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西、哲学式的东西。因为事实上,空性的理论是帮助我们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思路的。你看整个《金刚经》的建构就是非常合理,它开头就是发菩提心:“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从发心开始,然后发心之后,就是大讲围绕着怎么样修布施、怎么样庄严国土,怎么利益众生……就是菩萨怎么样降服其心呢?那就是要广修菩萨行,广泛地去修菩萨行,去布施、去庄严国土、去利益众生。但是,你在修菩萨行、在庄严国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同时你又要具备空性,认识到这一切都没有我、都空的、都是无我所的,不要著相,这个很重要。如果你没有空性见的话,你在布施的时候,就会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得、有失,有荣、有辱,那你所作的一切都会成为凡夫心。所以,如何从凡夫行里边走出来,进入圣贤,其实这个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空性见。
不管我们是到底是用的是什么样的空性见……当然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比如说解脱道有解脱道的空性正见,中观有中观的空性正见,如来藏系统也有它们的空性正见,那唯识宗呢,是以唯识建立“诸法唯识”的唯识中道见,它是通过空性正见才能够帮助我们从这样的一种凡夫心里边超越出来。从凡夫心里边超越出来就是靠空性正见。所以,在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当然这个正见,每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正见,你觉得哪一个正见比较适合我,这个倒没有一定。可能有的人他喜欢中观正见,有的人他可能觉得唯识正见,那也有的人觉得:这个唯识、中观都太复杂了,我只要有一个阿含的无我正见、无常正见我就够用了……其实每一个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你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用唯识正见。当然唯识正见对于弘法是很有用的。如果你真正领会之后,对修行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也有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只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去接受这样的一种正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正见,来帮助我们超越世俗的心,来帮助我们解除惑业。真正能够解除惑业、超越世俗的心,就是正见的作用。
当然,这个正见也有二个层面,一个是闻思的层面,一个是心行的层面。一个是闻思的正见,它是一种世俗的正见,还有一种出世的正见,所谓的出世的正见,就是你的心灵所具备的一种正见,一种无漏正见,那这种正见它就是一解脱的力量,当你一旦把这个正见引发出来之后,你本身也就具备了解脱惑业的力量,你本身也就具备了正见这个世间的力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具备的。但是这种正见的引发,它要以闻思的正见为基础。我们通过闻思的正见,因为我们现在都是活在我法二执里边,由这我法二执形成这个妄流的相续,我们在这个相续里边,我们根本就是出不来的。那你现在要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都是虚幻的,都是了不可得的。我们须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那么,这个道理在道次第论里边,叫做观察修。你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生活、通过学习,我们对世界我们会形成一套固定的看法,我们认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好,什么是坏……我们有一套固定的看法。但事实上,我们的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是属于遍计所执的产物,是属于一种颠倒的,它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的基础上。那么我们现在学习唯识,我们通过闻思经教就是要对我们过去的所有的认识的东西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用佛法的智慧。
比如我们现在学习唯识,我们就要用唯识的正见进行重新思考,对每一个认识的东西都要重新思考。当我们对它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它就会被解除掉,它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其实,你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把很多的粗的烦恼给转掉了。因为我们的很多心理、错误的心理、妄流,其实都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所以,在唯识宗的这个加行道的修行里面叫做四种寻伺,就是四种思惟,就是要对名、义、自性、差别,就是对名称,对存在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二个方面,一个是名,一个是实。然后我们对这个名和实产生自性见,认为它是实在的,认为它是好呵、不好呵,其实也就是遍计所执形成的种种错误认识,我们现在都要对它重新思考。
其实,这个重新思考的过程,我们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单纯地思考,那可能就是一种哲学家的行为;如果我们通过思考来达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我们认为过去讲到禅修,那就是无分别,其实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禅修,其实它还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你要契入空性的时候,那个时候用的才是无分别。但是要把你的心如何从凡夫心里边调整出来,要进入空性的观修的时候,那你还是要用分别。当你只有安住在空性见上、契入空性观修的时候,才用的是无分别。那么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止观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就是作为一个修学体系的菩萨道的修行,它就是要有这个五个方面,就是菩提心,然后在这个菩提心的基础上,一个是空性见,一个是修菩萨行。就是一个利他行,修利他行就是修慈悲;一个是修空性,修空性就是修智慧。当我们把这个慈悲和智慧都修圆满了,也就成佛了。所以,菩提心最终的结果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那就是成佛呵,成佛就是成就无上菩提。
那成佛到底成什么呢?我们过去对成佛我们把它想得很抽象;或者是成佛对很多人来说在他的认识上是很单薄的,觉得只是一个概念,成佛嘛,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觉得:成佛嘛,哇!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那也有人想像得就像天边的云彩一样,对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来说,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事实上这都是一种不了解的结果。成佛,就是要成就佛的品质。成就佛的品质,就是二种品质:一种就是慈悲的品质,一种是智慧的品质。就是要去完成这二种品质。其实这二种品质也就是二种心理。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慈悲的心理,我们多多少少也有智慧的心理,当然我们的智慧和佛的智慧质量是不一样的,质量呵、大小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多少都有一些悲悯之心,但是要把这一念悲悯之心无限地扩大,那这就是一个修菩萨道的过程。把这个有漏的智慧变成无漏的智慧,那这就是一个修止观和修空性见的过程。其实,我觉得这种东西如果方法正确,再加上精进的话,其实应该不是很难,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内心里面它都具备,这个基础我们都有,我们是可以摸得到的,是可以触及的,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禅修基础之后,我们是可以用得上力气的,不是用不上力气的。所以,我们须要对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修慈悲之后,慈悲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慈悲的力量如果越来越大,嗔恨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当我们修慈悲的的过程中,我们利他的心如果越来越强,那么我执的心就会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也就是战胜凡夫心的过程。我们在修空性见的过程中,我们正见、正知的力量如果越来越强,那么我们凡夫心,我们的凡夫心所形成的这个心念,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就会越来越弱。如果我们有一定禅修的基础,我们一定能感觉得到。如果对一个没有禅修的人来说,你现在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切,你的整个生命。但是,如果对一个空性有一定体悟的人,能够用空性来作观修的人来说,他就感觉得到这个念头越来越弱,越来越没有力量。
所以,这种凡夫心和这种慈悲品质、空性的这种品质的增长,其实它是此起彼伏的,如果你的凡夫的力量很强的话,那么,你这种正知正念,这种慈悲心、空性正见的力量它就会很弱。所以,在菩萨道修行,我们须要知道菩萨道修行的中心。
菩萨道的修行事实上它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五个要素、二大中心。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二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修慈悲和修智慧。 你要抓住这个五大要素、二大核心,你也就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那你不管你看什么经你都不会乱的。因为任何一个经典、任何一个宗派的东西都不外乎这个东西,它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如果离开这个就是不佛法。你们能不能说:啊,我现在修的哪一个法门,或者我听到的哪一个法会离开这五个要素,啊?有没有?所以,我感觉这五个要素就像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个软件,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宗派的修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运行。所以,同样我们学习唯识我们也要围绕这样的五个要素、二个核心。
所以,在我们成就这二大核心、二个品质的过程,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然后,最后结果是什么?就是成就菩提。成就菩提也就是得大自在。
所以,作为我们对唯识宗的学习,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修学宗派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样的五个要领。其实我们不管学什么宗派,也都要注意这个五个要领。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五个要素的话,我们有可能就会偏执一端,我们修行就会上不去。比如我们现在修禅宗,有的人这个修其它宗派念佛呵,之所以很多人修不上去,或者学的人学不上去。很多学习的人落于玄谈,很多修行的人落于盲修瞎炼,其实都是跟在修行中偏执一端这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在认识上,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们对佛法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们具备了这个完整的认识,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实践他,也就是落实到我们的心行上。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在我们的心,佛法的实验基地就是在我们的心,不是在别的地方。从修皈依、修发心、修戒律、修正见、修止观,每一种它都不只是一种认识,它都要通过实修,甚…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