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趕走貪欲之魔

  趕走貪欲之魔

  常靜

   有個很出名的畫家想畫佛,但是在現實中找不到佛的原形,他的腦子裏怎麼也想像不出佛的樣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和尚,他身上的那種氣質深深地吸引了畫家,于是就去找那個和尚,向他許諾重金,條件是給畫家作一回模特。

   畫家的作品完成以後轟動了當地,畫家說:“那是我畫過的最滿意的一幅畫,因爲給我作模特的那個人讓人看了一定認爲他就是佛,他身上的那種清明安詳的氣質可以感動每一個人。”畫家最後給了那位和尚很多錢,實現了他的諾言。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准備著手畫魔鬼,到哪裏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訪過很多地方,最後,他終于在監獄中找到了。畫家高興極了,因爲在現實中找一個像魔鬼的人實在是太難了!當他面對那個犯人的時候,那個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聲痛哭。

   畫家奇怪極了,就問那個犯人是怎麼回事。

   那個犯人說:“爲什麼你上次畫佛的時候找的是我,現在畫魔鬼的時候找的還是我!”

   畫家大吃一驚,于是又仔細看了看那個犯人一眼說:“怎麼可能呢?我畫佛找的那個人氣質非凡,而你看起來就是一具純粹的魔鬼形象,怎麼會是同一個人呢?這太奇怪了,簡直讓人無法理解。”

   那個人悲痛地說:“就是你把我從佛變成了魔鬼。自從得到你給我的那筆錢以後,就去花天酒地尋歡作樂,縱情地揮霍。到後來,錢花光了,而我卻習慣了那樣的生活,欲望已經一發而不可收拾,于是我就搶別人的錢,還殺了人,只要能得到錢,什麼樣的壞事我都能做,結果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畫家聽了他的話,感慨萬分,他驚歎人性在欲望面前轉變的如此之快,人性實在是太脆弱了,誘惑的力量也太強大了,這個人的轉變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他將畫筆扔了,從此以後再也不作畫了。

   一個人如果心理上有了貪婪之念,他就永遠不知道滿足是什麼。他不停地向外追求和占有,把生活當作追逐的手段。其最明顯的行爲特質就是囤積和占有,他不停地盤算追求著更多的東西以便據爲己有,所以他的潛意識裏有著嚴重的匮乏感。爲此他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如意,非常不快樂。

   一次,叁位信徒去拜訪無德禅師,希望老禅師指點他們快樂之道。

   禅師反問他們說:“你們要得到什麼才會使自己覺得快樂呢?”

   第一個信徒說:“如果我能有很多錢,富裕會使我快樂。”第二個信徒說:“如果我能享受天倫之樂,有融洽的感情,就會覺得很快樂。”第叁個信徒說:“我希望自己有權有勢,當大官,這樣別人就會仰慕我、崇拜我,這樣我就會很快樂。”

   禅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難怪你們都不快樂,你們不停地向外追求,心裏就産生了匮乏。追求財富,就産生財物不足的窮困;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權勢,便引起對權力的渴求。”

   最後禅師說:“當你們真正得到這些以後就真的會覺得快樂了嗎?那麼爲什麼世上有那麼多的人擁有金錢、愛情、地位,還是很煩惱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貪婪的人,常常常會緊緊握著一切,舍不得放下他追逐得來的東西。因此,他們會表現得非常吝啬,生活上也就變得拘泥,沒有朝氣。所以說貪婪是一種生活意識形態,貧窮者未必貪婪,富裕者未必知足;貪婪是一種性格特質,有了它,就注定一生都要過匮乏的日子。

   貪婪並不一定是貪圖名利財富,有時也表現在對事務過分追求完美上。由于十全十美的標准,使他們變得挑剔苛刻,對別人和自己異常嚴厲。貪婪還表現在渴求別人的重視和贊美上,他不停地追求掌聲、羨慕和認可,害怕批評、失敗,最後被迫不斷向外追求,不能自我肯定,並因此而變得疲憊不堪。

   佛陀在他的經教裏,非常重視放下執著,而貪婪就是最嚴重的執著,因爲它使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産生無窮盡的煩惱和苦悶。

   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羅門教徒拿著兩個花瓶去獻佛。佛陀告訴他說“放下”,他便把左手拿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他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佛陀還說“放下”,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放下了。”佛陀說:“我不是要你放下花瓶,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六識。把這些放下來,就能解脫一切煩惱和桎梏了。”

   真正的放下其實就是恬淡,是“于相而離相”。當我們懂得知足時,一切貪婪和苦悶都自然消退;當我們能與別人一起分享時,自己就會覺得快樂。

  禅告訴我們,生活是一種實現,是把自己的能力實現出來,成爲一種喜悅,一種能與別人分享的成果,而不是勉強自己,加快腳步去爭奪,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變作交換欲望的籌碼,人只要能回歸落實到生活的本身,接納自己,實現自己,放下挑剔,承擔自己現有的一切,不苛求完美,以知足惜福的心來面對現實,就會趕走貪欲之魔,生活得安然自得。

  

✿ 继续阅读 ▪ 永覺大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