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皮也過年
蔣譜成
快過年了,大家都在忙乎著年貨,到處都充溢著年味,但我卻沒有一點過年的感覺,總感到過年是小孩的事,大人應該以平常心待之。但過年終究還是過年,總得與平時有所區別,這種區別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心裏給過年附加了許多的條件。有關過年的好詩不少,讀了令人感慨,令人聯想,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北宋余姚法性寺行持和尚的《過年偈》,偈曰:
大樹大皮裹,
小樹小皮纏;
庭前紫荊樹,
無皮也過年。
到底是有道高僧,世外之人,他對過年完全是另一樣的認識和感覺,不像我們生活在紅塵中,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所以在過年時就生出各種各樣的感慨來,反而把自己搞得複雜化,使得自己無所適從。行持和尚在偈中說"無皮也過年",就是說,不管你是大官大款、或小商小販、或窮困僚倒的貧民,該過年時還得過年。
過年就是過年,以平常心待之,也就無驚無險,無喜無憂,天天都是好日子。
行持,明州人,即今浙江鄞縣人。號牧庵,浙東盧氏子。宋宣和中,住浙江余姚法性寺。後又住雍熙雲門寺,雪窦護聖寺。是一位很有德行的高僧,性喜滑稽,在法性寺時,十分窮困,生活艱難,衣食難維,所以才有那種過年的體會,以出家人的平常心來看過年,便有了"無皮也過年"這禅意濃濃的詩句。
據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載:行持後住浙東雪窦。雪窦與天童、育王都是有名的古刹。一天他們一塊去見新上任的太守,太守問天童寺的長老:"你們寺裏有多少僧人?"回答說:"有千五百。"又問育王寺的長老,答曰:"千僧。"最後問行持,行持拱了拱手,回答說:"百二十人。"太守說:"你們叁寺名氣相當,爲何寺內僧人相差如此懸殊?"這時行持上前又拱了拱手說:"敝院說的是實數。"太守這時也上前握住他的手。行持真是一位說真話,辦實事的人,這一點從他的過年偈中也可以看出。
記得宋周紫芝的《竹坡詩話》中有一則故事十分有趣,不妨錄下:
熙甯中有長老重喜,會稽人,少以捕魚爲生,然日誦觀世音菩薩不休。舊不識字,一日辄能書,又能作頌偈,嘗作頌雲:
地爐無火一囊空,
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縫破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此豈捕魚者所能哉。解悟如此,蓋得觀音智慧力也。
這裏說重喜禅師在年幼時家貧而以捕魚爲生,因爲不識字,只能在寺院幹些粗活,但他每時每刻在心裏默誦觀世音菩薩的佛號,當然也時時刻刻在琢磨著佛法、禅詩偈頌。也許心誠則靈,觀世音菩薩被他所感動,一天他突然開悟,不但能寫字,還能作詩偈。周紫芝對這件事歸功于觀世音菩薩,我想這與他自己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不識字能作詩的禅師自古不少,如近代名僧八指頭陀釋敬安原來也不識字,但詩寫得很好。重喜禅師這首"雪似楊花落歲窮"的詩偈,是重喜禅師的成名之作。這也是一首時近年關時的詩偈,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說出,其意爲:
窗外的朔風呼嘯,天寒地凍,可囊空如洗,無錢無米無柴,因此爐子也用不著生火;可外面的雪花越飄越大,就好似春天的楊花般地一直要落到年末。身上破破爛爛的衲衣抗不住這無邊的寒冷,明天得找幾根麻繩縫縫這件衣服,年關臨近,外面已經是一片熱鬧,但我們出家之人對這些艱難困苦的寂寥早已熟視無睹,淡然處之。
看來在舊時,同是過年,但出家人對過年的認識是不同的,他們過著山野貧困的清淡生活,當然沒有那種"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過年喜慶,只有過年就是過年,"不知身在寂寥中"地"無皮也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