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次問受決法並答
譯文
慧遠問道:菩薩受決,是受佛的真法身之決,還是受變化身之決
若是受變化身之決,像釋迦受定光佛之決,彌勒受釋迦佛之決都是,這一類受決之說很多,都不是真實的話。若是受真法身之決,以後成佛之時,便能與凡夫、二乘之人永遠隔絕,與十住菩薩同住一個佛國去。不過,這是什麼功德所造成的呢
如果菩薩真有這種功德,應該無師自覺,何必要佛來授記
如果沒有這種功德,那就只是爲了引導衆生而作的假說罷了。再有,經說,「或有」(可能有)菩薩,以後成佛時,他的佛國居民全是一生補處菩薩。此話說明,存在著十住菩薩共住的佛國淨土,這是很清楚的了。但是,若是真有十住菩薩的佛國,那是諸菩薩最後的共同歸宿,不應該說「或有」。現在說的卻是「或有」,從這個詞來說便有不真實的意思,屬於變化虛幻之類。可見,菩薩也不是受佛的真法身之決。真的法身佛單獨居住在無限廣闊的玄妙之境,那是誰也見不到的。
羅什答道:關於菩薩受記的說法,各各不同。有的說,佛爲了有利於引導衆生,爲菩薩授記。有的說,肉身菩薩從無量劫以來長期實行菩薩之道,佛爲他授記,預示他會得到成佛的果報,爲的是安慰他的心。有的說,在凡夫、二乘之人向菩薩道轉變中,有授記的說法,但要說受佛的法身之記,則是沒有的事。有的則說,授記是真實的事,應該受佛的法身之授記,而不應受變化身之授記。
您問:菩薩到十住菩薩的佛國去,是什麼功德造成的
這個功德不是菩薩的功德,而是佛的功德。佛的智慧和功德無量無邊,對十住菩薩最有功效,因爲菩薩是利根,能獲得較多的利益。所以,《般若經》中說,供養無量的不退轉菩薩,不如供養一位快作佛的菩薩。至於您說的「無師自覺」,我在前面(第叁章)已經解釋過,菩薩是有師的,說他無師,是說他沒有外道之師。實在說,諸佛的行住坐臥的威嚴儀表這一類粗事,人們尚且不可知,何況授記這樣深奧的事呢
有的衆生還沒有發心求佛道,而佛給他授記。有的在佛前發心,佛不給他授記。有的剛發心,佛便給授記。有的在生死身時,已得無生法,佛爲他授記。有的舍去生死身而得法身,佛才爲他授記,如文殊師利菩薩等就是這樣的。有的菩薩從無量諸佛授記,如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蓮華上佛、華上名佛以至迦葉佛等處得到授記。有一位天王佛,得釋迦佛的真法身授記。有的在衆多的大法身菩薩中授記。這種菩薩雖然在大衆中先得佛授記,卻並不因此感到高興。爲什麼呢
因爲他求的是衆生授記爲佛,不以自己授記爲喜,也不見此事有什麼可喜。如,阿那婆達多龍王授記時,阿阇世王說,你得大利了,能在大衆中先授記爲佛。龍王說,是誰授記呀
如是我的身體,身體如同瓦石;如是心授記:心如幻如化;離開身心,也別無授記的。可見,有什麼大利而生歡喜呢
若我授記,一切衆生也應授記,都是一樣的衆生嘛。像這一類不可思議之事,多得數也數不清,不應該抓住其中的一種授記而否定其他種種形式的授記。無論什麼樣的授記,目的是相同的,諸佛菩薩身,無量音聲說法,無量神通方便,爲了利益菩薩並利益衆生,所以才爲菩薩授記。
您批評說,不應該用「或有」一詞。其實,佛法無量,菩薩能夠隨衆生因緣而爲應現,逐漸開示,這些法門深廣如大海,不是幾句話就能解說得完的。十住之國,是菩薩最終的共同歸宿,道理當然是不錯的。不過,佛種種分別無量菩薩之相,到十住之國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所以,《十住經》說「或有」,意思是一種可能性,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
您說,佛的法身獨自居住在廣闊的玄妙之境,這話有道理。如說佛的根據地在玄廓之境,到十方來度化衆生,這麼說又有什麼錯誤呢
諸佛從無量無邊智慧方便而生,其身微妙,不可窮盡,由於衆生的功德沒有具足,不能見到諸佛之身的全貌,只有佛見佛,才能全部見到。佛的功德智慧也是這樣的。比如四大河從阿那婆達多池流出,都流歸大海,人們只見四大河,而不見它們的源頭阿那婆達多池,具有神通的人才能見到。人雖見不到,卻可以推知大河必定有本。遝有,這池中清淨的水,薄福的衆生,是享用不到的,只有當它從池中流往各個地方時,才能廣爲衆生利用。佛的法身也是這樣的。當他獨處玄廓之境,與世隔絕之時,人們蒙受不到他的好處。從他的法身化出無量身,遍至十方,便會給衆生帶來無窮的利益。
原典
還問曰:受決菩薩,爲受真法身決,爲變化之決?若受變化之快,則釋迦受決於定光①、彌勒受莂于釋迦②是也。斯類甚廣,皆非真言。若受真法身決,後成佛時,則與群粗永絕,唯當十住菩薩共爲國上,此複何功何德也
若功德有實,應無師自覺,複何入哉
如其無實,則是權假之一數。經雲,或有菩薩,後成佛時,其國皆一生補處③。此則十住共爲國土明矣。若果行十住之國,則是諸菩薩終期之所同,不應雲說「或有」,「或有」而非真,則是變化之流。如此,真法身佛,正當獨處於玄廓之境。
什答曰:說菩薩受記者,各各不同④。或有人言,爲利衆生故,與其受記。或以肉身菩薩⑤於無量劫久行菩薩道,爲彼受記,示其果報,安慰其心耳。或雲,變化粗中,有受記義,義于法身,則無此事。或有人言,受記是實事,唯應與法身受記,不應爲變化身也。
「此複何功德」者,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利益十住,其功最勝。以彼利根,所受彌廣故也。如《般若》中說,供養無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⑥言「無師自覺」者,但不目外道爲師耳。此義上已明⑦。若如實語者,諸佛威儀粗事,尚不可知,何況受記深奧義乎
有衆生未發心,而佛與受記。有人現前發心,不與受記。有人發心時,便與受記。有人於生死身,得無生法,而爲受記。有舍生死身,受法身,而得受記,如文殊師利等是也。有菩薩,從無量諸佛受記,如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蓮華上佛、華上名佛乃至迦葉佛,皆從受記。有天王佛,與釋迦牟尼真身受記⑧。或於大法身菩薩衆中與受記。是菩薩雖於大衆中,佛先受記,不以爲悅。何以故
自知處處身受記故,不以一身受記爲喜,亦不可見喜事故。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⑨受記時,阿阇世王⑩言,汝得大利,於大衆中受記爲佛。龍王言,誰受記者
若身也,身如瓦石;若心也,心如幻化。離此二法,無受記者,當知,有何利而生歡喜也
若我受記,一切衆生,亦當受記。其相同故。如是無量不可思議,不應以事迹爲難。又,諸佛菩薩身,無量音聲說法,無量神通方便,爲利益菩薩,兼利衆生故,而與受決。
難言:衆生「不應說雲或有」者,佛法無量,不可頓盡,隨時應物,漸爲開示。十住之國,是諸菩薩終期所同,理故然矣。佛種種廣分別諸菩薩相,故〈往生品〉中說言「或有」⑾。
「獨處玄廓之境」者,若以獨處玄廓爲本,來化衆生,此複何咎
諸佛從無量無邊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窮盡。衆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見佛身。唯佛見佛,乃能盡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如四大河,從阿那婆達多池⑿出,皆歸大海。人但見四河,而不見其源。唯有神通者,乃能見之。人雖不見,推其所由,必知有本。又,彼池中清淨之水,少福衆生,不能得用,從彼池出,流諸方域,爾乃得用。其佛法身,亦複如是,當其獨絕於玄廓之中,人不蒙益。若從其身,化無量身,一切衆生,爾乃蒙益。
注釋
①定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歎品》:「我昔於然燈佛時,花嚴城內四衢道頭見佛聞法,……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增一阿含》卷十一:「爾時,定光如來觀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然燈佛即定光佛。
②彌勒受莂於釋迦:《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夢行品》:「須菩提語舍利弗,彌勒菩薩今現在前,佛授不退轉記,當作佛。」《中阿含經·說本經》:「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
③一生補處:即只須一生之後,便至無佛之處補佛位而成佛的菩薩,即候補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往生品》:「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聞諸佛說法,觀采十方淨妙國相,而已自起殊勝國土,其中菩薩摩诃薩皆是一生補處。」
④菩薩受記者,各各不同:《首楞嚴叁昧經》卷下:「菩薩受記凡有四種,何謂爲四
有未發心而與受記,有適發心而與受記,有密受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謂爲四。」《大智度論》卷七十六:「有人言,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已得記,二者未得記。得受記有二種,一者現前受記,二者不現前受記。不現前受記有二種,一者具足受記因緣,二者未具足受記因緣。」
⑤肉身菩薩:即生身菩薩,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位的人。
⑥供養無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般若經》中似沒有明確的這種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遍學品》:「若叁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句話似相近。
⑦指〈次問真法身像類並答〉章。羅什答說:「言十住無師者,爲下凡夫二乘九住已還,可非于諸佛,言無師也。乃至坐道場菩薩,尚亦有師,何況十住?」
⑧《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佛)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日天王如來」。
⑨阿那婆達多龍王:《法華經·序品》所列舉的八大龍王之一,原爲八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爲龍王。
⑩阿阇世王:摩揭陀國王,幽囚父母,即位後吞並諸小國,威震四鄰,建立一統印度之基。後因害父之罪遍體生瘡,至佛所忏悔,即痊愈。從此歸依釋迦,爲佛教護法。
⑾指《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往生品》。
⑿阿那婆達多池:或稱阿耨達池,即喜瑪拉雅山佛母嶺瑪那薩羅瓦湖。佛典說,此湖流出四大河,一河中有黃金,一河中有金剛石,一河中有紅寶石,一河中有琉璃。實際上,此湖沒有出口,潛流地中,爲恒河之源。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六章 次問受決法並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