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每一个心念,它都有它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我们无尽生命的一个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种子,那么,这些种子它的相续,就导致我们现在生命的相续,这些种子的活动导致于我们现在的身口意的活动。
问:法师,在心法当中它有没有对一个事物善恶、好坏的分辨能力?
答:心法如果没有分辨能力,那色法有分辨能力?
问:法师,种子遇缘起现行,这个缘是不是相分?
答:种子生现行,现行本身包含着见分、相分、自证分,那么种子生现行的助缘就是八识、三性诸法,就是一切法,当然每一个种子生现行都有不同的因缘。这个我们下面会说到,比如眼识生起它要俱备哪些条件,耳识的生起要俱备哪一些条件……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它都要有相应的因缘,内因或者是外缘,都是有因缘的。这个要落实到具体的什么心,什么心会有什么样的因缘。比如你贪心的生起,你肯定是有贪的种子,你这个人是有的贪的习惯,然后你要看到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看到很讨厌的东西,你可能不会起贪心,你可能会起嗔恨心了。所以具体到每一个心念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因缘。
问:法师,学习南传的时候,南传它不会讲念头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前一念头和后一个念头的这种念念的生灭,在他们来看,自证分只是一种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再认识,二者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体跟用的关系。我就想问一下:唯识是怎么成立它的自证分。
答:你说,南传有讲自证分吗?(学生插问:不不,它没有讲,它只是说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认识,这是相当于……)你这种“相当于……”就不对。其实这种说法在唯识里边也是一样,唯识里边讲心法是四缘生,那么四缘中有一个“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体现了识的……因为唯识最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就是用流水来比喻我们的意识活动,那么这个流水的过程就是一个念念生灭的过程。流水的时候,前面的水一定要流过去,后面的水才流的上去,其实心的活动也是一样的,一念一念,前面的一念要腾出空间来,后面的念头才会上去。所以,心不是一个常恒不变的一个固定的实体,它是一个由念念生灭、念念相续形成的心念的延续,这种心的延续它是揭示了心这种活动的一种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心念的活动,本身它前念会带动后念,前念会作为后念的一个开导依,开导依也就是开路。所以前面会带起后面,后面又会带起后面。它是说明每一个念头在活动中它本身前后念的关系,这个跟唯识讲的自证分和相、见二分根本就是二码事的,它要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的。(学生又插问:我觉得,像我现在看到一颗树,然后我现在没有反应,然后我第二个念头就反应:哎,我在看一个树——这后一个念头是不是自证分?)你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只要这个影像出现,见分、相分、自证分就都有了,因为自证分、见分、相分它是同时出现的。每一个心念,当它出现的时候都有一个影像,当然至于说,你说这个影像好与不好,那么这个就是说有没有介入意识,是属于现量、比量的范畴,不是属于什么前后念的问题。这是二码事的。当然有的时候,我们的分别会滞后一点。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东西没感觉,这是一个现量,你甚至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影像,这个是属于五识的作用。然后你马上就伴随着一大堆情绪、经验,就会出现概念、出现判断,那么这个就是进入意识的状态。
问:法师,在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那么在成就菩提道的时候,是哪一个心念使我们可以获得空性见。
答:从菩提心到空性见,像百法里的“思”心所,还有“慧”心所,这都是蛮重要的。慧,抉择,是帮助我们证得空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比如说“欲”,欲望的欲——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一种欲望,是一种善法欲。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这个欲心所是很重要的。我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我尽未来际的事业——那么这就是一个“思”心所的作用,意志的作用。你要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意愿的话,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学生插话:那空性见的形成呢?)空性见的形成要靠闻思,先要从闻思,树立正见,然后再作止观
问:法师刚才说:有为法是对立的世界,有染和净、好和坏和能缘和所缘,然后又说凡夫心是建立在能缘和所缘的基础上,但是,凡夫心是把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了,然后对立以后,执这个能所二者为真实有,最后进入了一种遍计所执的世界。怎么理解这个把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又怎么理解能缘和所缘都是真实有?是不是说能缘和所缘不是真实有的。又或者说,认为能缘和所缘不是真实有的,就可以摆脱了遍计所执的世界?
答:可以(学生继续问:“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能和所,就是见分和相分,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相,缘起的,如幻如化的,所以在佛经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对有为法的说明,一个是假,一个是幻,虚幻。你要认识到它是因缘的假相,那么你就不会产生我法二执。因为我们是把能所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能、实实在在的所,然后进行分别、判断、执著,然后就把很多情绪就培养起来了,就带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就进入一种凡夫心的世界。如果你认为它是一种很虚幻的东西,那你的执著就会减少了。执著减少了,它对你的影响就会小了,那你的念头相应地能得到平息,你的心也会很平静。你的心很平静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比较接近于空性的,会更接近于空性的时候,对你修空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环境。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你对依他起怎么样认识,这个是修行的关键。佛法的修行为什么要强调正见?第一个是正见,其实就在这里。
问:刚才法师讲,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不是也包含了善恶的种子?那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性?
答:对呵。依他起生它没有离开空性,它是在空性上所呈现的一种影像,如果你不执著这个影像,你就可以透过依他起的影像,直接当下就可以契入空性了。
问:请教法师,慈悲心也就应该属于善的种子这一类,那么我要不断地薰修这种慈悲心,但这也是属于一种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它就是属于变异的、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我为什么要不断地薰修这种呢?比如说修慈心,不断地修道、修道,意念非常猛地那种,但是,这是无常的,对不对?这属于有为法。那么,这样搞来搞去,是不是最终还是不会有成就?阿罗汉既然是证得空性的,那应该是不须要再圆满慈悲、圆满智慧,那么为什么还说他不比不上佛陀,比不上菩萨?那归根结底还是慈悲心和智慧上不如(佛、菩萨)。
答:你的观念里边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断见。所以,你一想到无常就想到断灭了,这是一个蛮可怕的观念。无常不是断灭,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要修;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你没法修,因为它是固定的。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可以创造因缘,形成一种无尽的良好的相续。因为是无常,所以你才可以改造。如果不是无常,一切都固定的,那你的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了。如果你没有慈悲心,你永远也修不起来,是不是?
问:法师,我想问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关系?
答: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区别?怎么会有这样的问法呢?比量是一种认识的方式,证自证分是一种认识的工具,是一种认识的本身。比如说,在心的认识里边有现理,有比量,还有非量。证自证分它在三量里边它的认识应该只是一种现量,它只是一种自证,一种单纯的自证。也还是有关系哦。不是没有关系。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