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章 次問羅漢受決並答▪P2

  ..續本文上一頁經。若專執《法華經》以爲決定者,聲聞叁藏及余摩诃衍經,寢而不用。又有經言,菩薩畏阿羅漢、辟支佛道,過於地獄。⑿何以故

  墮於地獄,還可作佛。若爾者,唯有《法華》一經可信,余經皆爲虛妄。是故,不應執著一經,不信一切經法。當應思惟因緣,所以取涅槃,所以應作佛。然五不可思議⒀中,諸佛法是第一不可思議。佛法者,謂阿羅漢涅槃當作佛,唯佛知之。⒁又,聲聞人以愛爲集谛⒂,阿羅漢愛盡故,則無複生理。摩诃衍人言,有二種愛:一者叁界愛;二者出叁界愛,所謂涅槃,佛法中愛。阿羅漢雖斷叁界愛,不斷涅槃佛法中愛。如舍利弗心悔言,我若知佛有如是功德智慧者,我甯一劫於阿鼻地獄⒃,一脅著地,不應退阿耨叁菩提。

  又,《毗摩羅诘經》:摩诃迦葉與目連悔責,一切聲聞,皆應號泣。⒄此是愛習之氣。又,《首楞嚴叁昧》中說,如盲人夢中得眼,覺則還失,我等聲聞智慧,於佛智慧,更無所見。⒅此似若無明。如是愛、無明等往來世間,具菩薩道,乃當作佛。設入菩薩道,尚不得同直修菩薩道者,何況同無生法忍菩薩也。何以故

  是人於衆生中,不生大悲心,直趣佛道,但求自利,於無量甚深法性中,得少便證。以是因緣故,教化衆生,淨佛國土,皆爲遲久,不如直趣佛道者疾於成佛。

  又,阿羅漢慈悲,雖不及菩薩慈悲,與無漏心合故,非不妙也。如經中說,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覺意⒆,設斷五道⒇因緣者,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爲大慈大悲。如《法華經》中說,於他方現在佛聞斯事,然後發心。(21)又涅槃法,無有決定不相應焦羅漢(22)耳。何以故

  涅槃常寂滅相,無戲論諸法。若常寂滅無戲論,則無所妨。

  又,諸佛大菩薩,深入法性故,不見法性又叁品之異。但爲度衆生故,說有叁分(23)耳。

  「漚和、般若是菩薩兩翅」者,而《法華經》義不以此說也。是《般若波羅蜜經》(24),經中贊歎般若波羅蜜故。有菩薩離般若波羅蜜,但以余功德求佛道者,作此喻也。是故佛言,雖有無量功德,無般若、漚和,如鳥無兩翅,不能遠至。如是成阿羅漢,到於涅槃,大願以滿,不能複遠求佛道。若《法華經》說,實有余道(25),又諸佛贊助成立(26),何有難事哉?佛有不可思議神力教化,能令草木說法往來,何況於人?如焦谷不能生,此是常理。若以神力、咒術、藥草力、諸天福德願力,尚能移山住流,何況焦種耶

  如以無漏火,燒阿羅漢心,不應複生。但以佛無量神力接佐,何得不發心作佛也。假使佛語阿難(27),作衆惡事,以恭敬深愛佛故,尚亦當作,何況佛記言作佛,爲開其因緣,而不成佛乎

  如大醫王,無有不治之病,如是佛力所加,無有不可度者。又阿羅漢於涅槃不不,而作佛者,即是大方便也。

  又,菩薩先願欲以佛道入涅槃,無般若、方便故,墮聲聞、辟支佛地,如無翅之鳥。今阿羅漢,欲以聲聞法入涅槃,或於中道,以有漏禅,生增上慢(28),如無翅鳥,不得隨願,便當墮落。若能隨佛所說,與禅定、智慧和合行者,得入涅槃。是名阿羅漢中有二事:以禅定爲方便,無漏慧爲智慧。

  又,佛說般若波羅蜜時,未說《法華經》。《法華經》是諸佛欲人涅槃時,最後於清淨衆中,演說秘藏。(29)若有先聞者,心無疑難。而諸阿羅漢謂,所願以畢,佛亦說言,阿羅漢末後身滅度。菩薩聞已,於阿羅漢道則有畏。今略說二因緣,故佛有此說:一者,秘《法華》義故,多令衆生樂小乘法,得於解脫;二者,欲使菩薩直趣佛道,不令迂迥。所以者何

  阿羅漢雖疾證無爲法,盡一切漏,得到苦邊,後入菩薩道時,不根明利,習大道爲難,以所資福德微薄故。若無此二因緣者,阿羅漢終歸作佛,不應爲作留難也。

  注釋

  ①指本書第一章<初問答真法身>鸠摩羅什答覆中所說。

  ②《法華經·化城喻品》:「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

  ③漚和般若:漚和,梵文的音譯,意譯爲方便,即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說法。般若梵文的音譯,意譯爲智慧,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智慧,而是特指悟解佛教真理的智慧。《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可見漚和般若的重要性。

  ④空空叁昧:阿羅漢先以無漏智觀諸法皆空,以空破有,叫做空觀,由此空觀直接得出「無我」、「無我所」的結論。然後,再以無漏智觀那個破有的空,把那個空也破得幹幹淨淨,這種以空舍空,叫做「空空」(前面的空字是動詞)。空空叁昧,即悟得空空的叁味(禅定)。《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問乘品》:「何等爲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

  性自爾,是名空空。」本書第十七章<次問遍學並答〉中,鸠摩羅什說:「又聲聞經言,入泥洹時,以空空叁昧等,舍於八聖道分。」

  ⑤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止諸緣務、近善知識,稱爲五緣。

  ⑥五樂:已悟得「空空」的聲聞、緣覺二乘,如谷種之枯焦者,諸根之敗壞者,稱爲焦種敗根。如《成實論·明因品》:「阿羅漢無漏智慧燒煩惱,故不應複生如焦種子不能複生。」《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所謂五樂,即五欲的快樂,指凡夫貪染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生的快樂。

  ⑦《大智度論》卷七十二:「大鳥者金翅鳥,在於天上……是鳥初出卵,羽翼未成,意欲飛去,即時墮落……鳥身是菩薩……無兩翅者,是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欲遊無量佛法虛空中而自退沒,是心雖欲願作佛而不能得。」

  ⑧有余涅槃:指斷除貪欲,滅絕煩惱,已滅除生死的因,但前世惑業造成的果報,身即肉身還在,仍然活在世間,也還有思慮活動,是不徹底的涅槃。不僅滅除生死的因,也滅盡生死的果,肉體不存在了,思慮也沒有了,灰身滅智,不再受生,稱爲無余涅槃。

  ⑨《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這就是說,阿羅漢也還有不淨想,這種不淨想由久習煩惱而引起,不是真實的煩惱,只能稱爲煩惱習、煩惱殘氣。除此之外,阿羅漢再無別的煩惱。

  ⑩《大智度論》卷二:「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淫欲氣殘,必陵迦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銷(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⑾無漏道:有爲法(由因緣和合所造作、有生滅變化的現象)中,分有漏法和無漏法兩類:漏是煩惱的別名,流注泄漏的意思,衆生從眼、耳、鼻、舌、身、意流出不淨,造成新的業因,以至生死流轉,輪回不絕,稱爲有漏法。離開煩惱垢染的清淨法,稱爲無漏法。修習無漏的途徑,即無漏道。

  ⑿《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爲大怖畏。墮於地獄中,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佛自於經中解說如是事。」

  ⒀五不可思議:一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業力不可思議,叁龍力不可思議,四禅定力不可思議,五佛法力不可思議。見《大智度論》卷叁。

  ⒁《大智度論》卷九十叁:「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不可知。」

  ⒂集谛:爲苦、集、滅、道四聖谛之一。集的意思是集合。集谛講一切存在都是由條件集合而成,人生之苦也是由諸條件集合而成。探索苦的條件、原因,便是集谛的內容。集谛展開主要爲十二因緣說。小乘在十二因緣中除強調無明的作用外,還強調貪愛的惡的性質和作用。  

  ⒃阿鼻地獄:阿鼻,梵文的音譯,意譯爲無間。阿鼻地獄,又稱無間地獄,八大地獄之一,爲最苦之處,受苦無間斷。阿耨叁菩提,爲梵文音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略稱,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智之名。《大智度論》卷十一曾引述舍利弗的話:「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爲佛智慧故,甯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爲難。」

  ⒄《毗摩羅诘經》即《維摩诘所說經》,此經卷中〈不思議品〉說:「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我等何爲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振叁千大千世界。」據此,「皆應號泣」是大迦葉與舍利弗談話所說。本書第二章〈次重問法身並答〉中,也說是大迦葉與舍利弗談話所說。而羅什在此處又說是大迦葉與目連悔責中所說。目連,又稱目犍連、摩诃目犍連,佛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

  ⒅《首楞嚴叁昧》即鸠摩羅什所譯《首楞嚴叁昧經》。這裏所引述的內容,見此經卷下:「爾時,長老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從生盲人,夢中得眼,見種種色,心大歡喜,即於夢中與有眼者共住共語,是人覺已,不複見色。我等亦爾。未聞是首楞嚴叁昧時,心懷歡喜,謂得天眼,與諸菩薩共住共語,論說義理。世尊,我今從佛聞是叁昧,不知其事,如生盲人,不能得知諸佛菩薩所行之法,我等從今已往,自視其身,如生盲人,於佛深法,無有智慧,不知不見世尊所行。』」

  ⒆七覺意:即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類別: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一般稱爲七覺支、七等覺支、七覺分、七菩提分。

  ⒇五道:欲界中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大生類。後來犢子部北道派在第四位加阿修羅而爲六道。小乘各派大半取五道說,大乘各派多取六道說。這裏是按小乘之說敘述,所以說「五道因緣」。

  (21)這裏的意思是說,釋迦佛滅度後,此土現在無佛,但可以在別的佛國現在佛處,聞佛法而發心作佛。見《法華經·化城喻品》:「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22)焦羅漢:即焦種羅漢,因爲阿羅漢入於涅槃,不再受生,不能成佛,如同焦枯種子。阿羅漢是修行而成的,由於修行,有阿羅漢之因,得阿羅漢之果,這叫因果相應。但也有不相應的,即有阿羅漢之因,不一定就入於涅槃成爲焦種羅漢。還有慈悲之心,慈悲增長,則仍可成佛。當然,是否增長慈悲成佛,也並無一定。

  (23)叁品……叁分:這裏的叁品、叁分,都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佛乘)叁乘。叁乘歸於一乘,於一乘分別說叁乘,是《法華經》的基本立場。如<方便品〉:「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譬喻品〉:「但以智慧方便,於叁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說叁乘。」

  (24)般若波羅蜜經:是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的經典總名,按傳統說法,大體上可分爲《大品》和《小品》兩類。鸠摩羅什所譯的有內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25)實有余道:見《法華經·化城喻品》:「若衆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爲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叁。」

  (26)諸佛贊助成立:如《法華經·方便品》:「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作是思維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27)阿難:阿難陀之略,爲釋迦牟尼佛的從弟,十大弟子之一,號稱多聞第一。

  (28)增上慢:增上,助長增進。慢,傲慢。增上慢,尚未修行證得果位而自以爲證得。

  (29)《法華經·化城喻品》:「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章 次問羅漢受決並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