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次重問法身並答
譯文
以上的小乘諸論義師,都自稱根據佛說而談菩薩之相,其實各不相同,其中正確者很少。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菩薩得無生法忍,舍去生死身,便進入無量無邊的佛法之中。就像阿羅漢,證入無余涅槃,便進入無量無邊的佛法之中一樣,不能說他是天是人,是存是亡。爲什麼呢
因緣和合的緣故,叫做人,因緣離散,自然而息,既沒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因此可以說他只有「變異生死」之身,而沒有「分段生死」之身。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法門,將要滅度之時,十方諸佛告說:善男子,汝沒有得無量無邊見諸佛之身,又沒有得無量禅定智慧等諸佛功德,汝只得一個法門。不應得到一個法門,就自以爲足,應當想到汝的本願,憐憫衆生,衆生因不知這種無生之法寂滅之相,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受諸種苦惱。汝所得到的,雖然是最高的真實之法,還不是證入之時。菩薩受佛的教化,自念本願,便懷大悲之心再人生死之中。這種菩薩,稱爲不住涅槃,不在世間,沒有一定之相,以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可能有人問說,這樣的菩薩,不再實生,現在受勤勞辛苦,不過心中沒有各種煩惱禍患,因此並未奮發圖強,所以功勳是很少的。應該回答說:不是那麼回事啊!凡夫固執顛倒之見,爲獲果報而勤修苦行,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菩薩得諸法實相,具有涅槃之樂,卻出入生死,化度衆生,這才是珍貴的功德。
可能再問,此種菩薩已消除一切違背佛理的錯誤想法,又沒有「我」的觀念,怎麼會以功德爲珍貴呢
應該回答說:菩薩的心裏,確不以任何功德爲珍貴,不過爲了那些喜歡談論與分別的人,因此才說菩薩有大功德。如獅子有大力,它自己並不以爲大,是其余的獸類以爲它的力大。又如神藥,爲利益衆生而出現世間,它和其它的藥一樣是藥,但人們知道它有神奇的效力。像這樣的菩薩,論他的法身,是畢竟寂滅之相,如幻如夢,如鏡中之像,不可以追問究竟是生相還是不生之相。爲什麼呢
因爲法身菩薩已入無量佛法之中,不應以世俗的觀念去追索。只是因有人妄說,菩薩坐道場才斷盡諸結使,奸像坐道場之前還有結使似的。爲了斷除這種意見,我們只好說,法身菩薩已經沒有結使,只剩有結使的殘氣而已。
大乘論中說,結有兩種:一種是凡夫的結使,這是屬於叁界的結使:第二種,諸菩薩得諸法實相,滅叁界結使,只有甚深佛法中的愛、慢、無明等細微之結,還存在於法身之中。愛,指深愛佛身和諸佛法,以至不惜身命去追求。無明,指對於甚深的佛法還有所不明。慢,指得到甚深佛法後,如果心不在無生忍定之中,或者有了高傲之心,自以爲我比凡夫高明,得到如此了不起的寂滅之法。我們說的「殘氣」,就是指的這種法身菩薩的結使,由於人不能認識,所以叫做「習氣」。這種殘氣不會使菩薩生於叁界之中,卻能留存在菩薩法身內,以便教化衆生,具足佛法。譬如凡夫的結使,有的阻礙得天人道,這就是邪見、瞋恚、悭、嫉等,因爲它們非常惱害衆生;也有不會阻礙得天人道的,這就是身見、戒取、愛、慢、無明等,因爲它們不惱害衆生。菩薩的結使是否阻礙菩薩生於叁界,也是如此。可以說,菩薩由於下惱害衆生的煩惱而得生叁界,就像凡夫有不惱害衆生的煩惱,而得生人天。所以,菩薩既稱得解脫,又稱未解脫。對凡夫結使來說,是解脫:對佛的功德來說,菩薩的結使未解脫。也有的說,得六神通,是因爲叁界結使已解脫淨盡;得五神通,是因爲還沒有解脫菩薩結使的緣故。
您引述薩「連法中之愛都沒有」這話,其實指的是沒有凡夫和聲聞、緣覺二乘的法中之愛。爲什麼呢
因爲菩薩已超越聲聞和緣覺。比如須陀洹,知道一切法(現象)都是無常的,爲此感到苦,就不會對一切法産生愛,不明此理,便會有所愛。又如阿羅漢,對一切都無所愛,對佛法中有所愛。就像舍利弗、摩诃迦葉吧,聞知佛有甚深智慧和無量神力,在一起互相談論道,要是我本來就知道佛的功德這樣廣大,即便到了地獄之中,我一脅著地,熬受一劫之苦,求佛道之心也能堅定而不悔,還有諸聲聞之人,也一定會自責,爲何失去這等大利益
他們將會大聲號泣,以至號泣之聲震動叁千大幹世界。可見,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成道之後,盡管已斷絕叁界的愛結,對佛的功德法則愛心未斷。菩薩也是如此,由於無生法忍之力,總的說來對一切無所愛了,只是念佛恩重,還深愛佛法,不過不産生戲論罷了。如果對現前的一切法都已斷愛的人,就能超越現前的境界,而圓滿證得下一境界的果位。
又,您在來問中說,輪回已斷,「識神」所寄寓的形體,不再是原來的肉體,過去習氣的殘余,沒有形體可以依托,便不能發生作用。其實,叁界之外的形體,是非常殊妙的,愛習的殘余也甚少。按理而言,認爲這是妙因所成的另一種形體,並沒有錯誤。又,輪回已斷,證入涅槃,灰身滅智,這種對涅槃的看法也是一種障。按大乘經典的觀點,一切法(現象)的實相,從來就是永恒的寂滅之相,即涅槃相。一切衆生,該辦的功德都辦了,由於無明及各種煩惱的障蔽,不懂得一切法本來寂滅的道理,自己不知所作的一切就是寂滅相,而另去追求涅槃。菩薩滅除了這種涅槃障,於是懂得我現在就是佛,假如沒有菩薩結使障(殘余習氣),早已就是佛了。
有兩種障:一種,是叁界的各種煩惱,成爲悟得涅槃的障礙;第二種爲菩薩結使,是成佛的障礙。菩薩這種障最難斷,因爲它很細微而不明顯,就像躲避可恨盜賊容易,內賊卻難識難知。菩薩得無生法忍之時,已悟得世間諸法實相;破除了凡夫的結使,不過,還沒有破除佛道結使(即菩薩結使),在追求成佛的道路上還有錯謬,若是沒有錯謬,得無生法忍之時就應當是佛了。如果打算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便可以一下子具備成佛的全部條件。爲什麼呢
因爲得到無礙實智的緣故。其所以不能得無礙實智,就是由於有微細的菩薩結使成爲障礙。又,無生法忍之力,只能破除各種錯誤觀點,悟得諸法實相,以後成佛之時,得無礙實智,才能看透一切現象,不論遠的還是近的,也不論是淺的還是深的。關於結使,聽說有菩薩阿毗昙,其中廣爲分別地說,就像聲聞阿毗昙中廣爲分別地說根本十結一樣。
來問中又說:「既然連四大都沒有了,法身之形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其實,您既然知道法身生理無窮,應衆生的需要而現形,那就下應該有疑問了。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大乘和小乘的解釋有所不同。如小乘的《迦栴延阿毗昙》說,法身如幻、如化、如響、如鏡像、如水月,是可見的現象,也可以識知,因爲這些都是屬於叁界,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包括的實有現象。大乘則認爲,幻、化、水月之類,都是假有,只能欺诳心眼,並不是實有的現象。又,小乘經說,化人屬於叁界中那一界呢
答覆是:無處所。大乘則論說,法身沒有四大五根,如小乘所說,幻化之事,肉眼所見,尚且下屬於叁界中任何一界,何況微妙的法身呢
所以,法身是沒有叁界那種粗重的四大五根的。由於度脫衆生的因緣,法身化現,因緣一盡,法身便消失了,如同太陽在清水中顯現,水濁便不現了。同樣的道理,諸菩薩常在法性之中,若衆生利根,福德清淨的,便可隨其所見而顯現法身。
再有,一定要追問真實法身的話,那就只有聖人(釋迦)初成道時所觀之法,這個法破除了一切戲論,是畢竟寂滅之相。這個畢竟寂滅之相,無「生死相」,也無「涅槃相」,當然也就沒有所謂「四大五根」之相了。可見,不應當以四大五根爲實有,似乎沒有四大五根就不能有法身。四大五根和一切有爲法一樣,都是虛妄不實的。有爲法便是五陰,五陰中最粗的是所謂色陰,即四大五根之類。如此,最虛妄的莫過於四大了。爲什麼呢
《大智度論》曾詳細論說,人們在思維中把四大分析到最微細的程度,不能再分析下去了,那個最微細的單位名叫微塵,就連微塵也不是真有的。由微塵所構成的四大,當然也並非真有。對於凡夫來說,某些現象的因緣和合,叫做色陰,其實色陰沒有確定的自性,不是實有,何況四大五根呢
所以,不能用凡夫虛妄所見的色陰,作爲實有的證明,來批評無量功德所成的法身,以爲法身應當實有。如果真正信仰佛,應當信仰寂滅之相的法身。像經中所說,所有的色(物質)由四大所構成,這是爲了說明叁界的因緣和合之理。其實,我們前面已經說明,菩薩的法身沒有凡夫所見的四大五根,而是和變化一樣,不能認爲法身和四大五根所構成的肉身是同樣的東西。又,欲界、色界衆生,由於有四大五根的桎梏,不得自在。即使修成阿羅漢、辟支佛,心雖得離叁界的肉身形體之累,還不免要受寒熱饑渴等苦難。法身菩薩就不會這樣,他無有生死,存亡自在,沒有四大五根的桎梏,可以隨緣變現,通達無礙。
原典
如是等諸論義師,皆因佛語,說菩薩相,於是各生異端,得中者少。
意謂,菩薩得無生法忍,舍生死身,即墮無量無邊法中。如阿羅漢,既入無馀涅槃①,墮在無量無邊法中,不得說言若天若人、若在若滅。何以故
因緣故,名爲人,因緣散,自然而息,無有二定實滅者。但名有變異身。得如是法門,便欲滅度時,十方佛告言②,善男子,汝未得如是無量無邊見諸佛身,又未得無量禅定智慧等諸佛功德。汝但得一法門。勿以一法門故,自以爲足,當念本願,憐愍衆生。今不知如是寂滅相故,墮叁惡道③,受諸苦惱。汝所得者,雖是究竟真實之法④,但未是證時。爾時,菩薩受佛教已,自念本願,還以大悲入於生死。是菩薩名爲不住涅槃,不在世間,無有定相,以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設有問言,菩薩若爾,無複實生,現受懃苦,無諸惱患,功勳甚少。應答,是事不然。著於凡夫時,以顛倒著心,要期果報,雖修苦行,皆非實行。今得諸法實相,具涅槃…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叁章 次重問法身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