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有一種沖動,它都是有力量的。所以,人爲什麼要不停地要說些什麼,要做些什麼,爲什麼?因爲生命它就是一種需求,一種……每一種種子它都是代表一種心理力量。比如說貪心,有的人貪心重的人,就是因爲他貪的種子的力量特別強大;嗔恨心重的人,他就是因爲嗔恨心的種子力量特別強大;好學的人,他就是因爲他好學的種子力量特別強大。就是每一個人我們都在薰習著不同的種子,都在種子生現行,那麼現行的時候又薰種子。從現行薰種子這個過程它也不是單純的,因爲我們有意識。所以,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的想法它會逐步成熟,我們能力會不斷增強,觀念也會不斷地在調整。爲什麼?因爲我們這個“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過程是有我們的意識在參與。所以我們每一種心理的形成,它是跟我們的意識……它一方面跟我們固有的心理力量是有關系的,另外一方面跟我們人的觀念是有關系的。如果你有正確的觀念,你就會不斷地去調整你的……你會在不斷地調整,往好的方面調整;如果你的觀念是錯誤的,你就會不斷地往不好的方面調整。
在這裏告訴我們,我們的心理是怎麼形成的。所以,在我們心靈的世界裏邊,有的種子力量很弱,那麼也有的種子力量很強。這個種子的力量是不一樣的。每一種心念……從“種子生現行”的觀念它給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其實我們每一種心念都是培養起來的,每一種心念的都是緣起的,每一種心念都是可以改變的,任何一個念頭……所以佛法講心念無常。關鍵是什麼呢?關鍵是你在薰習什麼樣的種子,也就是說,關鍵是你在培養什麼樣的觀念。你在薰習什麼樣的種子,那也就是意味著你在張揚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力量。有的可能會不斷地在培養嗔恨心,有的人可能會不斷地培養貪心,但也有另外一些人可能在不斷地薰習這種、培養這種慈悲心,也就是你在你的心靈裏面播什麼種子,你在你的內心培養什麼樣的種子,其實這才是修行的關鍵。
所以,因爲我們不同的心理活動,我們的這些不同的心理活動也就在逐漸地形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對我們未來的生命都會産生影響,因爲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我們都在張揚不同的心理力量。所以,爲什麼修行要從起心動念入手,其實原因也在這裏。我們說,啊,客觀上有沒有護法神,佛菩薩看見沒看見,其實那個都不重要。乃至包括你將來有多大的果報,其實跟你內心形成的力量對你生命的影響相比,外在的果報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爲外在的果報它只是一時的,一次性就結束了,但是一個人如果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這種心理將會長時間影響著你,甚至永久影響著你。你如果說沒有通過修行去改變它的話,它對你的影響將是盡未來際的。你說一種生活環境對你的影響可能是短暫的,但是你的一種心理的影響對你將是長久的。所以,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這個每一種心念……它是根源我們的……都有它的心理基礎。我們的所有的心理的因素、心理的力量都是我們在無盡生命延續中逐步形成的,逐步培養起來的,都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不天上掉下來的。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可以改變的,沒有不能改變的心理。善和惡也都是一念的事情。不要小看一念哦,這個一念它可以摧毀整個世界,“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但一念也能成佛,都是在這個一念。慈悲心是一念,嗔恨心也是一念。關鍵就在于你張揚的到底是哪一念,你把這個念頭到底培養得有……這個,培養的力量培養到什麼程度?我覺得這個是很關鍵。所以,我們要認識到種子……在這個唯識學裏邊種子對我們生命的作用,這個是非常重要。
那麼,根據“種子生現行”,種子的道理,唯識宗又建立了種姓的學說。我覺得這個種姓也是蠻有意思的。種子是代表著我們內在的一種心理的潛在的力量,然後“種子生現行”之後是代表著我們的一種心理活動,然後這種心理活動的過程中,它同時又代表著我們在張揚某一種心理、形成某一種心理,而當某一種心理在我們心靈世界一旦力量大到……成爲我們心靈世界中主宰我們心靈的地位的時候,其實它就成了我們的一種性格了。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一種心理了,它已經就成了我們的性格了。當這種性格如果固定下來了,也就成爲了我們的人格,那麼,這個人格其實也就是我們的種姓。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把人分爲幾十種,比如說有貪性人、嗔性人、薄塵人……其實人有各種各樣的。我們可以這麼說,生命的素質或者是種姓,你是屬于什麼性質的人,我們每個人看看自己:我是什麼性質的人?你是屬于什麼性質的人?我們每個人看看自己,我是屬于什麼性質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性格?我在這些煩惱裏邊,到底哪些煩惱的力量特別重,我可能就是屬于什麼性質的人。
所以,唯識宗就講到有五種種姓,這個種姓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比如說有的人他就是屬于沒有種姓,沒有種姓也就是說這種人他沒有什麼善根,也沒有什麼慈悲的。那麼還有的人呢,是屬于菩薩種姓,就是很富有利益他人的心理、利益衆生的心理,那就是菩薩種姓。那還有的人他比較自了,比如說他總想著自己解脫,他不太關心別人,那麼這種人就是屬于聲聞種姓。那還有的人,就是他沒有一定的,他碰到什麼因緣他就會有什麼選擇,那麼這在佛教裏邊就叫不定種姓。當然這個種姓的東西也不能把它理解機械了,還是要從緣起法來理解。種姓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你要想變它也不是很容易,是不是?你看,叫什麼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一個人你如果已經形成一種性格、有一種固定的習慣之後,你要改變它,很難!但不是說不能改變,如果不能改變,這就不符合緣起法,這就是有自性了。一定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不是說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你要沒有相當的的善巧方便……你要改變一種心理,你要改變自己的一種性格,你要改變自己的一種不良習慣,那其實是非常難的!那不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這也是爲什麼說修行很難的原因就在這裏。但是,如果說我們有非常好的方法,其實它也不會很難。這叫“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所以,種姓就是我們的心理、我們的行爲它的一種積澱,它的一種形成的強大的力量的一種表現。那唯識宗根據這個“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這個道理,建立了諸法唯識。也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境界,也就是所緣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剛才前面講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世界,其實我們不要去關心……很多人說,一說到唯識,啊,你說到唯識,有的人就會問了:啊,那,那個,你說唯識嘛,唯識所現嘛,唯識所現呢,那也就是說,這個沒有一定比較相對客觀的東西,比如說我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了。那如果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話,那有的人就會說了,那你說,這個月亮爲什麼一定要十五才會圓呵?如果唯識所現,能不能初十就圓呵?既然月亮要到十五才圓,那你怎麼說唯識所現呵?那比如說,還有,比如說泰山爲什麼一定要在山東?那你唯識所現我們什麼時候在蘇州的附近?怎麼樣,我們幾個人來變一座泰山,看看行不行?啊?——我們有的人很多人我們就會去關注這樣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在唯識的祖師們,它也有非常好的回答。我們現在並不著急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引的這個例子,我是要說明的是什麼呢?一個人……世界是很大,沒錯,這個大千世界是很大,這個宇宙是很大,關鍵是能夠影響你的是什麼?你說能夠影響你的是什麼?能夠影響你的是你能看到什麼、你能夠接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你怎麼去看。能夠影響你的是這些東西呀!如果……你說他方世界多麼好多麼好,或者多麼不好,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接觸得到,那跟你有什麼關系?啊?跟你有什麼關系?你說,啊,這個什麼,從東方再十萬億佛土那邊有一個佛國,那邊怎麼好或者怎麼不好,那跟你有什麼關系?所以,我們要關心的是:你能看到什麼?你能認識到什麼?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爲核心,都是以我們的心理……都是建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的基礎上,這個才是很重要。
那麼,我們的世界是從哪裏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是從哪裏來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其實也是無限的,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也是無限的。但是,我們現在能夠感覺出來的是顯現的這一部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包括整個宇宙的,宇宙也只是我們心的一部分。但是,我們現在能夠感覺到的就是顯現的這一部分,真正能夠對我們目前産生影響的也是顯現的這一部分。我們顯現的是什麼?而這顯現的這一部分,我們怎麼看?這個是很重要。所以,我們須要去認識、須要去注意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跟我們的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那麼,唯識的道理,它在說明到唯識,其實它有二種,一種是因能變,一種是果能變。因能變,也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事實上也就是我們的……它的根源是種子,也就是根源于我們的心理經驗、根源于我們的各種心理力量,然後每一種的心理力量,也就是種子,當它顯現之後,然後就會形成我們的世界,能緣和所緣的世界、見分和相分的世界。也就是從種子生現行這是因能變,從每一種心理當它産生活動的時候,都會顯現出見分和相分,這就是果能變。所以,我們的世界事實上也就是我們心理活動的表現。我們目前有哪一些心理,那麼我們目前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就像我們目前有出家的心理,有學佛的心理,那麼我們就會坐在這裏學佛了。另外一部分可能有經商的心理,他可能就會跑去做生意,想著賺錢。就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認識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顯現,同時又是我們內心給它規定的,我覺得它好,我覺得它不好,都是我們人的一種認識。除了這個認識以外,我們認爲好像是,我們現在所…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