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6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6

  

2006年2月23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要講到唯識的論典。

  我們這次要講這部論叫《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在唯識的論典裏邊,唯識的論典主要有“一本十支”。

  一本就是有一個本論,這本論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的根本論典,是彌勒菩薩造的,一共有一百卷。那麼,以這個《瑜伽師地論》爲根本,彌勒菩薩、還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他們又圍繞著這個《瑜伽師地論》又撰寫了很多支論,就是相關的論典。比如:《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大乘五蘊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大概有十部,所以叫“十支”,“本”就像身體一樣,“支”就像四肢一樣,四肢不能離開身體。支論也就是對本論的某一部分作進一步的闡述、論述。比如說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部論叫《百法明門論》,那麼《百法明門論》在這個題目後面還有一個相關的說明,這個相關的說明,在其它的版本裏邊是沒有的,叫“本地分中略錄名數”(應爲”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這個“本地分”,就是指的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個部分組成,本地分是代表著《瑜伽師地論》最根本的一部分,一共有五個: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一共有五個部分。那麼,本地分是《瑜伽師地論》最根本的一個部分,那麼其中有講到有關于對法的分類,宇宙間到底有多少法。這個法到底有哪幾種?那麼在《瑜伽師地論》它把一切法分成六百六十種。那麼這個《百法明門論》就是世親菩薩《瑜伽師地論》的六百六十法,把它簡單地歸納爲一百種,然後寫的這麼一部論,叫《百法明門論》。所以,我們這一部論典,它的淵源是出自《瑜伽師地論》。

  那麼,這部論叫《大乘百法明門論》,首先是“大乘”,大乘是相對于小乘而言的。世親菩薩他有寫過《俱舍論》,《俱舍論》當然是屬于小乘的論典了。在《俱舍論》裏也同樣對法作過歸納,那麼,在《俱舍論》裏歸納,是把一切法歸納爲五類七十五種,叫五類七十五法。那麼,相對《俱舍論》的歸類和說明,所以,我們這個《百法明門論》它依據的是《瑜伽師地論》,大乘經典,所以它稱爲“大乘”,就是大乘對法相的解說的論典,可以這麼說。

  “百法”,就是一百種法。一百種法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法歸納爲一百種。而這種對法的歸納在佛教裏邊是有傳統的。因爲宇宙中的法是千差萬別。種類,你要說每一種法,宇宙中有多少種法,有多少種事物,也可以說宇宙中有多少種事物,你要從差別的角度去說,你能不能……那真是說不完。但是,佛陀很有智慧,他可以幾個概念就把一切法就給歸納了。比如說最簡單的歸納:有爲法、無爲法,就是一切法都不外乎是這二種。有爲,有生滅的;無爲,沒有生滅的。有漏法、無漏法,這也是一種歸納。把一切法歸納爲二類:一類是有漏法,一類就是屬于無漏法。有漏就是有缺陷的,(無漏就是)沒有缺陷的。任何法都不能逃出這二種,不管是凡夫的世界還是聖賢的世界,要不就是有漏,要不就是無漏。還有在阿含經典、部派論典裏邊最普遍的歸納法就是叁科,這個叁科也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你說宇宙中的一切法有哪幾種?要不就是五蘊,它不外乎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就代表著物質的,受想行識就是代表著精神,不外乎是物質和精神的。要不就是十二處,十二處也就是六根、六塵,這是根據我們認識的渠道來對法進行歸納。因爲我們所謂的世界,世界不外乎就是能夠認識的和被認識的世界。那麼還有十八界的歸納法:六根、六塵、六識。六識也就是對精神的世界作進一步的說明。

  我們現在所說的百法,它確實是一種比較詳細的歸納。它把一切法分爲五類一百種,一共有五類,這個五類也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這是五類,然後每一類又分爲多少種。比如說:

  心法一共分爲八種;

  心所法一共分爲五十一種;

  色法分爲十一種;

  心不相應行法分爲二十四法;

  然後,無爲法分爲六種。

  這樣就是五位百法,宇宙中的一切法不外乎這樣的五類、一百種。這個就是佛法怎麼樣幫助我們去認識這個世界,正確地認識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的關系。從對這個世界的差別到這個世界的關系,到這個世界,比如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凡夫的世界和聖賢的世界的關系,心和心理活動的關系,在這個百法裏邊都說得很清楚。所以叫《百法明門論》。

  “明”,就是智慧,它是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的方法。

  “門”就是方法,就是途徑。我們通過對《百法》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一切法。就是屬于這樣的一部論典。

  “論”,就是抉擇、討論、議論、論述。

  那麼,這部論典是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也就是世親菩薩,世親菩薩我們昨天也作介紹了,他在唯識宗裏邊的地位很高,在唯識宗裏邊,彌勒菩薩是初祖、創始者,無著菩薩應該是實際的創始者,應該是。因爲彌勒菩薩的很多著作是無著菩薩記錄、整理出來的,傳承出來的。但是,唯識這個理論的這個體系,這個哲學的體系的圓滿,應該是屬于世親菩薩。世親菩薩跟無著菩薩是屬于兄弟。世親菩薩他早年是學習有部,鼎鼎有名的《俱舍論》就是世親菩薩造的。據說世親菩薩早年他是不信大乘,他雖然是屬于有部,但是他對正宗的有部的思想,他也是不以爲然。因爲當時正宗的有部在迦濕彌羅那個地方,他們結集了一部論典叫《大毗婆沙論》,這部論典玄奘叁藏也把它翻譯過來了。當年世親他不是屬于正宗的有部,所以,他其實還沒有資格去參加學習這部論典,據說他以這種……換一個身份進入迦濕彌羅去學習這個論典。學完之後,他又寫了《俱舍論》。這個《俱舍論》其實是帶有批判《大毗婆沙論》的色彩,然後就寫了這部《俱舍論》。那世親菩薩他本身是不信大乘。那麼,他對大乘佛教的信仰,尤其對唯識學的信仰,是在無著菩薩的引導之下才信的。世親菩薩信了大乘之後,信了唯識學之後,他又了很多唯識學的論典,最著名的就是《唯識叁十論》,那麼現在這一部《百法明門論》也是他寫的。那另外除了這二部論典,比如像《攝大乘論》他也寫了就注解,還有像《辨中邊論》,很重要的論典他作了注釋。所以,這是天親菩薩。

  那這個注解的人是窺基,窺基也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玄奘叁藏的大弟子,也是玄奘叁藏譯經的得力的助手,我們現在的很多這些唯識學重要的論典的注疏,主要都出自窺基大師的手上。像《成唯識論述記》、《辨中邊論述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有一大堆,也就是玄奘大師對唯識的理解,把這種玄奘叁藏的思想介紹出來的主要就是窺基大師。所以學習唯識,窺基大師的論典是我們必讀的。

  下面就要進入本論,正論。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這是這個論的論點,也可以說是論的命題。這個命題是引自佛說的,釋尊所說的,一切無我。那也就是這一部論它要成立一個什麼樣的觀點。它要成立的觀點就是四個字:無我唯識,或者說,唯識無我。一個是要成立唯識,是一個要破除我執。

  那麼,整部論從開頭到最後,從無我開頭,那麼最後的收尾也是講無我,有二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那麼整部論基本上也就是它都在解釋無我的道理。爲什麼說無我呢?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其實不外乎就是這一百種: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無爲法。我們在這一百種法中去檢討,看看哪一個法到底是我,在哪裏能夠找到我。比如說到心法裏邊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我

  我們再從色法裏邊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得到我?通過分析的方式來顯示這個無我的道理。

  其實,這種手段在佛教裏邊是非常地常用的一種方法,比如說,在《阿含經》和部派論典裏邊,通常就是用……通過叁科來分析無我。最常見的是說:五蘊無我。比如我們這個生命體,我們這個生命體的存在是什麼呢?生命體的存在無非就是五蘊。蘊是什麼東西?就是積集,就是一種堆積。色,一大堆色堆積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一大堆眼睛的細胞,一大堆耳朵的細胞,一大堆鼻子的細胞,然後各種器官形成了我們的色身。然後我們的思維,思維,我們也要去分析,思維是個什麼東西呢?思維是個什麼東西?思維不外乎就是一大堆的念頭、一大堆的心理活動,每一種念頭事實上也沒有多少連貫性。比如說,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快樂的時候。每一種心理,每一個念頭也就代表著一種心理,是不是?每一個念頭也就是代表著一個心理。那麼,這些心理,每一種心理其實都是逐步形成的,它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你找不到一個固定不變的心理,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一個固定不變的心理。你曾經喜歡的東西,你後來不喜歡了;你曾經不喜歡的東西,你後來可能又喜歡了。心念無常。當我們的心掉入到一個巨大的情緒裏邊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情緒力量很大,很真實,真實得不得了。可是,如果我們學會用智慧去觀照的時候,你會發現覓心了不可得。你找也找不到: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呵?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心念其實像泡沫一樣,此起彼伏的。你說哪一個心代表著你呢?因爲你有很多心,你有很多念頭,每一種念頭都不一樣的。你說:我的心代表著我。那麼,我問你:什麼心代表著你?痛苦的感覺代表著你?還是快樂的感覺代表著你?貪婪的心代表著你?還是嗔恨的心代表著你

  因爲如果說,你說哪一種心代表著你,可能有一天你這種心有可能會沒有掉了,或者變小了,或者不起活動了,那你還有沒有你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尋找的方式,去尋找、去檢查、去觀照…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