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7
2006年3月27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我們這個學習,要學的這部論典《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內涵很豐富,尤其在我們修行上來說特別地重要,因爲我們整個佛法的修行,最終是要落實到我們的心上。在《六祖壇經》裏面有一句話,叫做“不識自心,學法無益”,(應爲:“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的心,你學習佛法,你是不會得到什麼利益的。同樣地,如果我們學習佛法,不能把它落實心行上,我們學得再多對我們也是不會有幫助的,因爲那只是一大堆道理。
那麼,唯識宗的這一部《百法明門論》的論典,就是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在佛教裏邊關于講到心,有二個方面:
一個方面就是講真心、講如來藏、講佛性,他所建立的一套修行的方法,主要就是通過頓悟。這個頓悟的東西聽起來就是來勁了,頓悟的結果是什麼?頓悟就要成佛了,所以叫頓悟成佛。可是這個問題就是在于,就是頓悟不了,何況頓悟還未必成佛。因爲頓悟還要漸修,見道以後還要修道。那麼,我們中國的傳統的修行基本上走的是頓悟的路線,所以很多人喜歡禅宗,“我喜歡頓悟”,爲什麼?直截了當,沒有什麼葛藤。學禅的人把學教當作是葛藤。可是,你要頓悟,你要悟什麼?你所要悟的這個心,在你現在的凡夫心的心行的上層面,你能不能觸及?你所要悟的心,你明心的這個心,你所要見性的這個心,它是什麼樣子?你通過什麼方式能夠見到?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打坐就是坐,坐在那裏幹什麼?稀裏糊塗。
那麼,在佛教裏邊另一個系統就是講妄心,著重講妄心,那麼比較典型的就是我們這個唯識。當然,唯識事實上也並不單純講妄心,比如像真谛講翻譯的唯識,它不但講妄心,也講真心,而且講到真心和妄心它的這種和合的關系,也就是從我們雜染的凡夫心,如何抵達我們的清淨的心。在這個過程介紹得非常清楚。但是,我們現在學習的以玄奘翻譯得這一套唯識的系統,它的著重點是講妄心,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它是非常親切的事情,是非常容易了解的事情,因爲我們現在心行的基礎就是妄心。
我們每天都是生活在妄心裏面,你不能說:我不了解妄心。除非你從來對自己的心從來就沒有觀照,如果你作過觀察,你就會很清楚。所以,唯識講的心,除了像第七識、第八識我們不容易意識到以外,前六識以及大多數的心所,我們都是可以意識到的。學佛的整個過程無非也就是調整,調整我們的心。用唯識的話來說,就是“轉依”,還有一句話叫作“轉識成智”。就是要轉去雜染的識,把雜染的識給舍掉,然後要轉成,就是成就清淨的智慧。你怎麼把雜染的識舍掉?什麼是雜染的識?爲什麼要舍掉?我覺得學佛最難的問題不是在于見性,學佛最難的問題是在于如何擺脫凡夫心,如何瓦解凡夫心,這是我們學佛修行最難的問題。我們每天都是在被凡夫心、妄心推動著、左右著。修行,我們很多法門修起來修不相應,沒有辦法跟正念相應,沒有辦法跟空性相應,沒有辦法跟等覺智慧相應,爲什麼?其實就是因爲凡夫心。我們沒有辦法擺脫凡夫心,因爲我們總是被凡夫心給控製著,所以讓我們很辛苦,其實整個世界上的人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凡夫心,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心。我們到底有哪一些心?有哪一些善的心,有哪一些不善的心。我們須要了解。我們還須要了解我們的心跟這個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其實我們須要了解的很多東西,我們通過學習《百法明門論》,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
所以,《百法明門論》這一部論典雖然很簡單,但很重要。這個世親菩薩把這一部論叫作《百法明門論》。明門,明就是智慧,門就是進入智慧之門。就是幫助我們進入智慧之門的一部論典。所以,這部論很重要。你們大家都要把它背下來。這個《百法明門論》才幾個字,以後才好對照。每天的起心動念到底是哪一種心心所,好對號入座。你要不背下來,怎麼對照
那麼,這個《百法明門論》有叁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是講無我,一切法無我。這是第一個重點。那麼,這個無我,主要就是通過百法的分析,揭示了無我的道理。
第二,就是講唯識,諸法唯識。就是我們所緣的一切境界都是識顯現的,沒有離開我們的識,沒有離開我們的心。那麼,這一點在《百法明門論》講得比較簡單,真正講得比較詳細的是《唯識叁十論》。你看,《唯識叁十論》後來演繹成《成唯識論》。《成唯識論》它的重點就是成立唯識,就是幫助我們從理論上全面地、深入地去認識唯識無境的道理。
那麼第叁個重點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我們整個妄心的系統,也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對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說明,也正是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重點。關于對心識的分析,這是整個佛法的重點,從阿含經到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的論典,以及到法相唯識的《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大乘五蘊論》,一直到《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關于對法相的分析,對我們心和心所的分析,各部論典都把它作一個重要的內容來介紹。可見學習佛法、了解我們的心,這是學習佛法的重點,這也是學習佛法的核心。所以,我們在講道次第論的時候曾經說過:佛法的重點在哪裏?不是在書上,佛法的重要是在我們的心。所以,我覺得百法的這個內容確實蠻重要。
我們上一次上課的時候講到了:“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這是佛法對宇宙中一切法所作的分類,所作的一種分類,所作的一種歸納。宇宙中,在這個宇宙裏邊的現象到底有多少?宇宙中的法有多少?無量無邊。是不是無量無邊?但是我們的佛陀很有智慧,他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法相就可以把它歸納無疑。《百法明門論》的這種歸納的方式它還是屬于一種比較詳細的歸納。比如說像早期比較簡單的歸納:有爲法、無爲法。你看,一切法不外乎就是這二種。就是有生滅變化的和沒有生滅變化的,你看:還有沒有這二種以外的法?沒有。有漏法和無漏法,就是有煩惱、有缺陷的世界和沒有煩惱、沒有缺陷的世界,那就是凡夫的世界和聖賢的世界。啊,還有沒有第叁種世界?非凡夫非聖賢?沒有。還有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歸納法,這個叁科,這個在早期的阿含聖典裏邊和阿毗達磨、部派佛教裏邊,基本上用的是叁科的歸納法。
那麼,我們現在講的百法,百法是屬于一種比較詳細的歸納法,一切法生成一百種。在這一百種法裏邊一共把它分爲五種類型,這個五種類型,第一個就是心法,第二種就是心所法。其實心所法和心法應該說它都是屬于心法的範疇,但是,心法和心所法它又有什麼不同呢?心法,就像主人,它稱爲心王,它就像主人一樣。心所法呢,它就像個人一樣。就像一個國家,國家有君主。就像一個家庭,尤其是過去的家庭,有一個家主。在一個國家裏邊有君主,那麼君主的行動是不是一個人行動?不是的。它肯定有很多侍從、文武百官,還有忠臣奸臣。他們是輔助君王完成各種活動,完成各種行動。那麼,在我們心靈的世界裏邊也是一樣,它有心王,也有心所。心所是輔助是心王來完成各種人生的活動。
那麼,第叁就是色法。如果我們說心法和心所這是屬于精神的範疇,那麼色法就是物質的範疇。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科學、哲學的歸納也有二元的歸納法。這個二元的歸納法就是精神和物質,那在佛法裏邊就是色法和心法。這是第叁類
第四類就是心不相應行法,除了色法和心法以外,那麼還有一些帶有一點規律性的東西,還有建立在心法和色法的基礎上,它既不是色法本身,也不是心法,非色非心,那麼在佛教又把它們列爲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是相對心相應而言。比如說像心所法是心相應。心不相應行法這一類法主要就是指的是,如像運動、速度、時間、究竟、生老病死……這本身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可是它跟物質、跟精神,它又有關系,是不是?比如說運動,它不能離開物質或者離開精神,但是,它也不是精神以外的東西,但是,它也不是精神或者就是物質本身。所以,這一類法在佛教裏邊把它叫做心不相應行法。
然後就是無爲法,第五種就是無爲法。第五種無爲法。那麼,前面的四種: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四種法在佛教裏邊把它稱爲有爲法。有爲,什麼叫有爲?爲,就是造作的。有造作的。爲什麼是造作的?因爲它是緣起的,就是具有條件,是條件産生的,所以它是有造作的。因爲它是有造作的,所以,同時它是有生滅。所以,有爲法是緣起的、有造作的、有生滅的法。那我們現在講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屬于緣起的、有生滅、有造作的範疇。那麼,第五種就是無爲法。無爲,“無”是相對“有”而言。有爲是有生滅,那麼無爲就是沒有生滅了。有爲,是緣起的,那麼無爲就是非緣起的。有爲是有造作的,無爲那麼就是沒有造作的了。
那麼,接下來有五句話是說明這個五類法之間的關系,它們的之間在宇宙人生中的地位和關系。你別看這才五句話,把這宇宙人生的一切的問題和關系都給說得非常精要,都是文約義豐。雖然文字簡單,這裏面包含的內容那真是無量無邊。我們看這個論主,看世親菩薩是多麼有智慧,五句話把這個宇宙中的一切關系,把宇宙中一切現象的關系揭露無遺。
“一切最勝故”,這個“一切最勝故”它是指的是心王。心王在一切法裏邊,在宇宙人生的一切法裏邊,它是最殊勝的。它的殊勝表現在哪裏?它的最勝,就是力量最大,我們可以說它的力量最大,它是最特殊的,它特殊…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