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次問真法身壽量並答
譯文
慧遠問道:凡夫的壽命,都是作業而造成的,都有原因。所以壽命或長或短,必定都符合因果律。您在答覆中說,法身菩薩不是身、口、意業所造成。如不是意業所造,那便是無因而受果,難道是這樣的嗎
如果不是,那麼,法身菩薩之妙體,由何而得呢
又問:得無生法忍菩薩有了法身,居於七住,由此開始,一直到十住菩薩,其中的法身有精粗優劣之分,不必多說。他們所受的命根有長有短,也應當由此而有各自
的壽量。不過十住以下的,可以不再討論了,現在要問的是十住。《十住經》說,十住菩薩,多有候補長達千生的,只須一生便能候補成佛的極少。這裏所說的一生,應該指的是法身的一生。如此,一定是功德果報,不斷積累,到達極點,才能只須一生。或者,是因爲余垢不斷消除,以至生理斷絕,只有一生?如是因余垢消除而只乘一生,
就同須陀洹七生的道理一樣。由於聖道力,須陀洹斷除各種邪見,最多只須七生,不至於八生。現在說的是十住菩薩不過千生,那又是由於什麼力的作用呢
如果因爲十住菩薩遍學叁乘,以至余垢轉消的時間拖延至千生,也不好解釋,因爲十住菩薩道力所控製的畢竟有限,即生理有限,拖不到千生之久。由此推論,可知十住菩薩千生之理,不同於須陀洹七生,不是由於需要消除余垢的緣故。
關於一生的問題,如果由於功德積累到極點而只須一生,這一身便是後邊身,以後此身就沒有了,所以不得不取正覺成佛。若是果真不得不成佛,爲什麼菩薩有自誓不取正覺成佛的呢
既然自誓不成佛,可見並非不得不成佛,而是可以不成佛了,這一生也不是後邊身了。不是後邊身,又不成佛,這中間之身是什麼身呢
是變化身,還是真法身
如說是變化之身,那是方便的假說;如是真法身,那麼,法身的壽量總是有定數的,就不能有自誓無窮,永不成佛的話呀!
羅什答道:現再簡略談談這個問題。法身有兩種:一種是法性,法性永匝存在,如同虛空,對於法性,不能議論它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另一種,菩薩得六神通,又沒有作佛,這中間具有的形體,叫做後法身。所謂法性,無論有佛無佛,都永恒存在,常住不壞,如虛空無作無爲,無窮無盡。這種法性,稱爲法身。八聖道分、六波羅蜜等,由於性空,也稱爲法身,以至經文章句,也稱爲法身。如須陀洹,得到這種法性的一部分,叫做初得法身;阿羅漢、辟支佛,叫做後得法身。爲什麼叫後得法身
因爲阿羅漢、辟支佛得法身後,便不再生於叁界了。不生叁界,到那裏去了
入涅槃了嗎
佛分別說聲聞、辟支佛、菩薩叁乘,指出阿羅漢、辟支佛也將成佛,所以不說阿羅漢、辟支佛得法身之後的去處,不說阿羅漢、辟支佛的涅槃。這種解釋,只有《法華經》講了,別的經沒有講,若是處處都講,《法華經》便不能稱之爲「秘要之藏」了,也不能使人多修習涅槃之道,斷盡煩惱了。法身就是法性,就是天竺語的「歌耶」一詞,翻譯爲漢語,可以說是「身」,可以說是「衆」,可以說是「部」,可以說是「諸法之體相」。也可以把心、心數法叫做「身」,如經說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從八聖道等佛法開始修行,衆事和合,能持而不離,也可以叫做「身」。得無生法忍菩薩,雖然是變化虛空之形,這個形體和肉身相似,因無生法忍的緣故,也可以叫做「身」。這些都可以叫做法身,其實,真正的法身,就是實法體相。您所主瓣法身沒有身、口、意業,是指真法身說的。有人解釋說,得無生法忍的法身菩薩,已經解脫叁界的業相,破壞了叁界的業,所以沒有叁界的身、口、意業,只以大悲之心做菩薩之事。由於已經破壞了業,稱爲無業,無業說的是沒有叁界凡夫的身、口、意業。正如佛所說,我從得佛以來,不再起業,滅了業相,所以叫做非業。諸菩薩也是這樣的,有所起業,都與無生法忍相合,而不是叁界的業,稱爲無業。可見,菩薩所施的業,既不取欲界也不取色界、無色界之相,叫做無業。
您提到《十住經》談菩薩千生補處,我沒有聽說過,不能勉強作答。不過,像普賢、觀世音、文殊師利這些菩薩,乃是十住菩薩,具足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按他們各自的本願廣度衆生,因此不作佛。《文殊師利受記經》說,若幹阿僧祇劫前,文殊師利便應當作佛而不作,連釋迦佛都是由文殊師利引導而發心作佛的。那時,文殊師利就已有了成佛的勢力。如果這麼算,則文殊師利當菩薩已經不止千生了。如果《十住經》明說有千生,應該指的是那些沒有建設自己淨土的別願,只求久住世間的菩薩,或者,指的是鈍根菩薩,長期不能具足諸佛法,所以有多生。至於功德具足的菩薩,一生就會成佛。功德積滿,只須一生,就不得不成佛。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功德圓滿,自然成佛。一切菩薩在初發心時,都立過誓願:我當度一切衆生。以後心智漸漸開悟,懂得沒有一佛能度一切衆生,所以,諸佛得一切智,度脫可度之人,便滅度了。於是,這些菩薩覺得自己也應當這樣,功德圓滿就自然成佛。另一種菩薩還在肉身,再叁思維,懂得度脫部分衆生便須滅度,但又堅持要盡量多度衆生,因而別自立願:久住世間,與衆生爲緣,不得成佛。比如,有的人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不可能永恒存在,卻一定要去修習長壽業行,到非有想非無想處天去,以至有獲八萬劫壽的。又如,往生阿彌陀佛國,可以壽命無量。
原典
遠問曰:凡夫壽,皆行業之所成,成之有本。是故,雖精粗異體,必因果相乘①。來答雲:法身菩薩非身、口、意業所造。若非意業,粗是無因而受果,其可然乎
如其不然,妙體之來,由何而得
又問:從法忍菩薩始還②法身,暨于十住,精粗優劣,不可勝言。其中所受,皆有命根長短,亦應隨精粗而爲壽量。自十住已還,不複精論。今所聞者,旨在十住。《十住經》③說,十住菩薩,極多有千生補處,極少至一生補處者,此耶是法身生非。若是者,必爲功報轉積,漸造於極,以至一生也。爲余垢轉消,生理轉盡,以至一生乎
若余垢轉消,即同須陀洹七生之義④,以聖道力故,不至於八。今十住不過千生者,爲是何力耶
若是遍學⑤時,道力所製者,即生理有限,不得至千。以是而推,即不同生七可知。
若功報轉積理極故,唯一生者,一生即是後邊身,身盡於後邊,即不得不取正覺。若不得不成,何故菩薩有自誓不取正覺者⑥。自誓之言,爲是變化形,爲真法身乎
若變化形者,便是權假之說。若是真法身者,數有定極,即不得有自誓無窮之言也。
什答曰:今重略敍。法身有二種:一者,法性常住如虛空,無有爲、無爲等戲論;二者,菩薩得六神通,又未作佛,中間所有之形,名爲後法身。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如虛空無作無盡。以是法,八聖道分⑦、六波羅蜜等,得名爲法,乃至經文章句,亦名爲法。如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爲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
得法身。所以者何
羅漢、辟支佛,得法身已,即不複生叁界。是佛分別叁乘義故,不說有法所去處。准《法華經》有此說耳⑧。若處處說者,《法華經》不名爲秘要之藏⑨,又亦不能令人多修習涅槃道,盡諸漏結⑩。是故,天竺但言歌耶,秦言⑾或名爲身,或名爲衆,或名爲部,或名法之體相,或以心心數法⑿名爲身。如經說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相身、六思身⒀等。始八聖道等,衆事和合,不相離故,得名爲身。得無生法忍菩薩,雖是變化虛空之形,而與肉身相似故,得名爲身。而此中真法身者,實法體相也。言無身、口、意業者,是真法身中說。或有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解脫業相,壞叁界業故。但以大悲心,起菩薩事。以壞業故,名爲無業,謂無如凡夫分別之業耳。如佛言,我從得佛已來,不複起業,滅業相故,名爲非業。又,諸菩薩有所起業,皆與無生忍合故,名爲無業。是故菩薩施業中,不分別取相,名爲無業。
經言千生者,所未聞故,不得委要相答耳。如普賢⒁、觀世音⒂、文殊師利⒃等,是十住菩薩,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以本願廣度衆生,故不作佛。如《文殊師利受記經》⒄中說,若幹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而釋迦文佛等,皆以文殊師利爲發意因緣⒅。爾時,勢力已成。如是推求本末,即不限千生也。若經言有千生者,即是本無別願,久住世間,或是鈍根,未具足諸佛法故,即有多生。若功德具足者,即是一生。又,功德積滿,唯有一生,不得不成正覺。菩薩有二種:一者,功德具足,自然成佛。如一切菩薩,初發心時,皆立過願言,我當度一切衆生,而後漸漸心智轉明,思惟籌量,無有一佛能度一切衆生。以是故,諸佛得一切智,度可度已,而取滅度。我亦如是。二者,或有菩薩,猶在肉身,思惟分別,理實如此,必不得已,我當別自立願,久住世間,廣與衆生爲緣,不得成佛。譬如有人,知一切世間皆歸無常,不可常住,而有修習長壽業行,往非有相非無相處⒆,乃至八萬劫者。又,阿彌陀等清淨佛國,壽命無量⒇。
注釋
①因果相乘:佛教認爲,整個世界的事物是互爲因果關系而形成的一個整體系統。因是原因,是能生;果是結果,是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與果互爲條件,互相依賴,這就是慧遠所說的「因果相乘」。在人的一生中,有所造作,稱爲業。業通常分爲叁種:心的思維爲意業,言語爲口業,行動爲身業。衆生所作的身、口、意叁業爲因,必定産生果報。果報分有漏與無漏兩種果。有漏果是由有漏業因所招的果,分善惡兩類,善法招樂果,如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得人、天果報;惡法招苦果,如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得地獄、畜生果報。無漏果是由無漏善業因所招的果報,如成就阿羅漢、菩薩和佛。
②始還:應爲「始得」之誤。
③十住經:鸠摩羅什譯。慧遠…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四章 次問真法身壽量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