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4
2006年2月22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前面講到我們的世界的核心。我們每一個人世界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心。那麼這個心跟世界到底是什麼關系?
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在唯識宗裏面講,我們這個心有四個部分組成,這個叫四分,心有四分。這個四分也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每一個心當它産生活動的時候,它都會有這樣的四個部分,一個人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那麼在這四個部分裏面,我們最容易感覺到的主要有二個部分,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也就是說,每一種心理,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心理,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念頭。心是什麼東西?你們說心是什麼?啊?是不是覓心了不可得?心是什麼?你們也不知道,就是顆心嘛!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比如說討厭,這是種討厭的心理;我喜歡,這是種喜歡的心理;我覺得我自己很了不起,這是種了不起的心理;我嫉妒別人,這是種嫉妒的心理;否則,我實在不行呵,我太不行呵,這是種自卑的心理;我覺得,哎呀,簡直是我什麼都行,行得不得了,自大的心理;你恨一個人,恨得不得了,嗔恨的心理。是不是?我們每天都是這樣的心理裏邊,我們人的心就像動物園一樣,各種各樣的心理,就是儲藏著各種心理的力量。我們現在慈眉善目的,很友好,但並不等于我們沒有嗔恨心,只是說這時候嗔恨心它成了一種潛在的力量。
就是說,雖然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裏邊,我們會儲藏很多很多的心理,但是每一種心理它産生活動,它在我們心靈平臺,如果用現代心理學的話的來說,從潛意識到意識,也就是從我們意識不到的狀態下,進入我們意識的狀態,進我們心靈的平臺。進入我們心靈的平臺也就是進入我們能夠意識的這個時候,它是要有因緣的。這個因緣也可能是內因,也可能是外緣。外緣是你看一個你討厭的人,嗔恨心就來了。你看到你喜歡的人,歡喜心就來了。你看到你喜歡的東西,可能貪婪的心就來了。你看到別人的能力比你強,可能自卑心就冒出來了。那麼這是因爲外境,外在的因緣。可是,不須要有外在因緣同樣可以把你的心理調動起來,比如說你關房間裏你在那裏想,你在那裏想著想著,也會把很多心理,也會把很多心理引發出來的。但是,總是要有因緣,不管是內因還是外緣,通過這些內因和外緣把我們無始以來潛在的、形成的我們生命中的各種力量,因爲在這些因緣的觸動之下,它就會一個一個地上升到我們心靈的平臺,産生作用,當然産生作用的時候,事實上也就意味著它會影響著我們,它會推動著我們去做些什麼,或者不做些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那麼我們都是在這些心理的作用下然後形成各種生活、心情、痛苦、快樂、做什麼、不做什麼。是不是這樣子?
那每一種心理在産生作用的時候,它一定是有一個對象,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子?每一種心理它在産生作用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對象。我們說貪心生起的時候,它一定是貪了什麼。如果沒有貪的對象,你會産生貪心嗎?如果你嗔恨心生起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嗔恨的對象是你討厭的那一個人,或者讓你嗔恨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的自卑心生起,它一定也有一個自卑的對象,一定是想到自己某些方面不行。也就是任何一種心理的産生,它一定都有一個影像,在你的心靈上都會呈現一個影像。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的時候,事實上是把這個投射到你的身上了,其實我看到的還是我自己的影像。那麼,這個影像就是相分。然後,對這個影像所産生的一種感覺,就是去感知這種影像的這種心理作用,那就是見分,對這個影像所産生的感知的心理作用,就是見分。比如說你想到一個討厭的人,你想到的時候會不會有感覺?啊?你會有感覺。當你想到這個影像的時候,你的內心裏邊就會伴隨著一種你不舒服的感覺,對不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那一種影像……那個不舒服的感覺,那個就是見分;你想到的那個人,那個就是相分;然後,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這個就是自證分。但也有的人,他陷入到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狀態裏面去,他沒有去覺察、沒有發揮他的自證分的作用,很不舒服、很不舒服,陷入到這樣的情緒裏邊去,那就是沒有這種自證的覺察的能力,(自證的能力)沒有能夠發揮出來。
那麼,每一種心理産生作用,都有見分、相分,那麼這個見分、相分就是能緣、所緣。見分就是能緣,相分就是所緣。所以,我們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主和客的世界;用我們佛法的話來說,就是能緣和所緣,認識和被認識。我們通過眼睛看到的,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們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我們怎麼樣去認識,其實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因爲我們有眼睛,我們有眼識,所以我們才有認識的世界。因爲我們有耳朵,我們有耳識,所以我們才有音聲世界。因爲我們有鼻子,有鼻識,所以才有香的世界、臭的世界。因爲我們有舌頭,有舌識,我們才味覺的世界。因爲我們有身體,我們才有觸覺的世界,因爲我們有身識,所以我們才有觸覺的世界。因爲我們有豐富的心靈,所以我們才有精神世界。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你沒有眼睛,比如說對一個瞎子來說,他就沒有顔色的世界;如果對聾子來說,他就沒有音聲的世界;那如果對一個沒有鼻子的人,有沒有沒鼻子的人?啊?這個鼻子有問題的人,他可能就沒有香臭的世界。那麼尤其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他又取決于我們意識的世界,你的意思世界豐富不豐富?那麼也就決定了你的精神世界豐富不豐富。那麼,我們對世界能夠認識到什麼程度?比如說我們的嗅覺可能比不上動物那麼靈,那麼這就是說,其實我們認識的世界,其實是取決于我們的這種認識的能力,我們的認識能力其實也就像認識的儀器一樣,它的精確程度取決于我們的這種能認識的儀器是不是很精確。
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完全取決于我們的能認識、所認識,所認識的影像、所認識的世界它是建立在我們能認識的心的基礎上。所以,當我們的心在産生作用的時候,隨著我們同的這些心理活動,那麼在我們的內心裏邊當下就會投射出一個影像,也就是每一種心理活動的時候,它都會投射一個影像。就像我們現在想起我們的媽媽,你馬上就會想到,你母親的影像馬上就出來了。你想到你的寺廟,或者想到師父,馬上這個師父的影像就出來了。這個就是一個相分,就像彈出一個窗口一樣,每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候,它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影像出來。所以,每一種心理活動,它必然都有一個相應的影像,然後我們的心再反過來去認識這個影像。其實我們所認識的影像其實是我們內心所投射出來的,我們的內心自己所投射出來的。那麼,這就是說心具備有這樣的幾個部分,就是有四分,每種心理在産生作用的時候,它都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當然,我們平常最容易感覺到的就是:相分、見分。
那麼,每一種心理在産生作用,它怎麼會産生作用呵?它靠什麼産生作用呵?心是從哪裏來的?它是怎麼形成的?心産生作用的心理基礎是什麼?那麼,這就是唯識學裏面講到的——叫作種子,這叫做種子。你所有的人生的經曆,所有的生活的經曆,當它經過以後,都會在你的內心裏邊形成一種心理力量,哪怕你動一個念頭。只要你做過的事情,你的心都會幫你收藏的。我們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會過去,但是,所表現的一切它在你的內心裏邊都會形成力量,那麼這種心理力量就是種子,在唯識宗裏邊就叫做種子。這個種子它是我們各種心理活動、以及我們認識世界的心理基礎。
我們的生命裏邊有多少種子?我們的生命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種子。《解深密經》裏邊講了:“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應爲:“阿陀那識甚深細。我于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爲我。”)就像大海一樣,潛藏著無量無邊的水。《楞嚴經》(注:應爲《楞伽經》)也講:“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藏識”,就是我們心靈世界裏邊有一個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它就像海洋一樣深、一樣廣,那麼這個藏識的海洋,儲存著我們無盡生命中形成的種子。所以,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無盡的積累,積累了什麼?積累的就是種子。所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裏邊,我們都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種子,這種不同種子代表著我們無盡生命的延續。我們每天都在薰習種子。
唯識宗裏邊跟種子有關的有幾個概念:一個是薰習,一個是現行。“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什麼叫“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呢?我現在就在“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你們知道嗎?啊?我現在在說話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種子生現行”的過程;然後在說的過程中,我對我這個說的內容它又進一步得到強化,它這種種子的力量,它的力量又得到一次強化,那麼這個過程就是“現行薰種子”。其實我們每天都在不斷“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只不過是我們……這個“種子生現行”到底生的是什麼種子(應爲“現行”?)“現行薰種子”薰的又是什麼種子?所不同的就是每一個,因爲每一個人他的相續不同,他在無盡生命中形成的這種相續不同。比如我們這一生我們有的人,或者說我們從事不同的職業,有的人從事電腦,有的從事藝術,有的人可能當官,有的人可能經商。那麼,因爲他的這個職業可能就會在不斷地薰習這種有關經商的種子,或者薰習當官的種子,或者薰習藝術的種子。
那麼,因爲你不斷在薰習這一部分種子,那這一部分種子的力量就會特別強大,它每天會促使你去說一些這方面的話,所以,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叁句話不離本行”啊。因爲每天都在薰習這樣的種子,然後有很多種子它就要迫不急待地要現行,因爲每一種種子它…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