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入的關系,這裏說的較混亂,疑有脫漏錯衍,但無可查考,不敢妄斷,只好按原文勉強譯出,不見得符合原意,請讀者照原文爲准考慮——譯者敬附言)。由此可見,四大和四大所生色,說是既自生又生他色,沒有什麼錯誤。爲什麼呢
因爲生生不已,其實都是空。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如前面講的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堅持法相觀點的阿毗昙學者便認爲是陰、界、入所攝。又如,經說叁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又如,有的認爲,不見、不聞、不嗅、不味、不觸的東西,尚且稱爲色,何況眼中所見的鏡中之像,那能不是色呢
所以,水月、幻、化等,是可見的色,而佛法爲了度脫衆生,以水月、鏡像、影子、煙、化等作比喻,估計這一類東西凡人雖以爲有,卻不會貪著,所以用來作爲空的比喻。
如幻化色,雖然不是實在的事物,但能诳惑人的眼睛,使人誤以爲實有。世間的種種色像,也是這樣的。佛滅五百年後,學佛道的人多執著於世間色像,誤以爲實,墮於顛倒之見。佛預見到這一點,便以幻化爲比喻,說明世間色像原是幻化,使學佛道之人能夠斷絕對世間現象的貪愛,得到解脫。所以,關於世間現象,佛有時說有,有時說無。凡夫中人沒有慧眼,深深地執著於世間現象的好醜、粗細,由此産生種種罪業,照此,怎麼能說世間現象爲無呢
佛說,一切色,都虛妄顛倒,不可得觸,沒有自性,畢竟空寂相。由於佛的教化,諸羅漢才具慧眼,諸菩薩才具法眼,觀知色相,懂得色相假有,本性空寂之理,照此,怎麼能說世間色相一定實有呢
當然,諸佛曾說世間色相的好醜彼此,都是爲了開悟衆生,隨衆生的心力所能理解而說的,全看具體情況而定,不說定有,也不說定無。其實,法無定相,整個世界如幻如化,不可戲論真假有無。您提問的目的,是要追求一種真實的有,那也就和戲論一樣了。
原典
遠問曰:經稱,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色①。又問:造色能造色不
若能造色,則失其類。如其不能,則水月、鏡像,複何因而有
若有之者,自非造色如何
又問:水月、鏡像,色陰之所攝不
若是色陰,直是無根之色,非爲非色。何以知其然
色必有象,象必有色。若像而非色,則是徑表之奇言。如此,則阿毗昙覆而無用矣。
什答曰:經言,一切所有色,則是四大及四大所生②。此義深遠難明。今略敍其意。地、水、火、風,名爲四大,是四法,或內或外③。外者何也
則山河風熱等是。內者,則骨面溫氣等是。四大如是,無所不在,而衆生各各稱以爲身,於中,次生眼等五根。五根雖非五識所知,亦不得謂之無也。所以者何
譬如發爪,雖是身分,無所分別,以離根故。又如癞病之人,身根壞敗,雖有皮肉,而無所覺。是故當知,皮肉之內,別有覺用。又能生身識。以是故,名爲身根。假舍身肉但有身根者,以指觸食,唯知冷熱,不知香味。是故當知,別有鼻、舌根等。
若然者,四大之身,必生五根,分別五塵④故。五根之色,其爲微細⑤,非五識所知,難了難明。是故佛名四大所生色。若問:五根難明,佛名四大生色者,五塵何以複名四大所生色耶
答曰:五塵亦複微細。如水月、鏡像等,雖複眼見,無有余塵。若離余塵,則非是色。若聲從觸有,謂爲可聞,無有住處,時過則滅。因緣雖存,無聲可聞。若香離色、味、觸,則不可得。味觸亦然⑥。是故五塵,亦名四大所生色,以其小故。
或言,身根遍於一體,其余四根,少分處生。如瞳子內鍼頭之處,眼根見色,余處因此總名爲眼。其余根皆亦如是。然身根所觸,審有所覺。凡夫之人,身所覺事,以之爲實。如人得罹於官,苦以刀杖治之,終不以余塵爲用也。樂亦如是。衆生多五欲⑦,於細滑中,淫欲偏重,乃有隨而死者。是故,佛經或以之爲初。又如,人晝見于色,闇中雖無所見,以身觸故,便得其事。當知,身根常有實用,余根無有此力。又,生根遍生身識,是故身所覺法,名爲四大。
若問:身根所覺有十一事⑧,何故但說四法爲大也。答:其余七法,皆四大所攝。四大爲根本,是其氣分耳。輕重是覺分,堅是相密。若分散則爲輕物,若集之則爲重物。澀亦然。地有二種:一微塵,次密相近,名爲滑物。若微塵疏遠,名爲澀物。寒是風水之分。水常冷相,若與火合則熱,離火還歸本相。風亦冷相,若火力偏多,名爲熱風,離火還爲冷風。如熱時搖扇,即得冷風,又身內風發,便令體冷,若服熱藥,冷風則止。水有二相:一爲流相,二爲冷相。經中多說流相,以相常有不可壞故。一切法皆有二相:客相、舊相。佛通達一切法本末故,說其舊相。如水或與火相,可使爲熱。流是舊相,雖與熱合,猶不舍流相。是故寒是水所攝。饑渴者,以人腹內風火力故消食,消食已則從剋人身。是故饑,雖食難清之物,而無所患,以能消故。若如是分別,四大氣分,乃應無量。如長短、此彼、粗細、方圓、燥濕、合散等,皆可以身根覺知,何止七事耶
佛是一切智人,是故但說四大色及四大所生色。
或言,眼見草木,從種出生,如是細爲粗因。如種中無樹,推樹爲從何來
有人言,無因無緣,自然而生;或有人言,萬物皆從天生;有人言,從微塵生;有人言,從常性生;唯佛言,從四大生,所謂種中地、水、火、風也。此中雖有余物,佛但說四大,以四大能利成果故。堅相能持,水相能爛,火相能成熟,風相能增長。如是,樹得成茂,色等無有此用,是故不說。又內四大,人初人胎時,地能持之,水能和合,火能成熟,風能開諸竅,令得增長。爾時,小兒未有眼等根故,不能分別,以初得身根故,而分別四大所能。是故說一切色,皆四大爲根本。如經說六種⑨、十二觸⑩、十八意行⑾、四善處⑿,名之爲人。是中分別義者,如小兒初入胎時,未有眼等故,但有六種:四大,虛空及識。雖有色、香、味等,以其不覺,不爲利益,故不說也。六人⒀既成,於外粗受樂,名爲觸⒁生受⒂。而複意識,常多發用。眼識所見色,分別好醜中間,乃至意所知法,分別好醜中間,是名十八意行。又終能住於四善之處,所謂樂分別諸法是智慧處,樂實不虛是誠谛處,樂舍則舍惡是舍處,樂離愦鬧是寂滅處。
或言,次第而生。如大劫盡時,無所複有,唯有虛空。爾時虛空中,有諸方風來,互相對持。後有天雨,風持此水。水上有風,擾動而生水沬,水沬積厚,于乃成地,從生草木等。佛觀一切水色,初始皆從風出,以能持故,足以說,所有盡皆以四大爲根本。今之色、味等,亦爲四大因緣,四大亦爲色等之因緣,但以初得名故。如谷子中,大有色有味等,芽時色味等亦有四大,但分別先後因果,得其名耳。如內四大,初人胎時,識系在赤白不淨之中,雖有色、香、味,以無眼等故,不覺不知,唯有身根,覺知四大有用。佛因此心故,說四大爲生色之本。是故十二因緣⒃中第叁因緣時,雖有四大所生色,以微細未能遮識,識力增發故,說識因緣名色。歌羅羅⒄時中四大成就,反名爲色。歌羅羅時中識成就,反名爲名。所謂成就者,了了相現也。是故說內四大,爲生色之本。
佛言,所有色,四大、四大生有,是總相說耳。或有叁大、二大、一大。四大者,如身也。叁大者,如死人身,中無有火大。二大者,如熱水、熱風、熱合名等。一大者,如風,風中無有地、水也。四大生色中亦如是,或四或一。如飲食有味、香、觸。如淨潔玉器承天雨,但有色,味、觸,無有香氣,地氣合故乃可有香。如火從珠日出者,無香無味,但有色,觸,燒爲觸,照爲色。如鏡像、水月,唯有一色。
「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色」者,經無此說,亦無「造」名,但傅譯失旨耳。佛唯說,所有色,若四大、四大所生。因四大複生四大,如種中四大,複生芽中四大,芽中四大所生色,複生四大所生色,亦互相生如前說。又外道說,四大是常,無時不有。若佛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則外道增其邪見。是故佛言,色非唯四大而已。因四大故,更有色生,是名四大所生色。是色有叁種:善、不善、無記⒅。以善身、口業色,能生天、人報四大;不善身、口業色,能生叁惡處報四大;無記色,自然因⒆、共生因⒇。阿毗昙中亦如是說。若然者,雲何言四大不自生也
如人還生人,或生畜生,而生中不正說。從四大生者,皆是四大所生色,如阿毗昙分別,四大一陰一人界所攝(21)。若但四大,則無別陰、界、入。以四大少故。四大所生色陰,十一人、十一界所攝(22)。若但四大所生色,則無別陰也,十入、十界所攝。如是四大、四大所生色,雖複自生,生彼無咎。所以者何
生生之大,以有空名。如前說水月、鏡像,阿毗昙人有法相者,謂是陰、界、人所攝,如經說,叁種色:有色可見有對(23)、有色不可見有對(24)、有色不可見無對(25)。又如不見不聞不嗅不昧不觸,尚名爲色,何況眼鏡像,如非色耶
是故水月、幻、化等,是可見色,而佛法爲度衆生故,說水月、鏡像、影、炎、化、喻等,默人終不貪著,謂之爲有,是故以爲空喻。
如幻化色,雖是不實事,而能诳惑人目。世間色像,亦複如是。是以過五百年後,而諸學人多著於法,墮於顛倒,佛以幻化爲喻,令斷愛法,得於解脫。是故或時說有,或時說無。凡夫人無有慧眼,深著好醜,粗細等,起種種罪業,如是何得言無耶
佛說,一切色,皆虛妄顛倒不可得觸,舍離性,畢竟空寂相。諸阿羅漢以慧眼,諸菩薩以法眼,本末了達,觀知色相(26)。何得言定有色相耶
諸佛所說好醜此彼,皆隨衆生心力所解,而有利益之。法無定相,不可戲論。然求其定相,來難之旨,似同戲論也。
注釋
①苻秦僧伽跋澄等所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一:「如是色非相,四大所造色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無異也,諸四大即是造色。……或作是說,諸緣彼四大、四大所興色。…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九章 次問答造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