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次問答造色法
譯文
慧遠問道:經說,地、水、火、風四大不能自造,而其他種種物質(色)則都是由四大組合所造成。問:四大所造的色,能否再造出別的色呢
如果能造出別的色,那麼,造者和被造者不是一類,被造者怎麼又成爲造者呢
如果不能,那水中之月、鏡中之像,又怎麼會産生的呢
水月鏡像是存在的,難道不是由色所造成的嗎
又問:水月鏡像,足不是屬於物質性的色陰
如是色陰,可以說它是無根之色,但不能說不是色。怎麼知道它也是色呢
因爲色必有形像,有形像的必定是色。若是說,有形像的不是色,那便是奇談怪論,整個阿毗昙經典都成了沒有用的東西,可以把它們當作廢紙用了。
羅什回答道:經說,一切物質性的色,都是四大和四大組合而生。這個道理很深,不容易弄明白,只能大概談談。地、水、火、風,叫做四大。四大有內有外。什麼是外四大呢
那就是山、河、風、熱之類。內四大,就是人的骨、面、溫、氣之類。內外四大,無所不在,衆生的身體,便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的,形成了身體,又生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識所能認識的,但不能說沒有。爲什麼呢
比如指甲和頭發,是身體的一部分,可是沒有根,所以,或有或無都沒有關系。又如得了癞病的人,身根已敗壞,雖然皮肉還存在,也不會有觸覺。由此可知,産生觸覺的不是指甲和頭發,也不是皮肉,皮肉之內,另有産生觸覺的東西,這種東西又能産生身識,所以,把這種東西叫做身根。還有,假使身體只有身根,那麼,用指頭摸觸食物,能知道食物的冷熱,不會知道香味,可見,身體不止具有身根,還有鼻根、舌根等。
既是這樣,四大所構成的身體,一定生出五根,這才能分別覺知色、聲、香、味、觸五塵。五根這種物質性東西,非常微細,不是五識所能認識,很難了解清楚,所以,
佛籠統地稱之爲「四大所生色」。有人要問:五根很難了解清楚,佛稱爲「四大所生色」,那麼,爲什麼五塵也稱爲「四大所生色」呢
回答是:因爲五塵也是很微細的。如水中之月、鏡中之像這一類東西,雖然眼睛可以見到形象,卻沒有其余的聲、香、味、觸四塵。離開了其余的聲、香、味、觸四塵,就不是物質性的色。如從觸中可以得聲,能夠聽到,但聲音不能留存,一過去就沒有了,觸和聲的因緣雖在,卻沒有聲音可聞了。如果香離開了色、味、觸,便沒有香。味離開了色和觸,也就沒有味了。五塵也是微細的,所以也叫做「四大所生色」。
有人說,身根逼於全身,其他四根,則只長在身體的一小部分上。如眼瞳內鍮頭之處,才是眼根,眼根可以看見東西,眼的其余部分也由此總稱爲眼。別的叁根也是這樣的。但身根接觸廣泛,凡所接觸的,便確能有所覺知,凡夫中的人,身根所覺知的,也總以爲是實在的。比如人被官府所捕,身體觸受刀杖之刑,很以爲苦,而對其他的色、聲、香、味,卻始終不覺。快樂也是這樣的,衆生的五欲很多,比較來說,男女之間的淫欲偏重,甚至有由此而死的,所以,有的佛經中談五欲時,以男女淫欲爲先。又如白晝見到物質性的東西,黑暗中雖見下到,身體接觸,就可以知道。可見,身根常有實用,別的根沒有這種力。又,身根使全身具有身識。因此,五根之中身根最重要,凡身根所覺知的,才稱爲四大。
有人問:身要所覺知的有十一種,爲什麼只說四大?答:其他七種(澀、滑、輕、重、冷暖、饑、渴)現象,四大都包括了。四大是根本,其他七種是四大組合的不同類型罷了。如輕重是對堅硬東西的觸覺,密度大的成爲堅硬的東西,其中比較松散的成爲輕物,比較集中的則成爲重物。澀也是這樣。地有兩種:一是相近的微塵順次密集,叫做滑物,如微塵比較疏遠,叫做澀物。寒是四大中風和水的特性。水常是冷的,如與火合便熱,離開火恢複爲冷。風也是冷的,如火力偏多,叫做熱風,離開火還是冷風。就像天氣熱時搖扇,得的是冷風,又身體內部的風一發動,會使身體發冷,服下熱藥,冷風就停了。水有二相:一是流相,二是冶相。經中常說水的流相,因爲水的流相是經常的,不可破壞的。一切現象都有二相:客相、舊相。佛通曉一切現象的本末演變,常說的是水的舊相。如水如與火相合,可以使水變熱,但流是水的舊相,水雖變熱,並沒有喪失流相。所以,寒屬於水。饑、渴也四大所造成的,人腹內因風、火之力而消化食物,消化之後不再進食,風、火之力就會損傷人身,所以,饑餓中即使吃了難消化的食物,也不會生病,因爲能消化。若是這樣分別詳細地說,四大組合而成的類型應該無數,如長短、彼此、粗細、方圓、燥熱、合散等,都可以憑身根覺知,又何止七種呢
佛是具有一切智的人,所以只說四大和四大所造色。
有人說,可以見到草木是從種子生出來的,一切事物都像這樣,細(種子)是粗(草木)的因。要是種子中沒有樹,那樹從那裏來的呢
也有人說,無因無緣,自然而生。有人說,萬物都從天而生。有人說,從微塵生。有人說,從常性生。只有佛說,從四大而生,即從種子中的地、水、火、風生。種子中雖然還有別的物質性東西,佛只說四大,因爲只有其中的四大能使樹木成長。地是堅相,能保持樹的因素,水相能滋潤,火相能成熟,風相能增長。正是四大,使樹木能夠成長茂盛,其他的物質沒有這種作用,因而不說了。再說內四大。人初人胎時,地能保持,水能和合,火能成熟,風能開七竅,使人胎能增長。那時小兒還沒有生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等四根,因此,還不能認識事物,不過已初得身根,可以分別感受到四大。所以說,一切色(物質),都以四大爲根本。經中說,六種、十二觸、十八意行、四善處,稱之爲人。這是分階段地說明人的全部成長過程。小兒初入胎時,已是「名色」,由於沒有眼等六根,只說六種,即地、水、火、風、虛空和識。此時雖有色、香、味等六境,因胎兒不覺,不爲利益,所以不說。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人,具有接受外部事物進入認識內部的機能,接觸到外界事物,有了樂或苦的感受,這叫「觸生受」。以後有了意識,意識常常發生作用,對於眼見之物,分別好醜,以至對意識所知的現象也分別好醜,這叫十八意行。又終於能住在四善之處,即樂分別諸法是智慧處、樂實不虛是誠谛處、樂舍則舍惡是舍處、樂離愦鬧是寂滅處。
有的講宇宙的生成秩序。大劫盡時,一切都毀滅了,只有虛空。虛空之中,風從各方吹來,互相對持。後來天下雨,風挾帶雨水而來。水上有風,把水擾動得産生水沫,水沫積累厚了,形成大地,由大地而長出草木。佛觀察一切現象,最初都從風出,因爲風能保持,接著,地、水、火發生作用。因此,佛說所有的色都以四大爲根本。從宇宙萬物産生到現在,色、味等是四大因緣而有,四大也是色等因緣而有,只不過四大在先,所以只說四大。如谷子中的四大有色有味等,發芽時的色和味等之中也有四大,只是按先因後果來說,只說四大。如人身的骨、面、溫、氣內四大吧,初入胎時,識就是依附在紅白不淨的內四大之中的,雖有色、香、味,但沒有眼等感覺器官,不能覺知,只因有身根才覺知四大的作用。心識引起四大的作用,不斷組合爲種種色,因此,佛說四大是産生種種色的根本。當十二因緣中第叁因緣這個階段,四大所生色十分微細,不能遮蔽識,識力增發,身心都得到發育,所以說「識緣名色」。歌羅羅時,四大成就人胎,叫做色(五陰中的色陰);歌羅羅時的心識成就,叫做名(受、想、行、識四陰)。所謂成就,指的是它們清楚明白地表現出來了。所以說,內四大是身體各種物質産生的根本。
佛說,所有的色,是四大和四大的組合所生,這是從總相說的。具體地說,也有叁大、二大、一大組成的。如人身,是四大組成的。至於死人的屍體,只有叁大,沒有火大。二大組成的,如熱水、熱風以及稱爲熱的組合物。只有一大的,如風,風中沒有地大、水大。四大如此,四大所産生的色也是如此,有的同時具備色、香、味、觸四者,有的只具其中之一。如飲食,同時具備色、香、味、觸。用潔淨的玉器承接天雨,只有色、味、觸而沒有香氣,與地氣合才會有香。如從珠日(疑爲太陽)出來的火,無香無味,只有色和觸,燒(溫暖)是觸,照(光)爲色。如鏡中像、水中月,便只有色一種。
您說:「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色」,經中沒有這個說法,也沒有「造」這個詞。這是傳譯失誤的緣故。佛只說過,所有的色,是四大、四大所生。因爲四大再生四大,如種子中的四大,再生芽中四大同,芽中四大所生色,再生四大所生色,互相産生,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又,外道說,四大是永恒的,無時不有。如果佛說,各種色都是四大,那就會使外道更覺理直氣壯。所以,佛說色不只是四大,由於四大的組合,更有許多色産生,這些色叫做四大所生色。按性質而言,四大所生色有叁種:善、不善、無記。善的身業、口業之色,能産生天人果報的四大;不善的身業、口業之色,能産生地獄、餓鬼、畜生果報的四大;無記之色與同時成爲同類的無記果報的自然因、共生因,即能産生無記果報的四大。阿毗昙中也是這樣說的。由此可見,怎麼能說四大不自生呢
如人死後投胎再生爲人,或生爲畜生,至於怎麼投胎而生就不說了。由四大而生的,都是四大所生色,按阿毗昙的說法,四大屬於五陰中的色陰,十二入中的色處,爲十八界中之眼識的對象。如果只說四大,那就不需要再與陰、界、入分別,因爲四大就是一陰(色陰)、一入(色處)、一界(眼識對象)的一少部分。至於四大所生的色陰,爲其他十一入、十一界所識別的對象。如果只說四大所生色,則與色陰沒有區別,爲十入、十界識別的對象(關於四大、四大所生色與陰、…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九章 次問答造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