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觀照能力的時候,這些心對你的影響是很大的;可是如果我們有觀照的時候,其實這些心其實就是一大堆零零散散的,就是說我們有衆多的心理。那麼,在部派佛教裏邊通常是用五蘊來分析,或者通過十二處來分析。
那麼,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部論典,它是通過百法來分析,把宇宙中的一切法歸納成一百種。在這一百種裏邊你去尋找,到底是哪一種心能代表著自己
還是說所有的心合起來代表著你?還是所有的法合起來代表著你?還是某一種心、還是某一種法代表著你?可是,如果我們通過考察的結果,發現:這裏邊除了這些法以外,根本就沒有像我們所說的這樣的一種“我”的東西,那麼自然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無我,一切法無我。
那麼,無我的教義對我們的修行是很重要,這種無我的認識,對我們修行是很重要。因爲我們的一切的凡夫心都是建立在我執的基礎,都是以我執爲核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無我,甚至摧毀了我執,我們也就摧毀了凡夫心建立的基礎。就像一棟樓房,下面有一個地基,有一個基礎,我們凡夫心的基礎就是我執,現在如果把我執徹底地摧毀,那也就意味著凡夫的心存在它失去了基礎。所以阿羅漢就是徹底證得了無我,證得無我,然後斷除煩惱障,最後證得涅槃。所以我們要知道無我的教義,它的重要性的,無我的這種認識的重要性。
接下來:
“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這個就是把前面的命題分爲二個問題,條理很清楚吧?前面講“一切法無我”,那你說,一切無我,那麼你說的是哪一些法呢?是五蘊呵?是十二處呵?是十八界呵?有哪一些法呢?或者這“一切法”到底指的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雲何爲無我。”你說的“無我”,到底又怎麼“無我”,“無我”到底又指的什麼?
那麼,那麼整部論典基本上都是在回答這二個問題,從“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直到……幾乎到最後吧,快到最後了,都是在回答,就是講一切法,指出一切法有五種,然後每一種法包括哪一些內容。一切法分爲五類,每一類又分爲什麼內容。比如心法有八種,心所法有五十一種,色法有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無爲法有六種。這個都在回答“何等一切法”。那麼,最後有一句就是講,無我就是有二種,人無我和法無我。那麼這一句就是回答第二個問題。所以,一部論典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樣的二個問題。所以,我們看這個論的結構很清晰。
那麼,現在開始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部論的重要部分,它占篇幅是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
一切法,如果簡單地歸納一下,大概可以分爲五種,或者說五類。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
一切法分爲五類,第一種,就是心法。
什麼心法?什麼叫心?心的定義在唯識宗來說,它大概有幾種定義。
一是有集起的意思,集起名心。
就是因爲心裏邊,它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生命的經驗,也就是種子要。那麼,這些種子它能夠生起,能夠生起現行,當然這個主要是指的第八識的作用了,第八識因爲它儲藏著許許多多的種子,當這些種子現行了之後,所以才有我們生命的活動。我們的各種心理活動,我們的各種行爲,那麼都是根源于我們心裏儲藏的種子。那麼從種子能夠産生這些活動的角度來說,所以,心具有集起的意思。
第二,就是積集的意思。
積集,就是能夠收集種子。在我們無盡生命延續的過程,我們做過很多事情,我們說了很多話,但是並不是說過去就說過去了,就沒掉了。我們做過的事情,當然做過去了,這些現象它都要過去,但是,所有的行爲,我們的心都會把它收集下來,形成一種心理的力量,就是種子。所以,心又有收集和保存這種生命經驗(的功能)。那麼,這種收集呢,我們可以從第八識的角度來說,也可以從前七識來說。前七識就是指前七識的現行,然後,爲八識的、未來的生命的延續留下種子。那麼,作爲第八識,它對這個種子既有收藏、保存的這樣的一種功能。
(第叁,)那麼,心又有思量,就是會思考、思維、判斷的作用。這個主要指的就是第七識、前六識它具有這樣的一些作用。
所以,根據心的不同的作用,就有安立這樣的叁種,這樣的幾種名稱。
所以,第一種是心法。其實從心的作用上來說,這裏主要指的是心王。
那麼,第二種呢,就是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也叫心所法、心所。心所,它是從屬于心。心所法跟心的關系有叁句話。
第一句話就是“恒依心起”,它的活動,心所法其實就是心理活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各種心理活動,比如說貪心、嗔心……各種心理活動,但是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它不是獨立的,它一定是挂靠在每一種心王的名下,就是它一定是跟隨著某一種心王産生活動的。比如說,它有可能是跟著前五識産生活動,或者是跟隨著意識産生活動,或者是跟隨著第七識産生活動,或者是跟隨著第八識産生活動。心王也就是代表著心的主體,就像國王一樣;心所也就是代表著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就像臣下一樣。這些大臣他一定是跟著、輔助國王,所以,心所是輔助心王來完成各種心理活動,它是輔助心王完成各種心理活動。所以,每一個心王它都有相應的心所,比如說前五識有叁十四種心所跟它相應。也就是前五識當它在活動的時候,有叁十四種心所配合它。當然說叁十四種,並不是說同時作用,有的時候可能是這些心所配合它,有的時候是那些心所配合它。如果像第六意識呢,那麼,它就有五十一種心所配合它作用,因爲第六意識的作用特別大,所以,它有五十一種心所配合它。所以,它的能量大得不得了。那像第七識好像只有十八種心所配合它,十八種心所配合它産生作用。
所以,這就是說明心王和心所的關系。所以,心所它的生起是“恒依心起”。
那麼,(第二句話是)“與心相應”,就是它(心所)的活動是與心相應的,是配合心活動的。(第叁句話是)“系屬于心”,也就是說某一種心所,它是某一種心的作用。比如說有一些心所它是配合前五識活動,那麼,它是屬于前五識的心理活動。那麼,有一些心所,當它配合第六意識産生活動的時候,那麼,它是屬于意識的心理活動。就像這個臣下配合國王,你跟著某一個國王,你就是屬于某一個國王的屬下的人一樣。所以,這個是心所有法,心所法。
(第叁,)色法,其實就是……實際的內容就是物質,指的就是物質。這個物質爲什麼叫色法呢?佛教把這個色法分爲顯現和形色二種。顯色就是顔色,形色就是形狀。就是一切物質的存在,它都不外乎……就是我們對物質的認識其實不外乎是顔色和形狀。那麼它稱爲色,色本身又包含著……色的定義有質礙的意思,就是它的存在是有形狀的,但是,它有具有變壞的意思。就是所有的這些有形狀的東西,它都會變壞的。根據這個角度來說,它被稱爲色法。
色法,其實也有廣義和狹義的二種。廣義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對象色、聲、香、味、觸,都是色法;那麼狹義地說,主要就是指的是眼根所緣的對象,叫色。但是,像香呵、味呵……其實它也是一種物質。香、味、聲音,它也是一種特質。那麼,這個是“叁者色法”。
第四種,是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是相對著心相應的法而言的。什麼是心相應的法呢?那就是心所法,是跟心是相應的。心所法嘛,與心相應。那麼,這個心不相應行法,它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它是建立在色法和心法的基礎上的一種法。這種法是什麼呢?比如說,時間、速度、空間。時間,這是屬于心不相應行,速度,它也是屬于一種心不相應行。這個心不相應行在下面一共有二十四種。你說時間,時間是什麼東西,時間沒有獨立的東西,它是建立在物質的運轉的基礎上,所以它不能離開物質。速度,速度是什麼呀?我們說車走得很快,可是如果離開車,有沒有速度?離開車就沒有速度了。所以,速度它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它也是沒有實體的,時間它也是沒有實體的。所以,這一類法一共有二十四種,叫做心不相應心行法。
第五種就是無爲法。
什麼是無爲法?無法法就是相對于有爲法,有爲就是有造作、有生滅。無爲法就是沒有生滅、沒有造作。那麼,這個無爲法一共有六種。
這個就是百法,它把這個法一共分爲五類。其實這個五類的分法在《俱舍論》裏邊也有,《俱舍論》也是把它分爲五類,但是安排的順序不一樣。《俱舍論》好像是第一種是色法,然後才心法、心所法。那麼對于心法和心所法的分析在種類上也沒有像百法分析得這麼多,所以《俱舍論》的分法是五位七十五種。
接下來就是要說明五位的關系。
這個內容留到下一次講。一次不要講得太多,講得太多,你們消化不了。你們看看有什麼問題,留一些時間給你們提提問題,不要光是我講。你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提呵。你們有什麼聽得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問。
學生問:法師,我問一下:如果說遍計所執是根本沒有,是一種影像,根本是錯覺,那影像是不是種有呢?是不是假有呢?
法師答:那在每一個人的感覺上它都是有的,當然你要把它說成假,那是可以。但是這種假和依他起的假它是不一樣的。就像那個神經病的人,他出現幻覺,在看看來是實實在在的,但是,其實是沒有。就像這個道理是一樣。所以,你說是有還是沒有?就像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我們覺得好,哎呀,好得不得了,二個人爭得面紅耳赤的。在每一個人的感覺裏邊,因爲他看到就是這樣子的,他感覺就是這樣子的,在他感覺裏邊就是很真實的。每一個人的審美標准,你說很美,他說很醜,到底是美還是醜?是不是?他覺得美的人,他覺得,哦,那就是美。所以,可以說它是假。你看《唯識叁十論》開頭就說“由假說我法”,但是這個“假”和依他起的“假”是不一樣的。就像戴著一個變色眼鏡,你看到的顔色,你確實看到一大堆綠色、黃色……但是這個綠色、黃色在你的感覺裏邊確實就是有,千真萬確地有;但事實上它確實就是沒有,千真萬確地沒有。
學生問:法師,依他起的“他”是指種子還是指因緣的緣?如果說依他起是一種假有的話,那依他起的“他”是假的還是實的?
法師答:在緣起法的現象裏邊,從條件到條件形成的現象,都是假有的。但是這個假有不是沒有。如果不是假有話,那就自性有了;自性有,那就是自性見了,那就不是依他起了。
學生問:我們看到繩子以爲是蛇,看到繩子是相分,是遍計所執;看到蛇也是相分,是依他起。如果從相分的角度考慮,爲什麼不能說依他起和遍計所執是同樣的假有呢?
法師答:你看到繩子以爲是蛇,蛇根本就是沒有。繩是有的,蛇根本就是沒有的。那蛇在感覺上是有的,在客觀上是沒有的;繩子在客觀上是有的,在感覺上是沒有的。遍計所執在佛經中也有用假來描述,不是沒有的。但是這種假,它跟依他起的假是不一樣的。依他起的假它確實就是一個緣起的存在,那麼遍計所執所顯現的這個東西,它僅僅是一個錯覺的顯現,它客觀上根本就是沒有的。如果說我們都要用假來表現,但是這個假確實是不一樣。一種是根本就沒有的假的,一種是根本就沒有。遍計所執肯定是有依他起的基礎,所以唯識的傳統裏邊有一句話叫作“假必依實”,假的東西它必須要有一個依托。比如說我們看到繩子會當作是蛇,蛇雖然是沒有,可是這種錯覺它是有基礎,它不是沒有基礎,它是有繩子這樣的基礎。如果沒有繩子,你也不會産生錯覺。所以,遍計所執的假,當然它還是建立在依他起的這個假的基礎上。那遍計所執之所以會産生遍計所執這個假,那它一定是以無明爲基礎,這是沒有錯的。就像得了眼病的病人,他有這個病,這個病就是無明,就是我執。因爲有了無明的病,所以才會再現這種遍計所執的亂相,這種錯覺。如果有一天這個無明的病好了,那麼這種錯覺就看不到。當然,遍計所執的假是建立在依他起的假的基礎上,但是二個假還是不一樣,你不要把它混同起來,這是不一樣的。
把這幾個問題要搞清楚,很重要。因爲唯識學來學去,其實核心問題就在我這二天給你講的這些內容,這就是唯識最中心的一些東西。
學生問:唯識有真相唯識和假相唯識,那麼我們今天所學的百法明門論是屬于真相唯識還是屬于假相唯識?
法師答:我們講漢地不是講真相唯識還是講假相唯識,而是有相唯識和無相唯識。唯識中有幾家,比如安慧的唯識就是無相唯識,藏傳佛教比較推崇安慧的唯識,安慧是一分,難陀是二分,陳那是叁分,護法是四法——就是對心的分析。我們漢地主要推崇的是護法的說法,護法的說法是四分,也就是見分、相公發都是依他起的有。那無相唯識它只承認自證分,認爲見分和相分都是不真實的,沒有的,也不太一樣。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