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一章 初問答真法身▪P3

  ..續本文上一頁此釋迦同,是彼一身,無行異也。若一佛者,此應從彼而有。法性生佛所化之佛,亦複如是。

  若言法身無來無去者,即是諸法實相(22),同於泥洹,無爲無作。又雲,法身雖複久住,有爲之法(23),終歸於無,其性空寂。若然者,亦法身實相,無來無去。如是,雖雲法身說經,其相不生不滅,則無過也。

  遠領解曰:尋來答要,其義有叁:一謂法身實相無來無去,與泥洹同像;二謂法身問化,無四大五根,如水月、鏡像之類;叁謂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於世,猶如日現。此叁各異,統以一名,故總謂法身。而傅者未詳辨,徒存名而濫實故,致前問耳。君位序有判,爲善。

  注釋

  ①《大智度論》卷叁十說: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衆生罪重,故不見不聞。心如清淨,便能見佛。《大智度論》卷叁十八,分菩薩爲二種:一種爲生身菩薩,指煩惱未盡,或離欲而得五神通之菩薩;一種爲法身菩薩,指煩惱斷盡而得六神通之菩薩。

  ②四大:佛教認爲,地、水、火、風爲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稱爲「四大」。

  ③五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相當於人身五種感覺器官。

  ④色身:也稱肉身、生身,即物質構成的肉體之身、生死之身。

  ⑤法身:與色身相對而言,即佛法的人格化。另外,也代表真如法性所生的境界。本書<次重問法身並答>中,鸠摩羅什解釋了大小乘的法身含義,請參看。

  ⑥泥洹:泥洹即涅槃,梵文的音譯,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時譯爲泥洹,鸠摩羅什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譯爲涅槃。意譯爲滅、滅度、圓寂,指的是息滅一切煩惱所達到的精神境界,爲佛教修習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放光般若經》卷二十指出,泥洹不起不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指出,佛法身無來無去。《大智度論》卷十八指出,佛、般若及涅槃,叁者一相,其實無有異。

  ⑦佛法身者,同於變化:佛、菩薩的神通力,能轉換舊形,稱爲變,無而忽有,稱爲化。

  ⑧法:是含義相當複雜的概念,通常有兩種用法:一是指佛的教法、佛法,即佛教真理;二是指成分、現象、事物。「造色之法」的法,是成分的意思。造色之法,即形成物質的成分。

  ⑨色、香、味、觸:此處的色,指眼根所識別的對象,包括叁大類:一形色,即表形的對象物,分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八種;二顯色,即呈現出顔色的對象物,分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如日)、明(如月、星)、闇十二種;叁表色,即表相狀的對象物,分取舍、屈伸、來去、坐臥等。香,指鼻根所識別的對象,即鼻子可嗅的氣味,分好香、惡香、等香(有養生功效的)和不等香(沒有養生功效的)四種。味,指舌根所識別的對象,分甘、酸、鹹、辛、苦、淡六種。觸,指身根所識別的對象,分地性、水性、火性、風性、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十一種。《成實論·第叁十六品》說:「地、水、火、風,因色、香、味、觸故成四大。」所以,這裏分析香、味、色、觸。

  ⑩妙行法性生身:《大智度論》談佛身,有法性生身與隨世間身、真身與化身、法身與色身叁種相對應的提法。這裏的妙行法性生身,當即法性生身、真身、法身。

  ⑾清淨行身:即法性生身、妙行法性生身。下文說「譬如法身菩薩,淨行生故,說言作佛」,可知。

  ⑿受記:又稱受莂、受決,從佛接受將來必當成佛的記別。《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說,五百阿羅漢受記爲佛。

  ⒀末後之身:《法華經·方便品》:「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這裏的末後之身,即最後身。

  ⒁羅漢更不受結業形:煩惱結縛衆生,不使解脫,稱爲結。由煩惱而造作善惡之業,稱爲結業。由結業而在叁界生死苦海中流轉之肉體身形,稱爲結業形。阿羅漢爲聲聞乘中最高的第四果,已斷一切煩惱,滅絕生死,此身爲最後身,不更受生。

  ⒂法身菩薩:即無生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稱爲法身菩薩。這些菩薩已斷除一切煩惱障,不受後有,因此得清淨行身。這個清淨行身不是肉體所成,因此稱爲妙行法性生身。由此可知「無生」一方面代表「無生無滅」的「空性智慧」;一方面代表「不再轉世」的「無取涅槃」。只有七地以上的大菩薩才有這些能耐,這些菩薩也稱爲「阿惟越致」菩薩,意即「不退轉」菩薩。

  ⒃十方虛空法界:天地,東南西北四方,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此四隅,稱爲十方。虛空,指無障礙的空間。法界,泛指各種現象,也總指感覺和思維的對象,相當於世界一詞,見《俱舍論》卷一。又,法界指現象的本原、本體,尤其指成佛的原因,與真如、法性、實相等概念的性質相同,如《辯中邊論》卷上、《成唯識論》卷二等所說。這裏的法界一詞,相當於世界。十方虛空法界,意思是遍於十方虛空的整個世界。

  ⒄十住菩薩:十住,或稱十地,指佛教修行過程的十個階位,常見的有叁乘十地及大乘菩薩十地兩種說法。這裏指的是大乘菩薩十地:一歡喜地(也稱極喜地、喜地),初證聖果,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二離垢地(也稱無垢地、淨地),遠離能起任何犯戒的煩惱,使身心無垢清淨;叁發光地(也稱明地、有光地),成就殊勝之禅定,發出智慧之光;四焰勝地(也稱焰慧地、焰地),使慧性增勝;五難勝地(也稱極難勝地),令俗智與真智合而相應,極難做到;六現前地(也稱現在地、目見地),由緣起之智,引生無分別智,令最勝般若現前;七遠行地(也稱深行地、深入地),住於無相行,遠離世間二乘;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爲一切事相煩惱所動;九善慧地(也稱善哉意地、善根地),成就四無礙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說法;十法雲地,成就大法智,具足無邊功德,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見《華嚴經》卷二十叁、《成唯識論》卷九等。這裏所說的具足十住菩薩,指最高的第十地法雲地菩薩。

  ⒅惟越致:梵文的音譯,也譯爲鞟跋致,意譯爲退轉。菩薩不能保持其所修得的地位而退失轉變,稱惟越致。不會退轉的,稱阿惟越致。見《十住毗婆娑論·阿惟越致相品》。此處惟越致菩薩是指「會」退轉的菩薩;而不是已經退轉的菩薩,所以是指七地以下的菩薩。

  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爲叁界,即世俗世界。

  ⒇無漏:漏是煩惱的異名。種種煩惱不停地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漏泄流注,所以稱爲漏。離開煩惱的清淨法稱爲無漏。見《俱舍論》卷二十。

  (21)燈明王佛壽七百阿僧祇劫:燈明王佛《法華經》稱日月燈明佛,《首楞嚴叁昧經》稱照明莊嚴自在王如來,《大智度論》稱神通遍照佛。此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燈。過去世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相繼出世說《法華經》,見《法華經·序品》。阿僧祇,梵文的音譯,印度數目名,以萬億爲兆,一阿僧祇爲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劫,梵文的音譯劫波之略稱,意譯爲長時。劫有多種,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大略計算,約一千六百萬年爲一小劫,叁十二億年爲一中劫,一百二十八億年爲一大劫。燈明王佛壽七百阿僧祇劫,這個壽命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

  (22)諸法實相:本書〈次問如、法性、真際並答〉中,鸠摩羅什指出:「斷一切語言道,滅一切心行,名爲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九十九說:「諸法實相即是佛。」所以,諸法實相便是真如、法性、佛。

  (23)有爲之法:有爲法,與無爲法相對而言,泛指一切由因緣和合所爲、有生滅變化的現象,又稱緣起法。見《俱舍論光記》卷五。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一章 初問答真法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