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2
2006年2月21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剛才講到了第一種要素就是皈依。我們學習這個教法,首先我們對這個傳承、對這個法生起皈依之心。
那其次,就是要發心。第二個要素就是發心。
那發心還是有二種發心,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這個二種是我們學習修行中正確的發心。所以,發心還有正確的發心和非正確的發心。非正確的發心那就會把我們引向凡夫心,比如說,你發的是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其實你也是在發心,但是這是不正確的發心。那正確的發心呢?就是出離心、菩提心,這二種發心能夠把我們導向解脫和成佛。因爲事實上整個佛教雖然說佛教有叁大語系:藏傳、南傳、漢傳;然後有衆多的宗派,什麼格魯、甯瑪、噶舉、薩迦……;我們漢傳有天臺、華嚴、唯識、叁論、律宗、淨宗、禅宗、密宗,但是所有的這些法門它都不外乎解脫道和菩薩道。也就是,所有的法門都是建立在這樣的二種修行的途徑上:要不你走的就是解脫道,要不你走的就是菩薩道。我們說大乘比較偏向于菩薩道,小乘比較偏向于解脫道。那這二種道,出離心就是解脫道的基礎,菩提心就是菩薩道的基礎。
如果你想要解脫,那麼首先你一定要發出離心。什麼叫出離心呢?就是:我希望解脫,我要出離。其實這個是一種非常平常的心理,就像我要幹什麼,比如:我要出家,我要上研究所。如果你們想一想:如果你們沒有這樣一種強烈的需求,你能會出家嗎
你們能到這裏來讀書嗎?其實每一個人要從世俗裏邊走出來,都不是很容易的!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並不少,想要出家,或是想要到這裏讀書的,想要上佛學院讀書的人並不在少數,可是爲什麼有的人能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呢?當然除了客觀的因緣以外,跟個人主觀的這種需求的心也是有關系的。有的人這種需求的心特別強烈,也就是他的這種需求的意願特別強烈,那麼,他就會不顧一切地去做。有的人可能他的需求心一點都不強烈,他甚至還有更多比他的這一種需求心更強烈的心理,那麼,他自然就做不到。所以,我覺得在修行中一個人這種意願性是很重要。意願的力量。
所以,出離心,還有強烈的出離心和還是普通的出離心。同樣一種心,它的力量有大小、有強弱,強和弱它是不一樣的,它對你的修行産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甚至是至關重要。所以,從解脫道的角度來說,你就是要發出離心。當然從表面上來說,它所要出離的是環境、出離的是輪回、出離的是叁界。但從實質上來說,出離的是什麼?我們上一次學道次第論講的出離什麼?出離的就是惑和業。其實,最本質的就是惑和業的二種東西,因爲導致我們不解脫,導致我們不能出離的就是惑和業,所以真正你要從惑和業裏邊走出來了,那你就解脫了。所以,解脫就是出離的結果,所以,解脫道就是出離心的完成,從出離心的發起到出離心的完成,那麼,出離心的完成,它就是靠,一個是戒律,一個是要靠正見。你像戒律,先要止息妄流,然後用正見再把這些潛在的妄流……所謂妄流是什麼?妄流的實質是什麼?還是惑、業,用戒律把妄流止息下來,不要讓它亂動,然後再用正見把這些妄流再去掉,然後你就解脫了。其實解脫道就是這樣的一種道理,你所有的修學事實上它就是圍繞著這樣的一個過程。
所以,從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它須要五種要素。一個是皈依,你對解脫的方法要生起信心,你相信佛法能夠幫助你獲得解脫。第二,就是發心,有出離心,你一定要解脫,你一定想要解脫,而不是不想解脫。第叁,就是戒律,你要想解脫呢,那就要用戒律來幫助你的這種無始以來形成的妄流,你要讓它止息下來,否則你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狀態裏邊,你根本就沒有辦法開智慧、獲得正見,你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你先要有持戒讓妄心把它停息下來。但是,停息下來不等它就沒有了,它還在,你的無始以來的那些惑業所形成的那些種子,都還在,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當它停息下來之後,你就是要修正見、修觀,你就是要有正見;有了正見之後你要修止觀,通過止觀開始智慧;開了智慧之後,你就會把這些妄流消除,然後你就成就了解脫。所以,從解脫的角度來說它,它須要五個要素。
那麼,另外如果從菩薩道的角度來說,它一樣也是要五個要素,菩薩道也是要發菩提心。關于這個菩提心的內容其實在大乘經典裏邊,關于對菩提心的論述,真是非常非常地多,汗牛充棟。因爲這個事情我有……過去讓我們上一屆的學生專門做過搜索、整理,就是從大正藏裏邊把有關的菩提心的內容專門地搜集起來,然後分類,這個事情我們有做過。那在唯識宗裏邊,比如比較突出的,一個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裏面有一品專門叫《發心品》,是講發菩提心,菩提心它的特征、它的所緣,從各個方面來給我們介紹菩提心是怎麼回事。那麼,還有一部論典叫做《大乘莊嚴經論》,也有專門有一品《發心品》。《大乘莊嚴經論》這一部論典它主要是依《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這個內容爲基礎,專門講如何修習菩薩道的內容,其中也有專門有一品《發心品》,講怎麼發菩提心。
我們中國唯識宗的祖師也有二部論典講到菩提心。一個就是慧沼,這個慧沼是窺基大師的弟子,他寫過一本叫《勸發菩提心集》,是專門講菩提心的一部論典。另外,慧沼有一個弟子叫智周,他有寫過一部論叫《大乘入道次第》,那麼,其中也有一部分講到菩提心。那麼,菩提心這是大乘的根本,也是大乘的不共法。那麼作爲大乘的修行,那麼一定就是要發菩提心。
那在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離心呢?就是也可能有的人,他可以直接發菩提心,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如果前面有一個出離心的基礎會更好。所謂出離心也就是對輪回、對叁惡的苦生起一種出離心,然後把這一念的出離心擴大到一切衆生的身上,不僅僅是要希望帶著自己出離,然後要把這一份出離的心擴大到一切衆生的身上,希望也能夠帶著一切衆生出離,那麼這個出離心就是菩提心,就上升到菩提心。如果只想著自己一個人出離,那只是出離心。所以,真正根據每一個人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有這樣二個情況:或者說我們以出離心爲基礎,然後再發菩提心,或者直接可以發菩提心。
那菩提心在大乘佛法裏邊這是根本,這是基礎,同時它也貫穿著整個學佛的修行。發心是什麼意思,希求的意思。這個“希求”它包含著幾個方面。比如說,因爲我們意識到佛陀的偉大人格,我們意識到佛果功德的殊勝,然後我們希望要成佛,我們希望也要成就佛陀一樣的人格和品質,那麼這就是一種發心,這是一種發菩提心,“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這樣的一種希求,這就是發菩提心。那麼,我要想成佛,我要想成就佛陀所具備的品質,那麼我當然要學習佛菩薩因地上……他爲什麼會成就這樣的一種品質呢?這個品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他多生累劫的修行。他到底怎麼修行才能夠最終成就這樣的一種品質?那他的修行無非就是利益一切衆生。所以,菩提心的修行它有二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成就無上佛果,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利益一切衆生。那麼作爲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我們首先一定要有這種希求,如果你沒有這種希求的話,你沒有這種願望的話,那你就不會去修菩薩道。所以這個是基礎。
當然,菩提心不只是一種利他的行爲,同時也是一種自覺的行爲,所以,菩提心如果簡單地說,它是一種自覺而又利他的行爲,自覺而又利他的心理。所以,我們要認識菩提心的內涵、特征,尤其是它在大乘菩薩道中的地位。那麼,這種菩提心因爲它具有利他的特點,所以菩提心它在我們成佛的修行裏邊,其實它是幫助我們成就二種品質,其實就是悲和智二種品質。因爲菩提心是自覺而利他的心。從自覺的這個角度來說,菩提心能夠幫助我們成就智慧的品質;從利他的角度來說,那麼,菩提心能夠幫助我們成就慈悲的品質。
但是,如果你光是發菩提心,是不是就能夠完成這二種品質呢?因爲如果我們把菩提心它只是作爲一種需求、一種願望,從這種願望的産生到完成佛陀的這種悲和智的這二種品質的成就,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就是要持菩薩戒,一方面就是要修空性見,空性正見。這是二個角,這是要二個方面同時具足。一方面,發了菩提心之後修菩薩行,修菩薩行。這個菩薩行的內容,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內容,在唯識的論典的裏面是非常地豐富,菩薩道的次第在唯識的論典裏邊也是講得非常地詳細。所以,在藏傳佛教裏邊,他們繼承深觀、廣行二大體系的思想,在廣行的這一塊,事實上它主要是繼承了瑜伽唯識的這個系統的菩薩行的思想。這也說明了唯識宗在菩提心和菩薩行的修行上它的內容的豐富和完整。
所以,發了菩提心,就是作爲我們唯識這個系統的修行,皈依之後就是發心。當然,發心也不是一個簡單地發心,除了這個發起願菩提心,發了願菩提心之後,還要造菩提心業。我們在座的同學多數都已經受過(菩提心戒)了。然後受了菩提心戒以後呢,接下來就是要受菩薩戒,這個也是針對我們漢傳佛教的弊端。因爲我們漢傳佛教過去就是大家都受了菩薩戒,但是就是僅僅就受了而已,我們很少有人去考慮:菩薩戒應該怎麼樣修菩薩行?怎麼樣長養菩提心?我們更沒有去關注菩提心。所以這個菩薩戒就會變成是一種形式,純粹就是形式的東西了。所以,受了菩提心之後,就是要受菩薩戒,按這個菩薩戒去修行。通過菩薩戒修行的過程中,來幫助我們完成這種慈悲的品質。
這個是菩薩道修行的次第。從菩提心到菩薩行,從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薩行。這個基礎很重要。我們過去很多人修學,就是因爲忽略了這個基礎。我們盡管學了很多空性見的理論,但是因爲我們忽略了菩提心的基礎、菩薩行的基礎,所以,我們所學的空性的理論往往就是變成一種玄談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