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問法身感應並答
譯文
慧遠問道:形體與外界接觸,沒有比眼、耳、鼻、舌、身五根更重要的,而五根的施用,則沒有比具有神通時更巧妙的了。所以說,菩薩要是沒有神通,就像飛鳥沒有翅膀一樣,不能高翔遠遊,無法廣度衆生、淨佛國土。由此推論,尋源求本,菩薩神通的基礎還在於地、水、火、風四大。四大構成爲形體,有了五根,能接觸外界;五根的施用,因神通而能擴大;因神通而擴大,便能夠隨衆生感召而顯現。但是,法身菩薩沒有四大五根,沒有四大五根,則無論多麼巧妙的神通,都無所依托。當然,如果法身獨立活動,不必匆忙則事能迅速辦成,至於到衆生中去活動,就一定還要依托四大五根所成之假有的形體。談到假有形體的運用,什麼也比不上神通運用之妙。經稱如來具有各種神通與智慧,各種神通與智慧便是一切智海,這是萬事的根本、法身祥雲的源頭,種種變功效,都是由佛的各種神通與智慧造成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神通必假物質根身而現,運用到巧妙處,沒有什麼物質是不能利用的。這就好像東風吹來,萬物生長,萬物的生長雖有不同,卻都是由於東風的作用。同樣的道理,衆生的感應雖然表現不同,從根本上說,則都是由於神通的作用。接受神通作用這一點,衆生那有什麼區別呢
可見,十住菩薩所見佛之法身,和九住菩薩所見不同者,不是由於佛的法身有什麼不同,而是不同菩薩境界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有所不同罷了。
羅什回答說:什麼是法身,前面已經說明。至於所謂法相,不能說有說無,因爲法相就是寂滅之相。悟解了法相就是寂滅相的人,他的身體稱爲法身。法相不可說有說無,得法相之身也不可說有說無。先說法身沒有四大五根,指的是沒有叁界凡夫那種粗重物質構成的四大五根。法相寂滅清淨,法身的四大五根也是微細的,由於微細,可以說沒有。比如,欲界天之身,如不讓人見,就不能見到。色界諸天,如下讓欲界天之人見,也不能見到。又如,欲界之人,得色界禅定,有大神通,其余的人是見不到的,因爲微細的緣故。又如,禅定會産生無數細微的物質,常跟隨著禅定之人,但不可見,雖有而微細,因微細而不現。菩薩的四大五根,比起上面所說的還要微細,凡夫和聲聞、辟支佛二乘的人,都不能見到,只有同一等級以上的諸菩薩以及可度的衆生才能見到。
又,拿各種變化現象來說,欲界的物質變化,依賴於欲界四大;色界的物質變化,依賴於色界四大。菩薩的法身與變化現象一樣,也要依賴於四大五根,不過不是叁界的四大五根,而是另外的微細的四大五根神通,非叁界和聲聞人普通心眼所能見。只有得菩薩的清淨無障礙眼,方能見到。
《不可思議解脫經》說,十方大法身菩薩在佛前會坐聽法,當時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在佛的左右坐著,但見不到這些大法身菩薩,因爲先世沒有種下見大法身菩薩會坐因緣的緣故。就像人在夢中見到天上的園林景觀,夢醒之後,近在咫尺也見不到。又如,人在水火叁昧定中,全身內外都是水或火,若不懂之人,雖在一起,什麼都看不見。
有人說,法身菩薩的神通,不須依托四大五根而能施用。世間的神通,才要依托四大五根,如地上火因木頭而出,天上電火從水中出。至於變化火,卻不是因木頭才有,可見,不能以四大五根當作神通的根本。如佛變化種種身,到十方國施作佛事,都是從佛心中而出,並沒有依托四大五根,菩薩的法身也是這樣的,憑仗其神通力勢,隨可度的衆生而現化種種之身。這樣的菩薩法身,不可說有說無。如鏡中的人像,人們從中知道面相的好醜罷了,用不著議論是實有還是實無。
您說:「神通必假物質根身而顯現,運用到巧妙處,沒有什麼物質是不能利用的。」其實,所謂聖人利用神通,駕馭萬物,引導群生,是指初得神通的人說的。嚴格說來神通有兩種:有的是功行所成,有的是果報所得。如是果報所得,不須功業,隨意應物;不是果報所得的,憑藉定力,才能使出神通。
您又談到九住菩薩和十住菩薩所見佛身不同的問題。九住和十住所見之佛身,粗細不同,確有區別。不過,十住見到的佛身雖然微妙,也不是真實的。爲什麼呢
因爲只有諸佛所見到的,才是真實的佛的法身。如十住所見的是真實法身,九住所見應是虛妄,但不是這麼回事。九住、十住所見,只有精粗、深淺的不同罷了。即使須陀洹所見的實相身,同十住大菩薩所見也是相同的。就像蚊子能到大海之底,羅睺阿修羅王也能到大海之底,雖然都能到底,深淺自是不同。同樣的道理,須陀洹和十住大菩薩所見佛的法身精粗不同,也就是所見的深淺不同而已。聲聞人以及開始修菩薩行的人,從佛的丈六金身,悟得實相。有的菩薩功德純厚,信力堅固,所見的佛身之大超過丈六,因愛慕佛而悟得實相。按《密迹經》所說,得無生法忍阿惟越致的菩薩,所見的佛身,其大無量無邊,世間端正第一無比,但菩薩不取相,也不貪著,因爲自己已得甚深叁昧陀羅尼等,由於不著相的緣故,功德反而更爲殊勝。這和聲聞法中所見的佛的丈六身相有所不同。當然,須陀洹欲得斯陀含道,舍去本來所得的須陀洹道,這並不是顛倒的做法,而是因爲斯陀含道有微妙大利,就像人爲了得大利而舍小利一樣。菩薩從一地升到另一地也是這樣的,雖然已得無生法忍,已得實相,但得一地舍去一地,是因爲本地對實相還不夠明了,不夠微妙的原故。須陀洹登上斯陀含,菩薩從一地登上更高的一地,這兩者都是通往佛道,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不同。因爲都是爲了悟得實相,實相就是佛,在這一點上,不必要再說大乘小乘的不同。至於小乘、大乘以至九住、十住菩薩所見的佛身不同,則還是有區別的。
原典
遠問曰:夫形開莫善於諸根,致用莫妙於神通。故曰:菩薩無神通,猶鳥之無翼,不能高翔遠遊,無由廣化衆生、淨佛國土①。推此而言,尋源求本,要由四大。四大既形,開以五根;五根在用,廣以神通;神通既廣,隨感而應。法身菩薩無四大五根,無四大五根,則神通之妙,無所因假。若法身獨運,不疾而速②,至于會應群粗,必先假器。假器之大,莫大於神通。故經稱如來有諸通慧③,通慧則是一切智海。此乃萬流之宗會,法身祥雲之所出,運化之功,功由於茲。不其然乎
不其然乎
若神通乘衆器以致用,用盡故,無器不乘。斯由吹萬④不同,統以一氣,自本而觀,異其安在哉
則十住之所見,絕於九住者,直是節目之高下,管窺之階差耳⑤。
什答曰:法身義以明。法相義者,無有、無等戲論,寂滅相故。得是法者,其身名爲法身。如法相不可戲論,所得身亦不可戲論若有若無也。先言無四大五根,謂叁界凡夫粗法身。如法相寂滅清淨者,身亦微細,微細故,說言無。如欲界天⑥身,若不令人見,則不見也。色界諸天⑦,於欲界天亦爾。又如欲界人,得色界禅定⑧,有大神通,而余人不見,以微細故。又如禅定生無數色,雖常隨人,而不可見。雖有而微,徽故不現。菩薩四大五根,複微於此,凡夫二乘,所不能見,唯同地以上諸菩薩,及可度者,乃能見耳。
又如變化法中說,欲界變化色,依止欲界四大;色界變化色,依止色界四大。菩薩法身如是,似如變化。然別自有微細四大五根神通,非可以叁界系心及聲聞心所能見也。若得菩薩清淨無障礙眼,乃能見之。
如《不可思議解脫經》⑨說,十方大法身菩薩,佛前會坐聽法,爾時,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佛左右坐,而不能見,以先世不種見大法身菩薩會坐因緣故。如人夢中見天上之園觀,及至覺時,設近不見。又如人入水火叁昧⑩,若不聞者,雖共一處,都無所見。
或人言,法身菩薩神通,不須因假四大五根乃有施用。世間神通,要因四大五根耳,如地上火因木而出,天上電火從水而出。及變化火,亦不因木有,當知,不得以四大五根定爲神通之本。如佛變化種種之身,於十方國施作佛事,從佛心出。菩薩法身亦如是,任其力勢,隨可度衆生而爲現身。如是之身,不可分別戲論。如鏡中像,唯表知面相好醜而已,更不須戲論有無之實也。
「若神通乘衆器以致用,用盡故,無器不乘」者,聖人所可引導群生器用,無非神通,皆是初通中說。神通之事,或有功行所成,或有果報所得⑾。若以果報得者,不須功業,隨意應物;非果報得者,假於定力,乃有所用。
若九住、十住所見,粗細不同者,是則爲異。十住所見之身雖妙,亦非決定。何故
唯諸佛所見者,乃是法身決定。若十住所見是實者,九住所見應是虛妄。但此事不然。故有所見精粗、淺深爲異也。乃至須陀洹,但見實相身,十住大菩薩,亦同所見。如蚊子得大海之底,乃至羅睺阿修羅王⑿,亦得其底。雖得之是同,而深淺有異。
深淺有異,則因佛法身相精粗了。聲聞人及初習行菩薩,因丈六身⒀,而得實相。或有菩薩,功德純厚,信力彌固,所見之身,過於丈六,隨愛色而得實相。如《密迹經》⒁說,得無生忍阿惟越致⒂菩薩,所見佛身,無量無邊,世間端正第一無比,而不取相,不生貪著,因此身已得甚深叁昧陀羅尼⒃等,如是轉勝。如聲聞法中,所有不同。須陀洹欲得斯陀含⒄道,舍本所得大道。雖非顛倒,以斯陀含道微妙大利故。如人爲大利故,舍於小利。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亦如是。雖得無生法忍,實事爲定,而得一地舍一地,以本地鈍不明了,不微妙故。此二俱趣佛道,不名爲異同也。不出於實相故。實相則是佛,無複別異大小。菩薩分別佛身者,所見爲異。
注釋
①《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畢定品》:「譬如鳥無翅不能高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衆生。」
②不疾而速:這是用《易·系辭上》的話:「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謂不疾而速,意思是說,神無思無爲,寂然不動,但能感通萬物,所以用不著急,而事可速成。
③通慧:神通和智慧。又,各種神通以慧爲體,所以稱爲通慧。《無量壽經》上:「諸通慧聲。」《俱舍論》卷二十七:「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爲自性。」
④吹萬: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司馬彪《莊子注》:「言天氣吹煦,生養萬物,形氣不同。」意思是說,同樣的東風吹煦萬物,萬物生長各自不同。
⑤《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意思是說,會砍硬木頭的,先砍容易的,再砍節目。《漢書·東方朔傳》:「以筦窺天」,後來演變爲以管窺天,意思是見聞狹隘,只看事情片面。這襄的「節目之高下,管窺之階差」,意思是說,只不過難度的高低,片面性的程度不同罷了。
⑥欲界天:欲界天的「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高於人類的上界的生類,爲欲界六道之一。天的又一含義是指這些生類的生活環境。欲界共有六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叁、夜摩天,四、兜率天,又稱睹史多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⑦色界諸天:色界有四禅十七天。初禅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叁禅叁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⑧色界禅定:色界的四禅十七天是與四種禅定相對應的。色界的初禅是感受到離開欲界生活的喜樂,但仍有對事理的粗略思考活動(「尋」)和細密深入思考活動(「伺」)。二禅是斷滅「尋」、「伺」,消除理性活動,形成內心信仰,産生神秘直覺,由此感受到禅定自身的喜樂。叁禅是舍去二禅的喜樂,住於非苦非樂境地,産生「離妙喜樂」即非常淨妙的靜觀。四禅是進一步舍去叁禅的妙樂,唯念修養功德,而得不苦不樂的極深感受。修持色界四禅,可以脫離欲界感受,和色界觀想與感受相應,死後可以生於色界的四禅天。
⑨不可思議解脫經:《華嚴經》的異名。《大智度論》卷叁十叁:「佛爲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禅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余人不見。」
⑩水火叁味:即水火定,於水火得自在的禅定。如具此定,便使身之內外爲水、爲火。
⑾《大智度論》卷五:「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是五通中天眼從修得非報得。何以故
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
⑿羅睺阿修羅王:阿修羅,梵文的音譯,意譯非天,爲欲界六道之一,居住在大海之邊或海底。羅睺阿修羅王,或稱羅睺羅阿修羅王,爲《法華經·序品》所列四種阿修羅王之一,常被比喻爲大菩薩。這裏是以羅睺阿修羅王和蚊子作對比。《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譬如以蚊口隽猶可測海底。」卷叁十一:「如七尺之身,以大海爲深。羅睺阿修羅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兩手隱須彌頂,下向觀忉利天喜見城,此則以海水爲淺。」
⒀丈六身:身長一丈六尺,是化身佛的身量,人長八尺,佛身加倍爲丈六。《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⒁密迹經:即《密迹金剛力士經》,西晉竺法護譯。
⒂阿惟越致:梵文的音譯,或作阿鞞跋致,意譯爲不退轉。所謂不退轉,包括叁個含義:一是位不退,即已到佛門的聖賢地位,不會退轉爲凡夫;二是行不退,菩薩一心一意度脫衆生,不會再退到小乘的聲聞、緣覺中去;叁是念不退,即心念總是同佛智相結合,不會再有別的念頭起來。
⒃陀羅尼:梵文的音譯,意譯爲總持。通常指咒。
⒄斯陀含:梵文的音譯。其意譯爲一來,意思是死後生於天上,做一世天人,再生到人世,做一世的人,便能斷盡生死苦惱,不再受生。斯陀含爲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二果。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七章 問法身感應並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