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所得無漏功德,謂叁十七品(21)、及佛十力(22)、四無所畏(23),十八不共(24)等,以爲法身。又以叁藏經(25)顯示此理,亦名法身。是故天竺(26)諸國皆雲,雖無佛生身,法身猶存。大乘部(27)者,謂一切法無生無滅,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爲,無量無邊,如涅槃相,是名法身。及諸無漏功德,並諸經法,亦名法身。所以者何
以此因緣,得實相故。又,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
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菩薩得無生法忍,舍肉身,次受後身,名爲法身。所以者何
體無生忍力,無諸煩惱,亦不取二乘證(28),又未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爲法性生身。
然諸論師,於此法身,而生異論。
如《自在王經》(29)說,佛告自在王菩薩,我於燃燈佛(30)時,通達四自在(31),即於爾時,已得佛道,後人於涅槃,是吾末身也。自在菩薩言,若爾時得涅槃者,從是以來,複何所作
佛言,自利已辦,但爲教化衆生,淨佛國土,具足諸神通力威德故。以此因緣,可知身分雖盡,常以化身,度脫衆生。
或言,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若爾時得涅槃實道者,身分都盡,又無心意,雲何能現化五道(32),度脫衆生,淨佛土耶
譬如,實有幻師,然後能幻事,若無幻師,則無幻事。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雖無煩惱,應有余習(33)。如阿羅漢成道時,諸漏雖盡,而有殘氣。但諸羅漢於諸衆生中,無大悲心,諸有余習,更不受生。而菩薩於一切衆生深入,大悲徹於骨髓,及本願力(34),並證實際(35),隨應度衆生,於中受身,存亡自在,不隨煩惱。至坐道場(36),余氣乃盡。若不爾者,佛與菩薩,不應有別。
或言,得無生法忍菩薩有二:一者,得五神通(37);二者,具六神通。得五神通者,煩惱成就,但不現前。如人捕得怨賊,系之在獄,不能爲患。如是諸菩薩,無生忍力故,製諸煩惱,永不複生,但以清淨心,修六波羅蜜(38)功德。如凡夫人,成就叁界煩惱,上二界煩惱,不現在前,雖有煩惱,無所能爲。住五神通,種種現化,度脫衆生,故留余結,續複受生。若無殘結,則無複生。猶如責米,故留谷種(39)。漸漸具足六波羅蜜,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乃坐道場,舍煩惱結,然後成佛。具六神通者,所作已辦,自利已足,如阿羅漢、辟支佛(40),無複異也。此身盡已,更不受生,但以本願大悲力故,應化之身,相續不絕,度衆生已,自然成佛。所度既畢,自然而滅。先是實滅,以汲引衆生故,變化其身,今複示其都滅。
又,叁藏論師(41):菩薩雖得六神通,不盡諸漏。行四無量心(42),生色界中,乃至末後身,生羅睺羅(43)。於尼連禅河(44)浴,爲大水所漂,力不能製,嫌愦五人,舍我而去(45)。坐道場時,以十六心(46),得阿那含(47);以十八心(48),斷無色界結;以叁十四心(49),破一切煩惱,得一切智(50),成佛已具受人法饑、渴、寒、熱、老、病、死等,雖心得解脫,身猶有礙。但以一切智慧大悲心爲勝耳。
注釋
①常悲:菩薩名。梵文音譯薩陀波侖,意譯爲常悲、常啼、普慈,能到衆香城聞說般若。例如鸠摩羅什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法尚品》:「爾時,昙無竭菩薩摩诃薩語薩陀波侖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
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這裏所說的昙無竭,爲梵文的音譯,意譯爲法上、法尚、法盛、法勇、法起、法來、法生,菩薩名,在衆香城中爲王,常宣說般若波羅蜜。
②方等諸經:即大乘諸經,大乘佛理方正平等,所以稱爲方等。
③日月宮殿:佛教稱太陽爲日天子,月亮爲月天子,所住爲日宮殿、月宮殿。
④《毗摩羅诘經》爲《大智度論》中所說的經名,叁國吳支謙所譯名《維摩诘經》,鸠摩羅什重譯名《維摩诘所說經》,其實是同一本經。支謙譯此經〈善權品〉,羅什作〈方便品〉。〈方便品〉中說:「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這裏的意思是說,如來法身爲佛法所成。
⑤《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列舉成佛的方法和途徑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
⑥聲聞得無著果: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爲阿羅漢,舊譯爲無著果,意爲沒有貪著的果位。見《出叁藏記集》卷一。聲聞,意思是聞佛陀說教而悟解之人,原指佛在世時的弟子。後來,大乘佛教立叁乘之說,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稱聲聞乘、緣覺乘爲小乘,菩薩乘爲大乘。聲聞乘指那些只求個人解脫的修行者。
⑦得法忍菩薩:法忍,或稱無生法忍、無生忍、無生忍法。諸法無生(無滅),觀此無生之法,破生滅之煩惱,信忍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稱爲得法忍。七地以上菩薩爲得法忍菩薩,見《仁王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菩薩得無生法忍,舍肉身得法身,另外,請參考第一章注⒂。
⑧補處大士:前佛既滅以後,補其位而成佛的菩薩,稱爲補處菩薩,或稱補處大士。即候補佛。在此爲「一生補處大士」的簡稱,直譯爲「最後之輪回者」,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
⑨坐樹王下取正覺者:樹王即樹中之王,此處指菩提樹。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盤腿靜坐,沈思默想七日七夜,終於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
⑩煩惱殘氣生,本習余垢之所化:煩惱殘氣,又稱煩惱習,指已斷盡煩惱,但還有不隨智慧的身業、口業,似乎還是由煩惱所起。如從香器中取走香,香氣仍在。因爲還是由煩惱所起,所以叫煩惱殘氣。因爲實際上是原來煩惱的殘余,所以說是本習余垢之所化。參閱《大智度論》卷二、卷二十七。
⑾癡:即無明,按十二因緣理論,無明爲造成生死的始因。所以說,談生,就應該牽涉到無明。
⑿法中之愛:愛有二種:一、欲愛,爲凡夫的愛著;二、法愛,愛涅槃及菩薩未斷法執而愛樂善法。法愛又稱順道法愛、善法欲。《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勸學品》:「舍利弗問須菩提:雲何名菩薩生
須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法愛。舍利弗言:何等法愛?須菩提言: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色是空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空受念著,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诃薩順道法愛生。」
⒀若以不生爲生,則名實生,便當生理無窮:這一句不好理解。因爲前面把不生與實生相對而言,則這一句中不應又把不生名爲實生。按照前後文義,「則名實生」應爲「則不名實生」,意思是說,如果以不生作爲生,那就不叫實生,不生自然不死,所以,這種不生之生,便是永恒無窮之生。
⒁有道:指法性生身菩薩。
⒂舍利弗:人名,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
⒃禅定叁味:指集中精神,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佛教悟解或功德的思維修習活動。叁昧,梵文的音譯,又譯爲叁摩地、叁摩提,指的是專心默想,使心定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所以意譯爲定。實際上,叁昧即禅定。《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叁昧。」
⒄暫過鼻眼之凡夫:意思應是鼻眼攀緣外境,即墮凡夫。
⒅覺支:覺,覺悟、覺了;支,品類。通常說七覺支,即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途徑,指的是:念覺支,於境明記不忘;擇法覺支,根據佛理觀察得失,辨別是非真僞善惡;精進覺支,努力修善,堅持不懈;喜覺支,因悟善法,於意適悅;輕安覺支,也稱猗覺支,因斷除煩惱,身心調暢;定覺支,心注一境,思悟佛法;舍覺支,舍棄一切分別,平等寂靜,心無偏頗。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
⒆後五百歲:原文爲「後後五百歲」,其中一個「後」爲衍字。後五百歲,應指佛滅後五百歲,《大智度論》卷四十四說:「佛知五百歲後,學者分別諸法相各異」,可見。
⒇小乘部:部,原義是「說」。小乘的乘,意思是乘載(如車、船)或道路。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稱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爲小乘,只求個人解脫;而自稱大乘,聲稱自己能運載無量衆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學術界沿用大小乘的名稱,並無褒貶之義。這襄所說的小乘部,意思是小乘之說。
(21)叁十七品:又稱叁十七道品、叁十七菩提分、叁十七覺支,指達到成佛的覺悟,證得涅槃的七類叁十七項途徑,即四念處、四正斷(四正勤)、四神足(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見《大智度論》卷十九(大正二十五·頁一九七中)。
(22)佛十力:指佛的十種智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見《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正二十五·頁四○七上)。
(23)四無所畏:爲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見《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正二十五·頁四○七上、中)。
(24)十八不共:指佛的十八種功德法,限於佛而不共於其他二乘菩薩,所以稱爲不共法,其內容爲: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滅、精進無滅、念無滅、慧無滅、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見《大度智論》卷二十六(大正二十五·頁二四七中)。
(25)叁藏經:經、律、論叁者,各包藏文義,所以稱爲叁藏。按《大智度論》卷一○○所說,叁藏經指小乘的經、律、論,而大乘則…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二章 次重問法身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