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哲學式的東西。因爲事實上,空性的理論是幫助我們完成菩薩行的修行思路的。你看整個《金剛經》的建構就是非常合理,它開頭就是發菩提心:“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從發心開始,然後發心之後,就是大講圍繞著怎麼樣修布施、怎麼樣莊嚴國土,怎麼利益衆生……就是菩薩怎麼樣降服其心呢?那就是要廣修菩薩行,廣泛地去修菩薩行,去布施、去莊嚴國土、去利益衆生。但是,你在修菩薩行、在莊嚴國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同時你又要具備空性,認識到這一切都沒有我、都空的、都是無我所的,不要著相,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沒有空性見的話,你在布施的時候,就會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有得、有失,有榮、有辱,那你所作的一切都會成爲凡夫心。所以,如何從凡夫行裏邊走出來,進入聖賢,其實這個關鍵就在于有沒有空性見。
不管我們是到底是用的是什麼樣的空性見……當然空性見各個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見。比如說解脫道有解脫道的空性正見,中觀有中觀的空性正見,如來藏系統也有它們的空性正見,那唯識宗呢,是以唯識建立“諸法唯識”的唯識中道見,它是通過空性正見才能夠幫助我們從這樣的一種凡夫心裏邊超越出來。從凡夫心裏邊超越出來就是靠空性正見。所以,在菩薩行之後,一定要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當然這個正見,每一個人用什麼樣的正見,你覺得哪一個正見比較適合我,這個倒沒有一定。可能有的人他喜歡中觀正見,有的人他可能覺得唯識正見,那也有的人覺得:這個唯識、中觀都太複雜了,我只要有一個阿含的無我正見、無常正見我就夠用了……其實每一個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你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來選擇一種正見,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用唯識正見。當然唯識正見對于弘法是很有用的。如果你真正領會之後,對修行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也有可能你沒有能力去接受,只是看你有沒有能力去接受這樣的一種正見。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正見,來幫助我們超越世俗的心,來幫助我們解除惑業。真正能夠解除惑業、超越世俗的心,就是正見的作用。
當然,這個正見也有二個層面,一個是聞思的層面,一個是心行的層面。一個是聞思的正見,它是一種世俗的正見,還有一種出世的正見,所謂的出世的正見,就是你的心靈所具備的一種正見,一種無漏正見,那這種正見它就是一解脫的力量,當你一旦把這個正見引發出來之後,你本身也就具備了解脫惑業的力量,你本身也就具備了正見這個世間的力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都具備的。但是這種正見的引發,它要以聞思的正見爲基礎。我們通過聞思的正見,因爲我們現在都是活在我法二執裏邊,由這我法二執形成這個妄流的相續,我們在這個相續裏邊,我們根本就是出不來的。那你現在要通過聞思,認識到我們過去所執著的一切確實都是空的、都是虛幻的,都是了不可得的。我們須要對這個世界進行重新的審查。那麼,這個道理在道次第論裏邊,叫做觀察修。你要進行重新的思考。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通過生活、通過學習,我們對世界我們會形成一套固定的看法,我們認爲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好,什麼是壞……我們有一套固定的看法。但事實上,我們的這個認識是有問題的,是屬于遍計所執的産物,是屬于一種顛倒的,它是建立在我執和法執的基礎上。那麼我們現在學習唯識,我們通過聞思經教就是要對我們過去的所有的認識的東西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用佛法的智慧。
比如我們現在學習唯識,我們就要用唯識的正見進行重新思考,對每一個認識的東西都要重新思考。當我們對它重新思考之後,由過去那種錯誤的認識形成的一種心理它就會被解除掉,它就會逐步地被解除掉。其實,你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把很多的粗的煩惱給轉掉了。因爲我們的很多心理、錯誤的心理、妄流,其實都是由于這種錯誤的認識形成的。所以,在唯識宗的這個加行道的修行裏面叫做四種尋伺,就是四種思惟,就是要對名、義、自性、差別,就是對名稱,對存在的事物,因爲任何一個事物都有二個方面,一個是名,一個是實。然後我們對這個名和實産生自性見,認爲它是實在的,認爲它是好呵、不好呵,其實也就是遍計所執形成的種種錯誤認識,我們現在都要對它重新思考。
其實,這個重新思考的過程,我們通過思考來調整我們的觀念。如果我們單純地思考,那可能就是一種哲學家的行爲;如果我們通過思考來達到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調整自己的心態,那就是一種禅修的行爲。我們認爲過去講到禅修,那就是無分別,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禅修,其實它還是要以分別爲基礎,只有達到最高的時候,你要契入空性的時候,那個時候用的才是無分別。但是要把你的心如何從凡夫心裏邊調整出來,要進入空性的觀修的時候,那你還是要用分別。當你只有安住在空性見上、契入空性觀修的時候,才用的是無分別。那麼這個過程事實上就是一個止觀的過程。
所以,我覺得就是作爲一個修學體系的菩薩道的修行,它就是要有這個五個方面,就是菩提心,然後在這個菩提心的基礎上,一個是空性見,一個是修菩薩行。就是一個利他行,修利他行就是修慈悲;一個是修空性,修空性就是修智慧。當我們把這個慈悲和智慧都修圓滿了,也就成佛了。所以,菩提心最終的結果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那就是成佛呵,成佛就是成就無上菩提。
那成佛到底成什麼呢?我們過去對成佛我們把它想得很抽象;或者是成佛對很多人來說在他的認識上是很單薄的,覺得只是一個概念,成佛嘛,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覺得:成佛嘛,哇!那是非常遙遠的事情;那也有人想像得就像天邊的雲彩一樣,對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來說,永遠都是遙不可及的。事實上這都是一種不了解的結果。成佛,就是要成就佛的品質。成就佛的品質,就是二種品質:一種就是慈悲的品質,一種是智慧的品質。就是要去完成這二種品質。其實這二種品質也就是二種心理。其實,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慈悲的心理,我們多多少少也有智慧的心理,當然我們的智慧和佛的智慧質量是不一樣的,質量呵、大小呵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們多少都有一些悲憫之心,但是要把這一念悲憫之心無限地擴大,那這就是一個修菩薩道的過程。把這個有漏的智慧變成無漏的智慧,那這就是一個修止觀和修空性見的過程。其實,我覺得這種東西如果方法正確,再加上精進的話,其實應該不是很難,因爲這些東西在我們內心裏面它都具備,這個基礎我們都有,我們是可以摸得到的,是可以觸及的,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禅修基礎之後,我們是可以用得上力氣的,不是用不上力氣的。所以,我們須要對自己要有信心。
我們修慈悲之後,慈悲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慈悲的力量如果越來越大,嗔恨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小。當我們修慈悲的的過程中,我們利他的心如果越來越強,那麼我執的心就會越來越小。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也就是戰勝凡夫心的過程。我們在修空性見的過程中,我們正見、正知的力量如果越來越強,那麼我們凡夫心,我們的凡夫心所形成的這個心念,就是念頭,這個念頭就會越來越弱。如果我們有一定禅修的基礎,我們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對一個沒有禅修的人來說,你現在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切,你的整個生命。但是,如果對一個空性有一定體悟的人,能夠用空性來作觀修的人來說,他就感覺得到這個念頭越來越弱,越來越沒有力量。
所以,這種凡夫心和這種慈悲品質、空性的這種品質的增長,其實它是此起彼伏的,如果你的凡夫的力量很強的話,那麼,你這種正知正念,這種慈悲心、空性正見的力量它就會很弱。所以,在菩薩道修行,我們須要知道菩薩道修行的中心。
菩薩道的修行事實上它就是圍繞著這樣的五個要素、二大中心。五個要素就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二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修慈悲和修智慧。 你要抓住這個五大要素、二大核心,你也就抓住了叁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那你不管你看什麼經你都不會亂的。因爲任何一個經典、任何一個宗派的東西都不外乎這個東西,它都離不開這些東西,如果離開這個就是不佛法。你們能不能說:啊,我現在修的哪一個法門,或者我聽到的哪一個法會離開這五個要素,啊?有沒有?所以,我感覺這五個要素就像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一個軟件,一個系統,任何一個宗派的修行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運行。所以,同樣我們學習唯識我們也要圍繞這樣的五個要素、二個核心。
所以,在我們成就這二大核心、二個品質的過程,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薩的品質,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脫煩惱。然後,最後結果是什麼?就是成就菩提。成就菩提也就是得大自在。
所以,作爲我們對唯識宗的學習,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在修學宗派的過程中,要注意這樣的五個要領。其實我們不管學什麼宗派,也都要注意這個五個要領。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五個要素的話,我們有可能就會偏執一端,我們修行就會上不去。比如我們現在修禅宗,有的人這個修其它宗派念佛呵,之所以很多人修不上去,或者學的人學不上去。很多學習的人落于玄談,很多修行的人落于盲修瞎煉,其實都是跟在修行中偏執一端這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在認識上,我們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我們對佛法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我們具備了這個完整的認識,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實踐他,也就是落實到我們的心行上。所以,佛法的重點是在我們的心,佛法的實驗基地就是在我們的心,不是在別的地方。從修皈依、修發心、修戒律、修正見、修止觀,每一種它都不只是一種認識,它都要通過實修,甚…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