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3
2006年2月22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昨天講到佛法的修學體系。
其實每一個宗派都是一個修學的體系,也都是一個修證的體系。比如天臺宗是圍繞著《法華經》而建立的一個修學體系;叁論宗是圍繞著般若經而建立的修證體系;那我們現在學習的唯識宗是依據《解深密經》——當然唯識宗它的依據經典不只是《解深密經》了,唯識宗有六經十一論——根據六經十一論建立起來的一個修學體系。
那麼,我們昨天提出的作爲一個修學體系、修證體系,必須要具備的五個要素,這個是每一個宗派,作爲一個完整的宗派必須要具備的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個要素,那麼在修行上,就會造成困難。那麼關于這個道理,我在網絡也有一篇文章,叫《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你們下去可以找來好好地讀一讀,認真地做一些思考,對我們大家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爲現在人很多人修學佛法學得很多了,很茫然,原因就在于他抓不住佛法的要領。爲什麼抓不住佛法的要領?因爲佛法太博大了。近年來,《菩提道次第論》爲什麼在我們大陸,在我們漢傳佛教地區會這麼吃香?影響這麼大?這是代表著什麼呢?這是代表著一種信仰市場的需要,也是代表著一種大衆的需要。
修學佛法確實須要有這樣的一個——我把它稱爲是什麼?我把它稱爲是大衆化的修學體系。修學佛法須要有一個大衆化的修學體系。其實道次第論建構的就是一個大衆化的體系。天臺宗好不好呢?華嚴宗好不好呢?禅宗好不好呢?格魯派好不好呢?很多宗派肯定都很好,但是對一般人有沒有能力往上學?那一般的人如果不是專業的出家人,他根本就是沒有時間去學,即使是出家人,如果你沒有人引導,或者你的程度不夠,你還是學不上去。動不動地學上五年、十年、二十年,然後學了之後,才知道:哦,佛法大概是怎麼回事。這對于廣大的信衆來說,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們漢傳佛教的弘揚來說,我們也須要有一個大衆化的修學體系。所謂這個大衆化的修學體系,其實也就是這麼幾個方面的重點:
第一個,也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要素有哪幾個。
人家問:佛法到底有哪一些內容?你馬上就能把它報出來: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你不管學什麼,這都是佛法最基本的要素,不管你學習任何一個宗派,你都知道要圍繞著這些要素來學習,萬變不離其中。不管顯教、密教,大乘、小乘,解脫道、菩薩道,天臺宗、華嚴宗……不管你學什麼,但是這個都是核心要素。你學習任何宗派,你學習任何一部經典,最終目的都離不開這些核心要素,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你認識這些核心要素。這是第一點須要知道的。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須要知道的。這樣我們對佛法,一方面我們能夠抓住佛法的核心,完整的內容。你知道了這個五大要素,你就不會偏執,你就不會片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有很多人,比如說皈依了之後,皈依完了也就完了,沒有人管了。有的人出家有之後,怎麼學?從哪裏學?先學什麼?後學什麼?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他可能根據某一個師父,或者某一個出家人,他給你講一講:哦,你看看《金剛經》吧,或者你念阿彌陀佛吧。但是,這個出家人他只能告訴你(這些),這是他的經驗,他個人的修學經驗,他也不懂得再進一步該怎麼做。所以,往往學著學著就會找不著北了。那即使學得再好一點的人,那可能就會偏執這一塊。比如參禅,他覺得:哦,這個就是參禅最好了,除了參禅就沒有別的東西了。所以,這就會造成或者偏執,或者只見宗派不見佛法。那麼有的時候可能會讓你看一部書,什麼什麼大經大論,那你根本就是……對于一般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很難看進去的。那現在很多人通過網絡自學,也是存在這個問題,東看一下,西看一下,就像掉到海洋裏邊去一樣,根本就是東西南北都找不到。看了多少經論了,哎?怎麼這個經論這樣講?那個經論那樣講?這個經論和那個經論有什麼關系?搞不清楚,好象感覺佛法有很多矛盾、對立的地方。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
修學佛法就是有一個次第的問題。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比如說你第一步應該要學什麼、修什麼?第二步,要學什麼、修什麼?第叁步,要學什麼、修什麼
第四步,要學什麼、修什麼
其實這個對于很多學佛的人來說,都很有必要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會無所適從。那也有很多人不按次第,不按次第也是很可怕的,不按次第要不就是修不上去,要不就是修不起來。因爲你沒有基礎,所以,這個次第是蠻重要。第一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
那麼我們提出的這個五個要素,第一個就是皈依,第二個就是發心,第叁步就是戒律,第四步就是正見,第五步就是止觀。當然,止觀同時它又是落實到修學,皈依、發心、戒律、正見都是跟止觀挂鈎的,其實哪一塊的修行也都離不開止觀。那這個是一個次第。
那明白了次第之後,那第叁步就是實踐的方法。比如說每一步驟應該怎麼樣去實踐,比如說皈依應該怎麼樣去修,是不是舉行了皈依儀式就可以了?發心,應該怎麼發,發心的特征是什麼?怎麼樣發起來?要發到什麼程度才合格?爲什麼要發心?持戒,爲什麼要持戒?怎麼樣持戒?持戒要持到什麼程度才符合標准?就是須要有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這樣的指導的方案。這樣我們學了佛法的理論,它就不至于空洞。
所以,大衆化的修學體系它是具備有這樣的叁個特征。
所以,作爲我們大家,因爲我們有一部分同學,我們研究所剛剛進來的同學,在我們學習佛法的之前,首先我們對佛法的修學體系,先要有一個認識。當然對我們預科班的同學來說,對這個大佛化的修學體系的認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你們學過道次第論,但是我現在提出的這個大衆化的修學體系,更簡明。其實這個對大家來說也是蠻重要的。
那麼,今天我們接下來要講一講關于唯識的見,唯識正見,以及正見的建立和唯識正見在唯識修學中的運用。
因爲佛法跟世間的宗教、外道最不共的地方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正見。因爲佛法的核心是什麼?佛陀的人格的核心是什麼?佛陀的人格的核心,我們說是悲智二種品質。那麼,佛陀,是覺者的意思,智者的意思,也就是覺悟的成就、智慧的成就。那麼,事實上佛陀的慈悲的成就,佛陀的慈悲,其實各個宗教也都講愛呵、也講慈悲,你看其它宗教也講博愛,像世間上的人他們也講這些。但是把這種、這種慈悲變成沒有染汙的、變成無限的愛,變成沒有染汙的、變成無限的這樣的一種慈悲,事實上它是要以覺性爲基礎,它是要以空性見爲基礎,它是要以智慧爲基礎。如果沒有智慧作爲基礎,沒有空性的正見作爲基礎,那麼這一種慈悲、這種愛,永遠都是有限的,甚至是有染汙的,是有粘性的。因爲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它是有染著的、具有粘性的。所以,慈悲的圓滿還是離不開空性見。
那麼,我們學佛在幹什麼呢?我們學佛,要斷煩惱,我們學佛修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斷除我們生命中的煩惱。靠什麼去斷煩惱?靠什麼去斷?靠無漏的智慧,它是要靠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智慧從哪裏來的?那就是從正見來的,無漏的智慧事實上也就是靠空性正見,其實還是見。
佛教裏邊講的修行,從聲聞人的修行來說,它是五分法身。這個五分法身什麼意思呢?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戒定慧又稱爲叁無漏學,叁種成就的無漏學問,那麼首先就是要持戒,然後就是要修定,從持戒、修定,然後到開發智慧。其實單純的持戒它只是一種……它雖然是解脫的基礎,但它只是一種人天的善法,如果沒有正見的話,如果沒有正見的話,沒有正見作爲指導,這個持戒往往就會成爲一種著相的持戒,持戒的功德最終只會使你生天。那麼修定呢
我們通常講的這個定,其實主要是指四禅八定的定。四禅八定的定,也是佛教與外道共有的。所以也不是佛教特有的東西,唯有正見它才是佛法最不共的。其實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正見這一塊。因爲佛教的産生不是天上掉下來,我們要知道佛教的産生不是天上掉下來,佛教的産生是建立在印度傳統的宗教、文化的基礎之上。佛陀說法對誰講?他肯定要對當時印度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講的。那麼佛陀從他自己出家的過程,也不是一出家就坐到菩提樹下去修行,馬上就夜睹明星。不是這樣子。在他修行的經曆中,他也參訪了各種各樣的外道,然後意識到他們的不究竟,然後才在菩提樹下,才夜睹明星。
所以,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佛教跟印度傳統的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佛教裏邊有一部分觀念直接就是繼承于印度的宗教。比如我們現在講輪回、講業力、講解脫、講涅槃……其實印度的宗教都講,不是(只有)佛教才講。但是有一點大家要知道:內涵不一樣哦!同樣講解脫,怎麼解脫,從怎麼解脫到到底解脫什麼,都不一樣。所以,佛法對印度傳統宗教它采用的態度就是,有一部分東西是吸收過來,還有一部分是改造,然後批判。吸收、改造、批判。這是佛陀它對傳統的宗教的它所采用的方法叁招:吸收、改造、批判。那麼佛陀最大的貢獻在哪裏?就在于正見,他用智慧進行選擇:他覺得有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就繼承下來;他覺得有一些他根本就是錯誤的,比如說在印度的宗教裏邊有很多迷妄的行爲,比如說他們覺得這個恒河,你跳到恒河裏邊去洗一洗,你就可以把罪業洗幹淨了。所以這個印度現在還是這樣子的,每年會有很多人到一定時候會跳到恒河裏,有幾千、幾萬、幾十萬,跳到恒河裏邊去洗澡,或者喝一點水,感覺就把業障就能忏悔了,佛陀對這種東西是堅決地批判。那麼還有印度還有很多這些法會,比如說他們祭祀,他們很重視祭祀,他們會殺了很多牛呵、羊呵,以爲這樣最後就能…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