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不斷地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那麼我們有可能形成這樣的一種心理。那麼,每一種心理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執著的基礎上,都是建立在我法二執的基礎上。所以,我法二執是我們凡夫心形成的基礎。
那麼,這種凡夫心,因爲遍計所執,所以,就形成了這個薰習種子,然後這個種子又産生依他起,種子現行之後,又産生依他起的世界;然後,我們對這個依他起的世界又進行錯覺的認識,那麼認識的結果又産生遍計所執;然後,又從遍計所執産生依他起,從依他起産生遍計所執……這就是我們凡夫的世界,所以遍計所執,所以,凡夫的世界也就是在遍計所執與依他起之間不斷地轉換。那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麼?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擺脫遍計所執,正確認識依他起。
我們學習唯識就是要通過唯識見正確地認識緣起的世界,也就是我們認識到那個杯裏邊的弓根本就是沒有的,那個杯裏邊的蛇根本就是沒有的,那個晚上看到的那種蛇,其實根本就是一條繩子,根本就沒有蛇。也就是我們現在須要通過佛法的智慧來對我們的認識要進行重新的審視,要改變我們的錯覺。所以,學習佛法實際上是從改變我們的認識入手。所以,爲什麼要聞思經教?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因爲我們只有聞思經教,我們才可以獲得正見。正見也就是正確的認識,我們唯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有可能對世界進行重新的認識。通過對世界進行重新認識之後,那麼,我們才有可能認識到法的真相,法的實質。法的真相是什麼?那就是空性。那麼我們通過對法的真相的認識,我們才有可能解除我們的凡夫心。因爲我們說,我們的凡夫心是由我們的錯覺造成的,我們現在要解除我們的凡夫心,我們就要改變我們的錯覺。所以,人的很多不健康的心理都是因爲錯誤的觀念造成的。就像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因爲人與人之間的這些誤解,就會形成了很多怨恨的心理,那麼,這種怨恨的心理、嗔恨的心理其實跟誤解是有關系的。那麼,你現在如果說,你要改變這種怨恨的心理,那麼,你就要從改變誤解入手。同樣地,我們要認識……我們想要解除我們的凡夫心,我們要解除我們這種造成我們輪回的心理,我們就要須要認識法的實質、法的真實。
法的真實,一方面也就是依他起相,當然,依他起相這是屬于世俗意義上的真實的,那麼更主要的是要了解這種法的實質。這種法的實質是什麼?那就是空性,這個空性也就是圓成實相,那麼這個圓成實相,我們講的叁性,一個是依他起性,一個遍計所執性,還有一個是圓成實性。在這個叁性裏邊,依他起性這是緣起的假有,是有的,但是,它是假有的。遍計所執性呢,根本就是沒有的,叫作龜毛兔角。龜有沒有毛?好像現在龜也有毛,啊?這個問題……看來這個比喻不能用了。兔肯定沒角吧?說不定現在這個基因工程把這個兔的角也給搞出來了。反正就是沒有。遍計所執性純粹就是一種錯覺,就像一個人眼睛出毛病了,然後看到有很多影像其實是沒有的,是種錯覺。那麼圓成實性呢?是真實的有,是代表著宇宙人生的最高的真實,它是真實的有。空性,空性也就是在唯識宗裏邊它的概念是叫圓成實,那麼在佛教裏邊通常、經常也叫真實,也叫真如,如就是不動、不變。那麼,比如在《華嚴經》裏邊叫作法性、法界,法的真實性,法的實質。法的實質也就是心的實質,心的實質和法的實質,和世界的實質,一樣不一樣?是一樣的。
有一個大德說過一句話,他說:你不須要去認識每一種事物,你只要認識到心的本質,你也就等于認識到世界的本質。你不須要去認識每一種事物的差別,你只要了解到心的本質,你也就通達了世界的本質。那麼,心的本質是空性,世界的本質也還是空性。我們要去了解每一種事物的差別,很困難。事物的差別太多了,現在有那麼多學科,什麼物理、地理、化學……每一個事物從差別的角度來說,它都可以……如果你去研究,你都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知識,如果你去學每一種知識,你永遠都是學不完的。所以,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了:“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那麼我們今天,今天的知識就更多了。所以,我們確實沒有辦法,所以我們要了解世界,我們要了解世界的本質,這是了解世界最好的方法。所以,我覺得,智慧是簡單的,知識是複雜的。智慧是很簡單,簡明的,但是知識是千差萬別的。
那麼,空性,空性也就是我們心的本質。那麼,這個佛經裏邊有關于空性的描述也很多。空性是什麼?空性具有什麼樣的特征?當然,通常講得最多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應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宗鏡錄卷第叁十八》)就是不可以用語言去表達,不可以用思惟,就是我們平常人、凡人的思惟、意識,是沒有辦法觸及的,我們的語言是沒有辦法形容的。爲什麼呢?
關于這個道理在《解深密經》裏面有一品,叫作《勝義谛相品》講得很清楚。我看對空性的描述,《解深密經》講得最清楚了。它從四個方面來描述空性的特征要。
第一個方面,也就是說空性是超越語言、超越對待。這是超越語言,不可以用語言去描述。超越對待,對待也就是二了,我們的世界都是一個相對的世界,但是,空性它是超越這種對待,它是不二。所以《維摩诘經》裏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也就是超越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
那麼,第二個特點就是超越思維。因爲思維就是建立在對待的基礎上,當然在《解深密經》裏邊有很多辨析,講得很詳細。就是空性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去(理解)。就是我們的意識的思維是沒有辦法觸及空性的,你必須要超越思維才能夠觸及空性,你想像著空性是什麼樣子,你怎麼想都是沒有關系的。這是第二點。
第叁點,就是說明空性跟緣起現象的關系,它是屬于不一不異。空性沒有離開緣起的現象,但也不是就是緣起的現象。
空性是沒有離開緣起的現象,爲什麼沒有離開緣起的現象?因爲空性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其實這個也正是空性的第四個特點。就是空性是遍一切處。這個道理在老莊裏也有說到:道是無所不在。什麼“道在瓦礫。道在屎尿。” (原文查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也有類似的說法。
這是講空性它跟緣起法、緣起的現象不一不異。你不能說空性就是緣起的現象,但也不能說,離開的緣起的現象,另外去找空性。因爲空性就是一切現象的實質,真實性。其實空性,我剛才前面也講過了,空性就是我們心的實質。但是爲什麼我們就看不到呢?爲什麼我們不能證得呢?原因是被遍計所執給遮蔽住了,被我法二執給遮蔽住了。其實在依他起的層面來說,包括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這些依他起的念頭的活動,其實並不影響我們對空性的認識。就像天上盡管有很多雲彩,當然除非是烏雲密布了,但是,如果說天上有幾片雲彩,它會不會影響你認識虛空啊?啊?它是不會影響你認識虛空的。依他起的現象之所以會成爲遮蔽空性、影響我們契入空性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在依他起産生遍計所執,使我們的心陷入到依他起的這樣的一種念頭裏邊,在相、見二分上産生我法二執,或者認爲有實在的能執、所執,有實在的能所,這樣的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邊,所以,我們才見不到空性,所以才不能通過空性。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在于遍計所執,不是在于依他起性。我們因爲遍計所執的關系,就使得凡夫心不斷地壯大,這種雜染的依他起,無窮無盡地相續。那麼,因爲遍計所執的關系,使得我們就不能夠契入空性,不能夠契入圓成實。如果我們在依他起的念頭生起的地方,不起遍計所執,我們就能夠契入空性。當你不起遍計所執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會顯現了,你的這種根本的智慧就能顯現。根本的智慧一旦顯現,那你當下就有能力契入空性。
那麼,這個過程中,除了認識以外,我們還是要通過修止觀。所以,在唯識學的修行中,是要修行四種尋伺,要通過思惟,要分別。唯識的修行還是從改變認識入手,還是要從改變認識入手。從聞思經教,通過如理思惟,改變認識,然後樹立正見,修習止觀,最後通過空性。然後再用空性來不斷地瓦解凡夫心。那麼,這個就是關于地後的修行。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不斷地修行空性觀,來不斷地化解凡夫心要。
那麼,這個大概也就是唯識學修行的一個思路,就是修空性見的思路。當然,這個也還是一塊了。因爲我們昨天也說過了,就是菩薩道的修行其實是包括著二塊,一塊是修慈悲,還有一塊是修空性。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首先是修慈悲。但是光修慈悲也不行呵,你光是修慈悲的話,這個慈悲要修好,確實不容易呵!這個菩提心要修好不容易,關起來門修修還可以,你要面對著千差萬別的衆生,你要對這些衆生要有興趣,你要對這些衆生都能生起平等心,是不容易。爲什麼不容易?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心,因爲我們的凡夫心就是不平等的,因爲我們的凡夫心就是充滿著自我,你要想利益一切衆生確實是不容易。所以,我們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修菩薩行,事實上,這是一種世俗心。
所以,菩提心也分爲世俗的菩提心、勝義的菩提心。那麼,世俗的菩提心它是培養我們有漏的妄識的基礎上,那麼有漏的妄識,事實上它是有我的,它是不平等的,它本身就是一種有我的,它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修空性,通過修空性,通達空性見。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空性的話,那麼我們的菩提心將會是建立在勝義的空性的基礎上。那麼,這個空性它是無我的,它是平等的,那麼,如果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我們自然就能夠會有更多的……我們自然就能夠慢慢地做到這種無我、平等地利他。當然,也不是說一證到空性,就能做到無我、平等。因爲你的凡夫心還在,你的凡夫心還會影響你,不是說你證得空性,啊,凡夫心就不影響你了。不是這樣子的。如果這樣子,那就不要十地菩薩的修行了。你看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後面修行的時候,也還是要花蠻多功夫。這個過程……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修慈悲的重要,同時我們更要意識到修空性的重要,這個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二大內涵。我們要抓住這個二大內涵來修學佛法,我們就不會學偏掉了。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