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四章 次問真法身壽量並答▪P2

  ..續本文上一頁引《十住經》雲菩薩多千生補處,是慧遠的誤解,羅什在答文中有說明。

  ④須陀洹七生之義:須陀洹爲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初入聖道,在人天中最多七生,即最多生七次,並不是所有的須陀洹都要在人天中七生。見《俱舍論》卷二十叁。

  ⑤遍學:菩薩爲成一切智,遍學聲聞、緣覺二乘之法,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遍學品》。爲什麼要遍學

  在本書<次問答遍學>章中,羅什曾作說明,可參閱。

  ⑥《無量壽經》卷上,阿彌陀佛未成佛時,名法藏菩薩,發四十八大願,此願不實現,誓不取正覺。如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⑦八聖道分:又稱八支聖道、八直聖道、八聖道、八正道,內容爲: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⑧准《法華經》有此說耳:此句中,「准」應爲「唯」字之誤。

  ⑨《法華經·安樂行品》「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⑩《法華經·方便品》中,釋迦佛說明,如只說佛乘,衆生不能信,墮於叁惡道。所以,爲諸衆生故,分別說叁乘。即引導衆生修習涅槃道而方便說叁乘。

  ⑾秦言:指漢語。因爲鸠摩羅什住在後秦,受姚興禮遇。「後秦」是後來史家的稱呼,姚興當時的國號就是「秦」,所以,鸠摩羅什稱漢語爲秦言。

  ⑿心心數法:即心法與心數法。心法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或八識(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六識基礎上加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爲八識)的識體,即精神活動的主體,也稱爲心王。心數法,又稱爲心所法、心所有法,是相應於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現象,即心在發生作用過程中所引起的各種心理活動,因爲是依心而起,系屬於心,不能獨立,與心一起才發生作用,即爲心所有,所以,稱爲心所。小乘說一切有部分心法一種(心王,包括六識),心所有法四十六種。大乘瑜伽行派分心法八種(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參看《俱舍論》、《成唯識論》。

  ⒀六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觸,爲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指心識具有的感觸事物的能力。其相當於觸覺,能使根、境、識叁者和合,令心、心所感觸自己的認識對象,並引生受、想、思等其他心理活動,爲心所法之一。六受,即由眼等六觸引生相應的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由此引起苦、樂、舍(不苦不樂)等感受。六愛,即由受而引起六種愛的心理活動。六相,即六想,執取六境種種形相的六種思維活動。六思,即六種令心生起善、惡、無記(非善非惡)的心理活動。無論是六識中那種心法生起,都相應地生起觸、受、愛、想、思。後來唯識宗有所謂「五遍行」,即:觸、作意、受、想、思。這些心、心所法,《俱舍論》曾名爲身。如卷一:「受蘊,謂叁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複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雜阿含經》卷二也名爲身。

  ⒁普賢:菩薩名,毗盧舍那佛的右脅侍,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專司理德。

  ⒂觀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諱,簡稱觀音,菩薩名。如有受苦衆生,呼念觀世音菩薩之名,菩薩觀其音聲,便能往救,所以稱爲觀世音。觀世音爲阿彌陀佛左脅詩菩薩,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相對。因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其威望甚高。

  ⒃文殊師利:簡稱文殊,菩薩名。毗盧舍那佛的左脅侍,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專司智德。

  ⒄文殊師利受記經:爲《大寶積經》卷十五,西晉竺法護譯名《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唐實叉難陀譯名《文殊師利授記會》。唐譯《文殊師利授記會》說:文殊師利「於往昔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初發菩提之心,次過六十四恒河沙劫得無生法忍,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佛地諸法悉皆圓滿,而未曾起一念之心我當作佛。善男

  子,爾時,二十億衆生隨逐彼王於雷音佛所,發菩提心者,皆由文殊師利勸發,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今並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大****,作佛事已而般涅槃。」

  ⒅皆以文殊師利爲發意因緣:釋迦文佛,爲釋迦牟尼佛的略稱。發意因緣即發心因緣。所謂以文殊師利爲發意因緣,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向文殊師利發作佛之心願,與文殊師利有師徒關系。關於釋迦發心的因緣,有幾種說法。《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說,叁大阿僧祇劫前有釋迦牟尼佛,逢此佛而發心,而且如願爲釋迦牟尼佛。《法華經·化城喻品》說,有大通智勝如來,其佛出家前有十六王子,後來也出家成佛,其中之一即釋迦牟尼佛。《悲華經》卷二十叁說,無诤念王時,寶海梵志向寶藏如來發五百大願而成佛,即釋迦佛。這裏說的是以文殊爲發心因緣,如《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說:「本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也是一說。

  ⒆非有相非無相處:即非有想非無想處,新譯非想非非想處,爲無色界的第四天,叁界中的最高階段。生於此天的,超越一切觀想,達到非有想、非無想的絕對寂靜狀態,連心識乃至於無心識都空了。《大毗婆沙論》卷八十四說:「如契經說,空無邊處二萬劫壽,識無邊處四萬劫壽,無所有處六萬劫壽,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外道以此處爲真涅槃處。

  ⒇阿彌陀等清淨佛國,壽命無量:阿彌陀,梵文的音譯,可以意譯爲無量、無量壽、無量光……等。鸠摩羅什所譯《阿彌陀經》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無量壽經》所說四十八大願中第十五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四章 次問真法身壽量並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