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3▪P2

  ..續本文上一頁獲得福報,對這種行爲佛陀也是堅決批判。那麼還有一些行爲,比如說我們有學過《善生經》,《善生經》裏有講到一個善生童子,他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他會跑到荒郊野外去,向東、西、南、北、上、下拜一拜,會拜六方。那麼佛陀說,我們佛教裏邊也有六度,而且我們的拜六方是更有具體內涵的。那佛陀就會把這個六度和倫理結合起來。比如東方是代表著父母,或者西方是代表著師長,就是師父和徒弟的關系。東方是代表著父母親和兒女的關系。把這個六度賦予實際的倫理內涵。佛陀會告訴他們,所謂你拜六方就是要處理好,比如說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主人和仆人的關系,信徒和宗教師的關系,然後,佛陀會因爲這個道理開示了《善生經》。那麼這個就是佛陀對印度的傳統的宗教他是有吸收,但是也改造。所以,佛法最大的不共的地方就在于正見。那麼,這個正見,所以破見比破戒要可怕。你要破戒,你可能只是下地獄,可是你要破了見,那就是斷善根,你就永遠都在地獄裏呆著出不來了。你要破戒,你要下了地獄你還能出來,你要破了見,那你也就玩完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正見這是佛法的……從整個佛法來說,它是佛法最特有的東西。

  那麼,佛教的各個宗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正見。比如說我們講像阿含的解脫道,它主要是講無常的正見、無我的正見,通過正見來幫助我們開智慧、斷煩惱;比如像說唯識宗有唯識的中道正見;中觀宗有中觀宗的中道見;天臺宗有天臺宗的見;華嚴宗有華嚴宗的見……其實每一個宗派的學習,比如說作爲大乘佛法來說,菩提心和菩薩行、菩薩戒它是一個共同的基礎,這是整個大乘佛法共同的基礎,出離心、別解脫戒這是整個解脫道修行的共同的基礎。但是在見上,每一個部派佛教都不太一樣。那作爲大乘佛法來說,我們漢傳有八個宗派,它所持的見都不太一樣。像藏傳格魯、甯瑪、薩迦、噶舉每一個派的見也都有差別。所以見的這一塊的修學,對于我們每一個宗派的修學,它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最難的地方。通常說我們把佛法當作是一個哲學的體系,哲學體系,其實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哲學體系,最後幫助你獲得一種……所謂見,就是一種認識,就是對世界或人生所獲得的一種正確的觀念和正確的認識。當然真正的見它不只是一種觀念,而是通過這種觀念幫助你開發內在的一種無漏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見地。但是這種正確的見地,智慧的成就,它須要以外在的正確的認識作爲基礎。

  那麼,唯識宗它的特點就是唯識見,唯識中道正見。那麼唯識見它主要是根據叁性來建立,唯識的內容很多,但事實上主要就是……能夠涵蓋它的整個修學體系的其實主要就是叁性。

  你們知道叁性嗎?大概會知道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個叁性是最能夠涵蓋唯識的理論。

  那麼甚至像太虛大師他用叁性來涵蓋整個大乘佛法,他覺得叁性的理論可以涵蓋整個大乘佛法。那他怎麼涵蓋呢?他說,比如唯識宗這一宗,建立這個我們這個世界妄有的現象,比如說心的現象跟這個世界的關系,以及我們內心的差別,以及世界的差別,它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個就是比較側重于依他起性的說明。你像中觀宗,叁論宗就是講一切都空,一切都是無自性。那麼太虛大師認爲,這個是比較側重于遍計所執,因爲它要空的其實是遍計所執,不是別的東西,自性。所以,叁論宗它是立足于遍計所執來立論,所以它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沒有自性。那麼,還有像這些《楞嚴經》、《楞伽經》這一系列的經典,它主要是立足于圓成實性,它主要是講空性,講真實,講我們的真心、講空性。這個是立足于圓成實性來立論。

  所以,唯識的這個叁性的內容,叁性,它的涵蓋面非常廣。那麼,唯識宗它就是根據叁性來建立唯識的中道。

  那麼,我們根據認識的次第來說明叁性的內容,首先第一個要說的就是依他起相。

  在叁性裏邊其實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依他起相,也叫依他起性。在這裏相和性,其實它的內容是一樣的。這個依他起,唯識宗講依他起,中觀講緣起,依他,依賴條件而産生的。當然這個唯識宗講緣起,講依他起,它跟一般宗派緣起還是有所不同。因爲唯識宗它講到依的問題,特定的它主要指種子。種子爲因,然後通過種子的顯現,然後産生人生的一切。所以,這個依他起的因,它是有特定的內涵,這個特定的內涵就是種子。那麼其它宗派講依他起,講緣起,沒有這樣的一個特定的內涵。那麼,我們講到這個依他起相,依他起相也就是我們的從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這一切的顯現,這一切的存在,就是依他起。說我們內在的身心,心靈,心靈就是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身體,我們的身體的存在。然後,一直到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每一個事物的存在,每一個現象的存在,它是怎麼産生的。那麼在其它宗派裏講緣起的。那如果在唯識宗裏邊呢?那就是依他起的。

  那從這個整個世界來說,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裏邊似乎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就是說從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來說,是不是這樣?每一個人你在這個世界,就像一個蟲、一個螞蟻,或者一只跳蚤、一只蒼蠅、一只麻雀,在這個大千世界裏邊,在這個整個十方無盡的世界裏邊,這樣的生命體它是不是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們作爲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來說,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世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不只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哪怕是蒼蠅、跳蚤、螞蟻、蟑螂……他們都有他們的一個世界,你們說是不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他自己的世界。

  那麼,作爲每一個生命的存在來說,在他世界裏邊,他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每一個生命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不是?啊?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們爲什麼會選擇出家?而有的人不選擇出家?這個跟我們的心是關系的。你爲什麼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這個世界人那麼多,爲什麼有的人是你喜歡的?有的人是你討厭的?其實這跟我們的心是有關系的。我們的所有的選擇,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一直在選擇,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地在選擇。我們的所有的選擇取決于什麼?取決于我們的心,取決于我們的觀念。那麼同樣地,我們生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裏邊,我們有我們的好惡,我們有我們的價值觀。那麼,這種“好惡”和“價值觀”又是什麼?它是我們的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能力、興趣、愛好,那麼這種興趣、愛好、能力又是什麼?是什麼東西?實質上是什麼東西?還是我們的心理活動。我們有的人長得慈眉善目的,有的人長得很凶,每一個人有不同的長相,其實這個和心也有關系。

  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的世界的核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世界,而我們世界的核心,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只有了解了我們的心,我們才了解了我們的世界。所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實上都是我們的心給它規定的,這種思想其實在西方哲學裏邊也有。你看,有的哲學要作什麼——人是萬物的尺牍,他們也有類似的說法。其實世界是人給它規定的。所以,在這個世界裏邊,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裏邊我們的心是核心,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心。我們到底有哪一些心?也就是,我們有哪一些心,也就意味著我們有什麼樣的世界。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世界,我們就要了解我們的心。

  那我們的心,在唯識宗裏邊講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

  我們的心在佛教裏邊把它分爲心王、心所。心王也就是心的主體,心所也就是心理活動。在心的主體的這一塊,唯識宗把它分爲有八種,這八種就是:跟眼睛有關系的就是眼識;跟耳朵有關系的就是耳識;跟鼻子有關系的就是鼻識;跟舌頭有關系的就是舌識;還有跟身體有關系的叫身識。這個前五種在認識它是很單純的,所以稱爲前五識。還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我們精神世界裏它是最活躍的。它基本上是決定我們命運和所作所爲的,那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那麼這個前六識其實除了唯識宗以外,像小乘佛教,還有世間上的哲學、心理學都能講到。爲什麼都有講到呢?因爲它是屬于意識的範疇,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意識到的。就是屬于前六識。那麼除了前六識以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第七識叫做末那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那麼這個二種識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把它稱爲淺意識。那麼,第七識其實它是屬于一種我們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礎。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其實這個是跟第七識是有關系的。因爲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邊,構成我們凡夫的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就是不共無明。這個不共無明它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作用。那麼它的相應的心理就是末那識。所以,末那識它是屬于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礎。那還有一種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之所以是有情而不是無情,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具有阿賴耶識,如果我們沒有阿賴耶識了,那就是屍體了,那就是無情了。所以,有這樣的八種識。

  那八種識,每一種識在活動的時候,還有相應的心理,在唯識宗裏它舉了一個比喻:八種識就像心王,心王就像國王一樣,就像主人一樣。那麼國王出動他肯定有一些輔助的臣子,所以心所就是配合心王活動的各種心理活動。也就是說每一種心王的活動它都有相應的心理活動配合,來幫助它完成一種心理過程。那麼這個一共就是五十一種心所。這個五十一心所我大體把它歸納爲幾種類型:

  比如說第一類,基本上是屬于普通的心理,普通心理是心理學都會講到的這樣的一類心理。

  那第二在是屬于倫理類的心理,比如說一個人你的道德的産生,它的心理基礎是什麼?還有就是罪惡的産生,犯罪的現象的産生它的心理基礎是什麼?因爲佛法講心理,畢竟還是要爲修行服務,所以它比較重視倫理的心理基礎。

  那麼,還一類就是止觀實踐的心理,這是佛教講心理學裏邊的非常重要的一類。就是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有哪一些是阻礙禅修的心理,有哪一些是你在禅修的賽程中必須要培養以及能夠産生的一些心理的過程。

  那麼這些心所、心理活動,就是我們擁有這些心,我們擁有的就是這心。所以,我現在在平常給人家講開示的時候,我經常會說到的一句話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個人我們擁有的是什麼?其實,一個是觀念,一個是心態。能夠代表著你的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觀念和心態。也就是你擁有什麼樣的心理,你擁有什麼樣的心理,你就是什麼?佛菩薩爲什麼成爲佛菩薩,就是因爲他具有佛菩薩的心理。我們爲什麼是凡夫?你說我們爲什麼是凡夫?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具有凡夫心。我們爲什麼是凡夫?你說那個壞人爲什麼是壞人,那就是因爲他有一顆很壞很壞的心,有一顆害別人的心。你說這個人是好人,很善良,他爲什麼很善良?他不外乎就是有一顆善良的心嘛。我們說,某一個人很能幹,他爲什麼很能幹?能幹就是他有一顆很能幹的心,事實上就是他心裏邊培養了這種能力,所以他很能幹。我們說這個人修行修得很好,其實也一種心理。我們說這個人很懈怠、放逸、懶惰,懶惰就是一種懶惰的心理,是不是?

  就是了解我們擁有哪一顆心,我們的世界是建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的基礎上,我們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內容是我們的心,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心,決定了我們擁有什麼樣的世界。這是我們須要了解的。

  休息一下吧。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