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1▪P2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如果他沒有見的基礎,沒有正見的基礎,他每天在那裏打坐,坐什麼呢?啊,坐什麼?坐在那裏幹什麼?他對自己的心一點都不了解,他不懂得他要取什麼、舍什麼,他不懂得怎麼安心,你說這種打坐能坐出結果出來嗎?其實,我覺得禅修是一種高技術,它的技術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技術,我看比那個航天技術可能還要複雜的。因爲它要了解的是內心,是要解決的是內心的問題,而人的內心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沒有見的基礎,修禅能不能修得好?修不好還是小事,出問題呵,很多人坐禅出問題,走火入魔。那就更可怕了!那同樣地,光是持戒也不行。

  所以,我覺得佛法的任何一個體系的修學,它應該是有幾個完整的要素。這個也是我去年到新加坡,我給他們作了一個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有幾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部分,就是提出了佛法的核心要素,佛法有哪一些核心要素,也就是作爲一個修學的體系,一個完整的體系,它應該要具備哪幾個要素?那麼,這個完整體系,其實就是有五個要素。

  第一個就是皈依,第二個就是發心,第叁個就是戒律,第四個就是正見,第五個就是止觀。這是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也就是任何一個宗派的修學它必須都要具備這五個要素。如果它不能夠完整地按這五個要素來修持,它在修行上一定是會出問題,一定是會修不上去的。

  那麼,這個五個要素,第一個就是皈依,還是皈依。

  那麼,我們結合唯識宗來說,我們學習唯識,我們首先我要對我們的教主佛陀,我們要生起皈依之心。因爲唯識的教法是佛陀爲我們演說,我們自然先要對佛陀生起皈依之心,我們須要憶念佛陀的功德,身口意叁業的功德,無量慈悲、無量的智慧,以及他圓滿的人格。我們要憶念。因爲我們只有不斷地憶念佛陀的功德,我們對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我們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其次,我們須要對唯識宗的曆代祖師(生起皈依之心)。

  也就是這個傳承,一個宗派,任何一個宗派都有它的傳承諸師,我們要對它的傳承諸師生起皈依之心,我們須要去了解。比如說,唯識宗它的傳承,從印度的傳承上來說,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瑜伽唯識的初祖;然後就是無著菩薩,第二祖,無著菩薩其實是……應該說是唯識宗的實際創始人,因爲彌勒菩薩是在天上,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哪裏?住在兜率內院,那他說的很多論典,事實上都是透過無著菩薩把它整理出來的,在定中開示,通過無著菩薩把它整理出來的。還有世親菩薩,唯識理論的完成其實是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其實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菩薩以後有陳那論師,陳那論師在唯識學史上,對因明的貢獻很大。因明是一種思辨邏輯,也是種認識論。其實整個佛法的修行,正見的樹立,認識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爲什麼現在觀念有問題?就是因爲我們認識有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有一種正確的認識論,就有可能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通過這種正確的觀念就能夠抵達空性正見要。那麼這個陳那菩薩他對唯識學的貢獻也是蠻大的。還有就是護法,護法菩薩。我們現在看到的《成唯識論》裏邊,玄奘大師他是糅譯了十家論師的說法,但是其中是以護法的說法爲主,也就是護法菩薩他對《唯識叁十論》的解釋是最權威的。那麼,護法論師所以他也是唯識學傳承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祖師。再下來戒賢論師,就是當時玄奘到印度的時候,那爛寺的住持。他本來身體不太好要圓寂了,然後有一個護法告訴他:你的一個徒弟,一個中國的和尚要跟你來學習,你現在不能圓寂,你必須要把《瑜伽師地論》傳給他了,你才能圓寂。後來他在那裏一直等著。玄奘當時到印度求法,就是跟著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

  那麼,中國的唯識的傳承,主要是玄奘到印度跟著戒賢和衆多的論師學習的結果。那麼,在我們中國創立唯識宗的主要主就是玄奘,還有就是窺基。玄奘翻譯了很多論典,關于般若經,六百卷的般若,還有翻譯了很多部派佛教的論典,那麼尤其唯識的論典。其實唯識學在玄奘之前,在南北朝的時候,菩提流支和真谛都有翻譯過,但是,翻譯得總不是很完整和准確,所以,玄奘他又到印度又取回了大量的唯識論典重新翻譯,所以,玄奘叁藏對唯識學的貢獻非常大。然後,他回來之後,一方面他翻譯他帶回來的經典,另外一方面,就是給大家講、開示,講解這些經論的內容。所以過去的中國佛教每一個譯場,事實上都是一個講學的中心。譯場、講學也是代表著中國佛教教義上史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過譯場,以某一個高僧爲中心,他一邊給你翻譯經典,一邊給你講解這些經典的內容。那麼,唯識宗的很多論典都是玄奘講了,然後窺基把它整理出來,窺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所以,唯識宗的很多論典的名字都叫什麼什麼述記,比如說《辨中邊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什麼叫述記呢?就是玄奘講的,他的弟子們把它記下來。不過唯識學在中國的傳承,在窺基之後,大概傳了二叁傳就斷掉了。斷掉的原因,是因爲唯識的這樣的一套非常精密這樣的一種思辨的這種哲學體系,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邊缺乏這樣的一種機製,所以,大家接受起來不是很喜歡。當然在再加上後來又經曆了什麼禅宗的興起、“叁五一宗”的滅佛,當然這些也有一定的關系。

  不過,我們今天能夠看到這些唯識的著作,我們要感恩這些唯識學宗的曆代傳承諸師他們的功德,我們須要了解這些祖師他們對唯識的貢獻,以他們修學上成就的種種功德,我們要對他們生起皈依的心。那麼,這一份皈依的心是我們修學唯識、接受唯識教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皈依就是種依賴,你信賴不信賴這個教法?你信賴不信賴這個傳承的祖師?如果你不信賴的話,那也就是你對這個教法是不感興趣的。那如果你對這個教法不感興趣的話,這個教法對你就不會産生作用。那如果你信賴的話,你相信這些祖師的人格,同時尤其我們對唯識的教法……唯識的教法是什麼教法呢?其實就是一套菩薩道的方法、解脫道的方法,一套幫助我們如何解除凡夫心、一套如何幫助我們完成菩薩道的修行、成就像佛陀悲和智的品質的這樣的一套方法,我們對這一套能夠幫助我們成佛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解脫輪回的方法,我們相信不相信?皈依就是一種相信,皈依就是一種信賴,皈依就是對這種方法建立一種永久的信賴。如果我們相信它,它就對我們的生命就會産生作用,它對我們的生命就會産生影響。如果我們不相信它,它對我們就是無效,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對我們一樣也是無效的。

  所以,如果我們學習唯識宗,我們須要對唯識宗的祖師、教主、曆代傳承諸師,以及對唯識的教法,我們要生起皈依之心,保持這一份皈依之心。這是我們學習唯識首先必須要具備的基礎。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