每一个念头对他来说就是一切,就是全部,它对你的影响将是百分之百的。

  :法师我一个问题。刚才讲到自证分是体,见分、相分是用。能够知道自己在认识是自证分,会不会把自证分当作我来执著?这个自证分是不是阿赖耶识?

  :你要把他(自证分)当作我就不对了。你要认识到每一个心念都是没有我、没有我所,这个也是我们将来如果进一步修这些……尤其是修空性观的时候,这个是须要做的。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就是一个心念,它是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的,你把它当作我,那么这就是我们常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不对的。那么,佛教里边就会有很多道理来破斥你。你说:呵,这个心念是“我”。那你高兴的心念是“我”,那你不高兴的心念是不是“我”呢?因为我们每一个念头它的性质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每一个心念其实都是独立的,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心念,就像一个动物园一样我们的内心世界,你说哪一个心是你?哪一个心不是你?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去透视,透视了之后,我们才不会把它当作是我。当我们不会把它当作是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从这个念头里边跳出来。这个时候你对念头的时候就会很轻松。因为你会感觉,你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你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在活动,其实这些念头它只是一个缘起的东西,缘生缘灭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代表你自己。如果我们有一定禅观的基础,慢慢就会体验到。这样你就会很轻松,否则你就会被一些念头给抓住,你就会很辛苦。

  :法师我想问一下:缘起性的心念,就是唯识是倾向缘起性,它的前后心念相续因缘,但是缘起就是原我的心,就是禅宗说的在寻找原来的自我,它是不是从原我的心性中起来的?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这个表述就不对。“从一个原我”,佛教是讲无我,你怎么哪里来的“原我”,原来的自我?禅宗里面也没有讲到原来的自我,是不是?禅宗的修行中这个也一个极大的误区。这个心性是非我非我所,如果当你加上一个“我”了之后,它就会变成被你“我执”包装过的东西,你最后你所证得的,其实不是空性的。空性是没有我,没有我所,超越任何意识的东西。它没有离开空性,但是,每一个心念的产生……当然我们凡夫心的产生它是以有漏的种子、无明为基础。也就是我们现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