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次問羅漢受決並答
譯文
來答說,《法華經》說,羅漢授記爲佛,如同法身菩薩清淨行所生,授記作佛。您根據經中此說,作爲法身非肉身的證明。
慧遠問道:經說,羅漢授記爲佛。又說,羅漢臨滅度時,佛在其前講說佛法。這些話都是經書上說的,那能不信
不過,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想請您解釋,以便解決我的疑問。
所疑很多,略說叁點吧:一、聲聞乘是沒有大慈悲的,他們只知自利;二、聲聞也沒有方便和般若兩法;叁、羅漢臨涅槃時,得空空叁昧,已斷除一切愛著,本來的習慣性的煩惱已經滅除,和得無生法忍菩薩類似,內心空寂,猶如涅槃之後。果真如此,試問:愛著的習慣性殘氣又由何而生的呢
這個問題在前章已問過,不再重複。又大慈大悲,是菩薩積累若幹劫的修行才具有的,其純誠早就著稱,真心浸透了骨髓。羅漢卻不是這樣的,羅漢已經斷絕五緣,就焦枯的種子不能再生,諸根已經敗壞,五樂也滅除了,慈悲之性,由何而産生
又,方便和般若,是菩薩的兩翼,所以菩薩能在天空中飛到遠近各處,不墜不落。聲聞乘本來沒有這樣的翅膀,臨涅槃時,即使有成佛的雄心,卻像沒有翅膀的鳥,無所依仗而會從天空中墜落下來,就算佛站在面前,怎能馬上長出翅膀來呢
如果可以馬上長出翅膀,那麼,諸菩薩花費若幹劫所積累的功德,豈不都是白費了
這叁個問題最是難明,雖說相信,但必明白其中道理才能悟解,道理都不明不白,怎麼能談得上真正的相信呢
羅什答道:一切阿羅漢,雖然已得有余涅槃,心意清淨,但身、口所作的,不能沒有失誤。其中有些不智的人,難免還會産生不淨的念頭。這些念頭其實已不是世俗的煩惱,但還是煩惱的殘氣。就像人被鎖著腳,很久很久才解開鎖,行動雖然還是不方便,腳上卻已沒有鎖了。阿羅漢也是這樣的。從久遠以來,種種煩惱如結一般,束縛著人,得阿羅漢果以後,雖已破除煩惱結的束縛,由於已成習慣,若是心不在道,比方習慣性地牽挂之事很多,産生妄念,就會使身、口造業而有所失誤。當然,如是進入無余涅槃,在空空叁昧中,連無漏道也舍棄掉,從此以後,便不會再有身、口業的失誤。因爲很快就灰身滅智了,不應說他還會生起身、口業的失誤等。
您說,以空空叁昧,能斷除煩惱余習。這話是不對的。爲什麼呢
因爲用空空叁昧,舍無漏道,那就已經不是無漏定了,怎麼能說連煩惱殘氣也斷盡了呢
又,阿羅漢再生的事,只有《法華經》說過,其他千萬經典,都說的是阿羅漢在後邊身滅度。《法華經》是諸佛所說的最深奧的真理,不能引用它的話來推翻其他經典。如果一定要以《法華經》爲准,小乘叁藏和其他大乘經典便都無用而作廢了。有的經說,菩薩怕入於聲聞、辟支佛道,甚至過於怕入地獄。爲什麼呢
因爲墮入地獄,總還可以通過努力成佛,入於聲聞、辟支佛道之後,將來入於涅槃,灰身滅智,永無成佛之期。單從這個問題來說,只有《法華經》可信,其他經典都是錯誤的。可見,不應該執著於一經,而不信其他經法,應當由一切經典中去探索,由什麼因緣可入涅槃,可以成佛。不過,在五不可思議之中,諸佛法是第一不可思議。阿羅漢涅槃可以作佛,這就是佛法,只有佛知道,應該相信。又,小乘把愛當作人生的最重要原因,所以,阿羅漢的愛已經斷盡,便沒有再生之理。大乘的說法不同。大乘認爲有兩種愛:一是叁界的愛,二是出叁界的愛,即涅槃這種佛法中的愛。阿羅漢雖然斷盡叁界之愛,沒有斷除涅槃這種佛法中愛。如舍利弗心裏後悔說,我若知佛有如此功德智慧,我甯肯在阿鼻地獄經曆一劫之久,忍受一脅著地之苦,不該退卻而不去求無上正等菩提。
又,《維摩诘所說經》載:摩诃迦葉和目連後悔自責說,如知佛如此功德智慧,一切聲聞都該號泣,聲震叁千大千世界。像舍利弗、摩诃迦葉、目連這種對佛法的愛,就是愛習的殘氣,就是佛法中愛。又《首楞嚴叁昧》中說,好像盲人夢中得眼,醒來後眼又失去了,我們這些聲聞智慧的人,自以爲已得天眼,聞佛說法,才知自己不明佛智,實是盲人。像這種於佛智無知的情況,類似於無明。以上舍利弗等憑這種佛法中愛、無明等因緣,往來世間,當具有菩薩道時,便可以作佛。但是,羅漢即使入菩薩道,也不如直接修菩薩道的人,更下如得無生法忍菩薩。爲什麼呢
因爲此人當初對衆生不生大悲之心,直奔涅槃的目的是只求自利,在無量甚深法性中,只得到少量便要證入涅槃。由這一因緣,他翻回頭來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便要推遲得多,自然不如直修菩薩道的成佛迅速。
又,阿羅漢的慈悲,雖不及菩薩的慈悲,由於與無漏心合的緣故,也並非不妙。如經中說,比丘由慈心的因緣,修七覺支,若斷絕了五道因緣,雖不再輪回于五道之中,慈悲還在。當發心成佛時,這種殘存的慈悲還可以增長爲大慈大悲。《法華經》也說過,阿羅漢可以在他所在佛國的現在佛那裏聞知佛法,然後發心作佛。又,涅槃之法,並沒有規定修阿羅漢的一定會灰身滅智,成爲焦種羅漢,一定不能成佛。爲什麼呢
因爲涅槃是常寂滅相,即無定相,不能說一定成爲焦種羅漢,也不能說一定不成爲焦種羅漢。當然,明白涅槃常寂滅相之理,不去戲論,便沒有關系。
又,諸佛大菩薩,因爲深入法性的緣故,不見法性有聲聞、辟支佛、菩薩叁乘的不同,只是爲了度脫衆生的方便,說有叁乘。其實,會叁歸一,都可成佛。
您引述「漚和、般若,是菩薩兩翅」的話,不是《法華經》的說法,而是《般若波羅蜜經》中贊歎般若波羅蜜的話。只因爲有的菩薩離開般若波羅蜜,用其他的功德去求佛道,爲了勸說這些人,作了這個比喻。佛說,雖有無量功德,要是沒有般若(智慧)和漚和(方便),就像飛鳥沒有兩個翅膀,不能飛遠,即使成爲阿羅漢,到達涅槃,大願已滿,卻不能再遠求佛道。《法華經》則說,其實還有別的途徑可以求佛道,而且這種途徑是諸佛所贊成的。可見,羅漢成佛,有何難事呢
佛用不可思議的神力教化,能令草木說法往來,何況對於人呢
焦枯的谷種不能再生,這是常理,若是用神力、咒術、藥草之力、諸天福德願力,便可使大山移動,河水停流,何況使焦種再生呢
用無漏之火來燒阿羅漢的心,阿羅漢當然是不會再生的,但用佛的無量神力幫助,阿羅漢怎能不發心作佛呢
假使佛叫阿難去作各種惡事,阿難對佛恭敬深愛,也會去作,何況佛授記他作佛,爲他開示各種因緣,他難道不願去作佛嗎
如大醫王,沒有治不了的病,佛力所加,也沒有不可度脫的人。又,阿羅漢在涅槃中不滅而作佛,這就是佛的大方便啊!
又,菩薩原先發願,要以佛道入涅槃,由於沒有般若和方便,如同無翅之鳥,墮於聲聞、辟支佛之地。阿羅漢原先要以小乘聲聞之法入涅槃,修行到中途,以有漏的禅法,還沒有證得阿羅漢而自以爲已經證得,便也像無翅之鳥一般,不得如願,墮落爲凡夫。不過,如能按佛的教導,修行中禅定與智慧和合,便得入涅槃。對於阿羅漢來說,禅定便是方便(漚和),無漏慧便是智慧(般若)。
又,佛說般若波羅蜜時,還沒有說《法華經》,《法華經》是佛將入涅槃時,在修行者中最後演說的秘藏。若是早就聞知《法華經》之理,菩薩就不會産生疑問了。但早先沒有聞知,只聞知諸羅漢聲稱所願已經完成,佛也說過阿羅漢末後身滅度,菩薩聞知的是這些話,於是對阿羅漢道有所畏懼,甯願入於地獄而不願得阿羅漢。其實,佛說阿羅漢滅度出於兩個原因:一是秘藏《法華經》的真理,以便使更多的衆生追求小乘之法,得到解脫;二是爲了使菩薩直登佛道,不走阿羅漢的迂回之路。爲什麼說阿羅漢是迂回之路呢
因爲阿羅漢證得無爲法雖快,能斷盡一切煩惱,到達苦海之邊,但以後再入菩薩道時,由於積累的功德微薄,沒有明利的根,習佛道會有困難。如果沒有這兩個原因,佛的本意很明白:阿羅漢終歸成佛,所以對於阿羅漢作佛,不應該非議留難。
原典
來答稱,《法華經》說,羅漢受記爲佛,譬如法身菩薩淨行受生故,記菩薩作佛①。居此爲法身之明證。
遠問曰:經說,羅漢受決爲佛。又雲,臨滅度時,佛立其前,講以要法。②若此之流,乃出自聖典,安得不信
但未了處多,欲令居決其所滯耳。
所疑者衆,略序其叁:一謂聲聞無大慈悲;二謂無漚和般若③;叁謂臨泥洹時,得空空叁昧④時,愛著之情都斷,本習之余不起,類同得忍菩薩,其心泊然,譬如泥洹後時。必如此,愛習殘氣,複何由而生耶
斯問以備於前章。又,大慈大悲,積劫之所習,純誠著於在昔,真心徹於神骨。求之羅漢,五緣⑤已斷,焦種不生,根敗之余,無複五樂⑥。慈悲之性,於何而起耶
又,漚和般若,是菩薩之兩翼⑦,故能淩虛遠近,不墜不落。聲聞本無此翼,臨泥洹時,縱有大心,譬若無翅之鳥,失據墮空,正使佛立其前,羽翮合由頓生
若可頓生,則諸菩薩,無複積劫之功。此叁最是可疑,雖雲有占,悟必由理,理尚未通,其如信何
什答曰:一切阿羅漢,雖得有余涅槃⑧,心意清淨,身、口所作,不能無失念。不智之人,起不淨想,其實無複別有垢法。⑨如人鎖腳,久久乃離,腳雖不便,更無別法。⑩阿羅漢亦如是。從無始生死來,爲結所縛,得阿羅漢道,雖破結縛,以久習因緣故,若心不在道,處於愦鬧,因妄念,舍身、口業而有失相。是人人無余涅槃時,以空空叁昧,舍無漏道⑾,從是以後,永無複有身、口業失。時間促故,不應難言更當起也。
又謂,以空空叁昧,能斷余習者,是事不然。何以故
用此叁昧,舍無漏者,則非無漏定。若然著,何得謂煩惱習氣都盡耶?
又,阿羅漢還生者,唯《法華經》說。無量千萬經皆言,阿羅漢於後邊身滅度。而《法華經》是諸佛秘藏,不可以此義,難於余…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章 次問羅漢受決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