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6
2006年2月23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要讲到唯识的论典。
我们这次要讲这部论叫《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在唯识的论典里边,唯识的论典主要有“一本十支”。
一本就是有一个本论,这本论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是弥勒菩萨造的,一共有一百卷。那么,以这个《瑜伽师地论》为根本,弥勒菩萨、还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他们又围绕着这个《瑜伽师地论》又撰写了很多支论,就是相关的论典。比如:《辨中边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大乘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大概有十部,所以叫“十支”,“本”就像身体一样,“支”就像四肢一样,四肢不能离开身体。支论也就是对本论的某一部分作进一步的阐述、论述。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部论叫《百法明门论》,那么《百法明门论》在这个题目后面还有一个相关的说明,这个相关的说明,在其它的版本里边是没有的,叫“本地分中略录名数”(应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这个“本地分”,就是指的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本地分是代表着《瑜伽师地论》最根本的一部分,一共有五个: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一共有五个部分。那么,本地分是《瑜伽师地论》最根本的一个部分,那么其中有讲到有关于对法的分类,宇宙间到底有多少法。这个法到底有哪几种?那么在《瑜伽师地论》它把一切法分成六百六十种。那么这个《百法明门论》就是世亲菩萨《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一百种,然后写的这么一部论,叫《百法明门论》。所以,我们这一部论典,它的渊源是出自《瑜伽师地论》。
那么,这部论叫《大乘百法明门论》,首先是“大乘”,大乘是相对于小乘而言的。世亲菩萨他有写过《俱舍论》,《俱舍论》当然是属于小乘的论典了。在《俱舍论》里也同样对法作过归纳,那么,在《俱舍论》里归纳,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五类七十五种,叫五类七十五法。那么,相对《俱舍论》的归类和说明,所以,我们这个《百法明门论》它依据的是《瑜伽师地论》,大乘经典,所以它称为“大乘”,就是大乘对法相的解说的论典,可以这么说。
“百法”,就是一百种法。一百种法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一百种。而这种对法的归纳在佛教里边是有传统的。因为宇宙中的法是千差万别。种类,你要说每一种法,宇宙中有多少种法,有多少种事物,也可以说宇宙中有多少种事物,你要从差别的角度去说,你能不能……那真是说不完。但是,佛陀很有智慧,他可以几个概念就把一切法就给归纳了。比如说最简单的归纳:有为法、无为法,就是一切法都不外乎是这二种。有为,有生灭的;无为,没有生灭的。有漏法、无漏法,这也是一种归纳。把一切法归纳为二类:一类是有漏法,一类就是属于无漏法。有漏就是有缺陷的,(无漏就是)没有缺陷的。任何法都不能逃出这二种,不管是凡夫的世界还是圣贤的世界,要不就是有漏,要不就是无漏。还有在阿含经典、部派论典里边最普遍的归纳法就是三科,这个三科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你说宇宙中的一切法有哪几种?要不就是五蕴,它不外乎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代表着物质的,受想行识就是代表着精神,不外乎是物质和精神的。要不就是十二处,十二处也就是六根、六尘,这是根据我们认识的渠道来对法进行归纳。因为我们所谓的世界,世界不外乎就是能够认识的和被认识的世界。那么还有十八界的归纳法:六根、六尘、六识。六识也就是对精神的世界作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现在所说的百法,它确实是一种比较详细的归纳。它把一切法分为五类一百种,一共有五类,这个五类也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五类,然后每一类又分为多少种。比如说:
心法一共分为八种;
心所法一共分为五十一种;
色法分为十一种;
心不相应行法分为二十四法;
然后,无为法分为六种。
这样就是五位百法,宇宙中的一切法不外乎这样的五类、一百种。这个就是佛法怎么样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从对这个世界的差别到这个世界的关系,到这个世界,比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凡夫的世界和圣贤的世界的关系,心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在这个百法里边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叫《百法明门论》。
“明”,就是智慧,它是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的方法。
“门”就是方法,就是途径。我们通过对《百法》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一切法。就是属于这样的一部论典。
“论”,就是抉择、讨论、议论、论述。
那么,这部论典是天亲菩萨造的。天亲菩萨也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我们昨天也作介绍了,他在唯识宗里边的地位很高,在唯识宗里边,弥勒菩萨是初祖、创始者,无著菩萨应该是实际的创始者,应该是。因为弥勒菩萨的很多著作是无著菩萨记录、整理出来的,传承出来的。但是,唯识这个理论的这个体系,这个哲学的体系的圆满,应该是属于世亲菩萨。世亲菩萨跟无著菩萨是属于兄弟。世亲菩萨他早年是学习有部,鼎鼎有名的《俱舍论》就是世亲菩萨造的。据说世亲菩萨早年他是不信大乘,他虽然是属于有部,但是他对正宗的有部的思想,他也是不以为然。因为当时正宗的有部在迦湿弥罗那个地方,他们结集了一部论典叫《大毗婆沙论》,这部论典玄奘三藏也把它翻译过来了。当年世亲他不是属于正宗的有部,所以,他其实还没有资格去参加学习这部论典,据说他以这种……换一个身份进入迦湿弥罗去学习这个论典。学完之后,他又写了《俱舍论》。这个《俱舍论》其实是带有批判《大毗婆沙论》的色彩,然后就写了这部《俱舍论》。那世亲菩萨他本身是不信大乘。那么,他对大乘佛教的信仰,尤其对唯识学的信仰,是在无著菩萨的引导之下才信的。世亲菩萨信了大乘之后,信了唯识学之后,他又了很多唯识学的论典,最著名的就是《唯识三十论》,那么现在这一部《百法明门论》也是他写的。那另外除了这二部论典,比如像《摄大乘论》他也写了就注解,还有像《辨中边论》,很重要的论典他作了注释。所以,这是天亲菩萨。
那这个注解的人是窥基,窥基也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玄奘三藏的大弟子,也是玄奘三藏译经的得力的助手,我们现在的很多这些唯识学重要的论典的注疏,主要都出自窥基大师的手上。像《成唯识论述记》、《辨中边论述记》、《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有一大堆,也就是玄奘大师对唯识的理解,把这种玄奘三藏的思想介绍出来的主要就是窥基大师。所以学习唯识,窥基大师的论典是我们必读的。
下面就要进入本论,正论。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这是这个论的论点,也可以说是论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引自佛说的,释尊所说的,一切无我。那也就是这一部论它要成立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它要成立的观点就是四个字:无我唯识,或者说,唯识无我。一个是要成立唯识,是一个要破除我执。
那么,整部论从开头到最后,从无我开头,那么最后的收尾也是讲无我,有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整部论基本上也就是它都在解释无我的道理。为什么说无我呢?就是说一切法的存在其实不外乎就是这一百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我们在这一百种法中去检讨,看看哪一个法到底是我,在哪里能够找到我。比如说到心法里边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我
我们再从色法里边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得到我?通过分析的方式来显示这个无我的道理。
其实,这种手段在佛教里边是非常地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阿含经》和部派论典里边,通常就是用……通过三科来分析无我。最常见的是说:五蕴无我。比如我们这个生命体,我们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什么呢?生命体的存在无非就是五蕴。蕴是什么东西?就是积集,就是一种堆积。色,一大堆色堆积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一大堆眼睛的细胞,一大堆耳朵的细胞,一大堆鼻子的细胞,然后各种器官形成了我们的色身。然后我们的思维,思维,我们也要去分析,思维是个什么东西呢?思维是个什么东西?思维不外乎就是一大堆的念头、一大堆的心理活动,每一种念头事实上也没有多少连贯性。比如说,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想像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想像快乐的时候。每一种心理,每一个念头也就代表着一种心理,是不是?每一个念头也就是代表着一个心理。那么,这些心理,每一种心理其实都是逐步形成的,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你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你曾经喜欢的东西,你后来不喜欢了;你曾经不喜欢的东西,你后来可能又喜欢了。心念无常。当我们的心掉入到一个巨大的情绪里边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情绪力量很大,很真实,真实得不得了。可是,如果我们学会用智慧去观照的时候,你会发现觅心了不可得。你找也找不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呵?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心念其实像泡沫一样,此起彼伏的。你说哪一个心代表着你呢?因为你有很多心,你有很多念头,每一种念头都不一样的。你说:我的心代表着我。那么,我问你:什么心代表着你?痛苦的感觉代表着你?还是快乐的感觉代表着你?贪婪的心代表着你?还是嗔恨的心代表着你
因为如果说,你说哪一种心代表着你,可能有一天你这种心有可能会没有掉了,或者变小了,或者不起活动了,那你还有没有你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的方式,去寻找、去检查、去观照…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