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8
2006年3月27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讲到“三分位差别故”,是讲心不相应行法和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心不相应行法是建立在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基础上,它是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是根据心、色法的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种规律或者特征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刚才所讲的“速度”,就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速度是什么东西?速度它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像“时间”,它就是心不相应行法,时间是什么呢?时间它还是根据物质的运动来计算的。像数字,1、2、3、4、5、6、7、8……数字是个什么东西呵?数字它没有独立的东西,它也还是要建立在……我们要有具体的东西,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运算上,这个数字才有意义。所以,心不相应行法它是建立在……它是没有离开心法、色法,同时它自己是没有独立的实体,所以它是属于假法。如果说,心法、心所法、色法是有它的自体,那么这个心不相应行法是没有自体的,就是离开色法,离开心法,就没有心不相应行法。
那么,下一句“四所显示故”,这个是讲无为法。
无为法和跟前面的四种法是什么样的关系?无为法是由有为法所显示,它没有离开有为法。我们说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独立在有为法之外,但也不是就是有为法,所以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佛教里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个东西,但也不是二个东西,所以叫不一不异。如果是一个东西的话,有为法是有差别的,但无为法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呢,它也不是二个东西,因为离开有为法,它没有另外的无为法,就像离开桌子有没有无常?无常跟桌子是一个什么关系?无常跟桌子你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但你也不能说是二个东西。无常是一种规律,那桌子呢它是一个具体东西,我们说无常,要通过这个桌子来体现,所以它不是二个东西。同样地,无为法和跟有为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要认识无为法,认识涅槃,认识空性,要到哪里去认识呢?就是要从有为法的当下去认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就是无为法没有离开有为法。
空性、涅槃,没有离开有为的一切现象。因为空性是遍一切处,无为法是遍一切处,它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从任何一个有为的当下,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你都可以契入空性。不是说空性一定要在什么地方,哦,在大殿里,还是在什么非常豪华地的圣殿里边,不是那样子的。它是无所不在的。你看类似的道理在庄子里面也有说到,道在哪里?“道在瓦砾。道在屎尿。” (原文查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当然,道同样也在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高山流水、白云天空,还有豪华的宫殿……到处都有。关键你要有智慧,有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契入无为的空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著于相,落在相上,落在能所,没有办法从有为的依他起所建构的这种相见、能所相对的这样的一种状态里边跳出来,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契入空性。
其实有为,我们说有为,有为是什么?有为是缘起,缘起的世界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主客的世界,就是一个能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我和我所的世界。但是我们人都生活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里边,我们执著于能所、高矮、美丑、善恶,因为我们的执著——我们的心本身是处在一种无限的,因为我们的执著,就会从这种无限进入有限,陷入到这种有限的状态里边。我们对有限的执著,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所以凡夫心是建立在能所的基础上。所以,能所,能和所它本身是依他起的这样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当我们的意识在认识这个能所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执著,我们认为这个“能”就是实实在在的能,“所”就是实实在在的所,所以,我们对这种能和所产生一种对立的,把能所给对立起来,产生一种自性见,那么这个时候进入什么世界
遍计所执,我们从依他起进入遍计所执。如果从遍计所执里边跳出来,那我们就会从依他起进入什么地方?进入圆成实。所以,依他起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核心,这是一个核心。比如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一个依他起,那么从这个依他起,如果在你这个动心动念不起执著,你的心不陷入念头所产生的这个影像里边去的时候,其实这个念头对你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你们想一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当你生起一个念头的时候,你保持一种观照,这个念头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能很快就消失。如果你执著于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如果我们执著于某一种想法,我们执著于某一种情绪,当我们对这个念头执著的时候,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你们每一个人想一想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在乎一种感觉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种状态,你的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就像滚雪球一样。它可能会因为这一份执著将会使你的这个念头将会无限地夸大、无限地壮大,因为它得一种充分的营养,它就会无限地壮大,它就会长时间地主宰着你、长时间地影响着你。甚至,有的人一生他就是在某一种念头、某一种情绪的左右下生活,某一生执著左右下生活。像世间人的这种感情,或者对艺术的执著,或者对事业的执著,或者对权力执著……他一生都在追逐这样的一个念头。但你要把它看破了,一文不值,其实就是你的一种念头,一种感觉。你要有智慧观照的话,这个念头他不会对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像一片云彩一样,它对虚空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的。所以,从有为如何契入无为,在这个有为法、依他起法中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依他起,这是帮助我们契入无为法、契入空性、契入圆成实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要知道: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就像云彩的当下就是天空。我们须要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无为法是要由有为法所显示出来的,不是离开有为法,也没有离开有为法。
下面:
“如是次第。”
这样一种次第,什么次第啊?就是这个五种法的关系:心法和心所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乃至跟无为法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心法和心所法是胜和劣的关系;心所和色法是属于一种能和所的关系;心法、心所、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就是假法和实法的关系,假和实。
那么,前面四位和无为法就是有和无的关系,有为和无为的关系。那么,百法它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关系来建构宇宙人生的一切法的内涵,以及它的关系。那么在这个关系里边,就是我们对佛教的宇宙观的认识我们有几点须要知道的。
-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宇宙里边,心是具有主导的地位。
心对于这个宇宙是具有主导的地位,宇宙一切现象的存在离不开你的心。如果离开你的心,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价值是人赋予它的,离开人,它是什么价值?所以,心是主导地位,我们要发挥这种心的能动性。我们现在人就是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的心早已经成为这些物质世界的奴隶了,所以这是人的可悲,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失去这种能动性了,而成为一种被动的东西,所以,这个是一个我们认识百法的宇宙观里边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我们要认识到: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同时,我们更要发挥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不仅仅是认识到它的能动性,更主要是,我们要去做、我们要去选择。心的最大特点它就是具有选择的作用。你看西方存在主义,它提倡这种“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要人赋予它的,也就是有选择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人生,因为多数人的人生事实上都一种接受约定俗成的观念,接受一种世俗的这种……就是多数人都在世俗的环境的左右生活、影响下去生活,都是一种很被动的,而多数人的观念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他的人生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比如说,你从小,你爸爸叫你干什么,你妈妈叫你干什么,然后你到学校你的老师叫你应该要怎么样,然后周围的人都怎么样生活,你看着人家怎么生活,你也怎么生活。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啊,这种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它到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当然,很多人要这样想的结果,多半就会很麻烦了。因为你想了之后,你就会活不下去,想了之后,你又发现找不到价值,所以才有什么哲学、宗教。你看有一个哲学家就说过:没有通过想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没有通过用理性去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没有选择的人生,没有通过你的用智慧、用理性去选择过的人生,这种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内涵的。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都是过这样的一种人生。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就是像……一个模式,按社会的一种模式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是在随着主流社会、随着社会的潮流在走……人家怎么过,我也怎么过,生孩子就生孩子、结婚呵……稀里糊涂地生存,生存得好一点,然后就稀里糊涂地离开世界。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这个《百法明门论》,它强调这种心的这种主导性,也就是告诉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心的重要性,一方面更要发扬在这个世界的主导地位。我们须要去选择有意义的人生,我们须要对我们的人生赋予它的这种内…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