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次問後識追憶前識並答
譯文
慧遠問道:前一世的識,雖然傳說可以回憶出來,但按道理推論,則既不是常(不滅),也不是斷(滅亡)。把它和現在的識分開吧,中間沒有隔斷;求它們相通相連的線索吧,又有前識與後識的不同。爲什麼呢
前心不是後心,所以前心後心互相不了解;前念不是後念,雖然同是念卻各有各的活動。經中有佛回憶宿命的話,可見後識知道前識,這個意思是明白的。
《大智度論》說,前世的眼識滅,生後世的眼識,所以後世的眼識能變得鋒利有力。外界的物質現象,雖然只是暫存,無法永久停留,但是由於念力的緣故,我們仍可認知它們。按《大智度論》的這種論述,後念可以追憶前識。若是果然可以追憶前識,我有疑問。
請問:前識與後念是互相依賴而生的嗎
是前識滅後才有現在的念生嗎
是同時共生的嗎
如果是互相依賴而生,一個人心中只裝那麼多念頭,有了前識恰恰堵塞今世之念出生。如果前識滅後才有後念出生,後念就接下上前識。如果同時生滅,那就無所謂利鈍的不同。怎麼知道無所謂利鈍的不同呢
因爲是同時生滅,要說鋒利,後念速生,前識必定速滅;要說遲鈍,前識滅得慢,後念生得也必定慢。當然,可能會有別的因緣起作用,便應該在文中說明,文中卻找不到這樣的說明。這些疑問,都委托給您,想來以您的淵博,一定能作出解釋的。
羅什回答說:有人說,一切有爲法,雖然沒有常相,念念之間生滅不已,但有一種叫做心法的念力。這種念産生之時,自然能攀緣此身的經曆而來,因爲這是念力的自性,就像牛羊生下來自然能找吸其母乳頭,又像鐵自然趨附磁石。如果這種念有大力,即使經曆的事情消失了,還能知道。比如有聖智的人,能知未來之事,雖然事情還沒有發生,由於有聖智力,可以知道。對於過去的,當然也能知道。又,念和心的含義相同,因爲互相不能分離,所以,說念就是說的心。
也有人說,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說常是虛妄顛倒,說無常也是虛妄顛倒。如《般若波羅蜜》說:佛告須菩提,菩薩若對常貪著,不會去修行般若波羅密;若貪著無常,也不會去修行般若波羅蜜。實相非常非無常,不生不滅。認爲無常就是實在事物的滅亡,屬於戲論,對於這種戲論,不必抱住不放,硬要追問。既然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不生不滅,後心知前心也就可以理解了。爲什麼後心能知前心呢
佛在<如品>中說,現在「如」就是過去「如」,過去「如」就是未來「如」,未來「如」就是過去現在「如」,過去現在「如」就是未來「如」。「如」,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共相,叁世的「如」沒有什麼區別,分開說是叁世,從「如」說是一個。既然如此,爲什麼要說後心爲實有,過去心爲實無呢
又有人說:心有兩種:一種破裂分散,分散到念念滅,前念消滅,後念才生,就像把色分割到微塵那樣;第二種是相續而生的心,雖然也不斷滅,但又連續不斷地生。若是第一種心,念與念是分散的,前念之滅與後念之生下相連,後心便不應知前心之事。若是第二種心,念念連續不斷,後心就能知前心。如佛告諸比丘,心住於一境的,應該觀無常之相。所謂「心住」,就是心連續不斷,雖然念念滅,同時有念念生,互相連續,所以應該觀無常之相。
像燈焰,雖有生有滅,連續不斷,因而叫做燈炷而能用來照明,如果焰中的火之生滅各不相續,便不能用來作照明的燈。心也是這樣的。說心有兩種,其中一種爲念念滅;一種爲連續不斷的心,這種說法沒有錯誤。盡管一念接一念地滅亡,卻又一念接一念地産生,相續不斷而能起作用,能由過去未來之事,知道現在特殊因緣下心的活動內容。如說後心攀緣前心的話,不需要再攀緣前心的因緣,只要攀緣前心,也就知道前心因緣了。
原典
遠問曰:前識雖冥傳相寫,推之以理,常、斷二非故,際之而無問,求相通利則有隔。何者
前心非後心故,心心不相知。前念非後念,雖同而兩行,而經有憶宿命之言①。後識知前識之說,義可明矣。
《大智論》雲,前眼識滅,生後眼識,後眼識轉利有力,色雖暫有不住,以念力故能知。推此而言,則後念可得追憶前識。若果可追憶,則有所疑。
請問:前識後念,爲相待而生
爲前識滅而後念生
爲一時俱耶
若相待而生,則前際其塞路。若前滅而後生,則後念不及前識。若生滅一時,則不應有利鈍之異。何以知其然
前識利於速滅,後念利於速生,利即同速,鈍亦宜然。若其間別有影迹相乘,則會玄於文表,固非言緣所得。凡此諸問,皆委之於君。想理統有本者,必有釋之。
什答曰:有人言,一切有爲法,雖無常相,念念生滅,有念力名爲心法。此念生時,自然能緣身所經來。相自爾故。如牛羊生時自趣乳,譬之如鐵自趣磁石。如是念有大力,所經雖滅,而能知之。譬如聖智者,能知未來事。雖未生未有,聖智力故,而能知之。念過去事,亦複如是。又,念與心義同,不相離故,是故說念則說心。
複有人言,諸法實相,若常虛妄顛倒,無常亦如是。如般若波羅蜜②中,佛告須菩提,菩薩若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若無常,亦不行般若波羅蜜。是故,不應難無常是實法滅,雲何後心能知前心也。是故<如品>中,佛說,現在如即是過去如,過去如即是未來如,未來如即是過去現在如,過去現在如即是未來如③。如是等際叁世相。際叁世相故,雲何言後心爲實有,以過去心爲實無耶
複有人言,心有二種:一者破裂分散,至念念減,似如破色至於微塵;二者相續生故,而不斷滅。若念念滅,生滅中不應以後心知前心事。若相續不斷中,則有斯義。如佛告諸比丘,心住者當觀無常相。以心相續不斷故,名爲心住,相續中念念生滅故,當觀無常相。
如燈炎,雖有生滅,相續不斷故,名有燈炷而有其用,若炎中生滅故,則無燈用。心亦如是,有二種義故無咎。雖念念滅,以不斷故而有其用,能以過去未來之事,設心異緣。但以後心緣於前心者,不須緣彼所緣。若以前心,則能通其所緣。
注釋
①《大智度論》卷一:「雖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葉佛時持戒行道,而今現修苦行,六年求道。」
②此處所說般若波羅蜜,不詳。
③《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如品》:「複次,如來如不在過去如中,過去如不在如來如中;如來如不在未來中,未來如不在如來如中;如來如不在現在如中,現在如不在如來如中。過去未來現在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