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報論》在中國佛教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東晉慧遠大師所著的《叁報論》是中國佛教因果理論的奠基石,在此後一千五百多年中奠定了中國佛教因果理論的基礎,從此,作爲外來傳入的佛教在中土紮根生長,無論王室官宦乃至民間百姓,深入人心。與中國上古以來的傳統哲學善惡習報應說、漢代的天人感應說密切相融合,形成了一個頗爲圓滿完整的理論學說。由于這一佛教因果理論的成立,順章順理又十分自然地取得了中國社會的認可,也得到了儒家思想的支持,使得佛教其他經典在以後得以順利地傳入和傳布。在佛教衆多的經典理論之中,叁世因果學說、因果報應理論是其最重要的根本理論。 慧遠大師(334---416),東晉時雁門樓煩(今山西甯武附近)人。俗姓賈,自幼好學,十叁歲時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博通儒家六經,尤其喜好精研老莊學說。二十一歲時至太行恒山,參拜高僧道安,聽道安講《般若經》,頓時開悟,歎曰:“儒道九流,全都不過秕糠罷了!”即就落發出家,法名慧遠。出家後日夜勤修,繼而登壇說法,以儒家經典及老莊學說來闡發佛理,解釋疑難,爲道安所首肯。東晉哀帝興甯叁年(365),慧遠隨道安師徒四百余人避亂襄陽,二年後,前秦符堅攻陷襄陽,劫走道安。慧遠率徒衆十余人南下,輾轉至浔陽(今江西九江市),至龍泉寺,愛廬山風景秀麗,山水清淨,就定居山寺,後移錫東林寺。慧遠大師繼承道安,深入精研《般若》,當西域高僧鸠摩羅什到長安後(隆安五年,公元410年)慧遠遣人致書問候,兩人書信往返酬答,切磋教理研究。鸠摩羅什譯出《大智度論》一百卷,特派人送請慧遠作序。慧遠又考慮到其篇帙繁多,爲利于初機入門,將其精簡壓縮爲二十卷。此後又在廬山開譯壇,勸請昙摩流支補譯完本《十誦律》,並遣使到長安請來中印度禅師覺賢,勸請譯出禅經,在南方傳播。禅、律、中觀等佛教經典因此傳播江南,一時,廬山成爲南方佛教中心。
慧遠大師在廬山隱修弘法叁十余年,從不出山。元興元年(402),慧遠大師率僧俗在家徒衆一百二十叁人,在廬山精舍無量壽佛象前建齋立誓,結白蓮蓮社,相約共同往生西方淨土。由居士彭域、劉遺民撰寫發願文,闡明叁世善惡果報。至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八月,慧遠大師圓寂于東林寺,世壽八十叁歲。後人尊之爲淨土宗始祖。
慧遠祖師的《叁報論》是他對中國佛教的傑出貢獻,是淨土宗的最基本理論。《叁報論》文字淺顯、通俗易懂,避免引用諸多佛教的專用名詞,而處處以人們所最關注的善惡禍福爲中心綱要,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將複雜深奧的佛理加以簡約化、通俗化。在文章一開始,就于起首明白曉暢地提出“業有叁報” ,並且把叁報的定義確定下來,是本文的一個鮮明特色。
“(經)說業有叁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叁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叁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于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鹹隨所遇而爲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叁報之大略也” 。
這一節簡明扼要的短短文字將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闡講得透徹無遺。深入淺出地概括了作者所要論說的“叁報”因果的全部精神。這一節文字寫得極好,在給了“叁報”定義之後,緊緊追接提出了“報”“受之無主,必由于心” 。因而隨著一切事物環境的轉變而變更。是以“心無定司,感事而應” 。引出了下文的“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 ,“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 。可以這樣說,千百年來對于種種難以計數的因果現象的解釋,無論怎樣長篇累牍,再多再詳也越出不了這個範疇。文章開首提到的“經說業有叁報”中的業,這個“業”是佛教專有名詞。意爲造作、作爲,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梵文Karma的意譯,音譯爲“羯摩” 。業分爲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善不惡)。由業帶來了報應,即果報。而人的行爲又可分爲身、口、意叁業。業是報産生的條件、原因,故又名爲因。報是業因的結果、報應,故又稱爲果。
在這一節文字中除了“業”之外,還講到了一個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感應” 。所謂“心無定司,感事而應” 。佛教所講的感應是心理感應,人心與一切天地、動植物種種環境之間都有感應存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易經》中就強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結論就是天道的因果報應,福善禍淫。在《左傳》、《周易》、《戰國策》……等古籍中所載的善惡報應的記實故事不勝枚舉。至漢代大學者董仲舒在此基礎上總結、升華,建立了天人感應學說。在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傳入中國之前,這兩種古典的中國因果理論、善惡報應說、天人感應說一直在解釋曆史和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因果現象。這種中國傳統的善惡有報的觀點在人事錯綜複雜的現實社會面前,往往不能自圓其說。現實生活中,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甚至善逢災禍、惡享福祿的現象是太多了,要照中國傳統的一世因果、善惡有報觀點來講,殊難令人信服。佛教正是在此節骨眼上解答了這個難題。就是本文提出的報有叁種:現報、生報、後報。人生能見的爲現報;人生在今世所作的善惡業,要在下一世結果報應的爲生報;後報,則是到以後二世、叁世、甚至十世、百世才得果報。答案肯定明確,有因必有果。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所謂“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 ,這才切入了文章議論的中心主題:
相參壞佛教者,以有得之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桢祥遇禍,妖孳見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謂之然”?
在此慧遠大師用了佛教叁世因果的說法,說明今世禍福,皆決定于前世善惡。你今世所作的善行還未受現報,你過去世的惡業已經要報應了,才會出現“桢祥遇禍”的現象。因爲佛教認爲人死身體不存,但神識不滅,轉世後仍在六道中輪回。待到時機成熟,心與事感應,果報即生。至于感應的時間,要視條件機遇而定,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機遇沒有,果報就不會産生。但佛教認爲人的心力是很大的,常常會催熟果報的到來。
文中特別先提出“凡在九品,則非叁報所攝,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類非九品,則非叁報之所攝。何者?若利常交于目前,而頓相傾奪,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此現報之一隅,絕夫九品者也” 。
淨土宗經典《觀無量壽佛經》中將往生淨土的人分爲上中下叁品,上中下叁品中又各分爲上中下叁生,共分爲九品注。符合九品條件往生淨土的人,自然不受叁報。而慧遠大師同時也指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之現報只僅是一種特例。在“頓相傾奪,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的情況下才發生的。所謂“發不待慮,報不旋踵而應。”一般情況下都要過一段長時期,甚至來生或以後多生中才報應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叁世因果,即是指佛教所說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部分。十二因緣又稱爲十二支,其中每兩支間互爲因果。彼此間爲一因果循環鏈,彼此之間依次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相互依生的因果關系。一切衆生在未獲解脫前都是照叁世兩重因果順序循環鏈來返,于六道中輪回。一般來說,業報是一種定報,即前世所造業定下的果報,到時一定必受。慧遠大師在文中指出:“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 。這就是定業難轉,我們可以聯想到曆史上琉璃王率軍攻打迦毗羅衛國,複滅釋迦族的故事,當時佛陀還在世上,卻也因這定業難轉而無可奈何。大目鍵連施展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藏在缽中,救出城外。可是打開缽蓋一看,五百人都已化成血水。這件事說明了“神通敵不過業力” 。因此可證,有因必有果,果熟必生報這一法則的鐵定不移。
我們可以看到在《叁報論》這篇文章中,包蘊了如此豐富的佛法基本理論,而作者的高明之處正是不談那些艱深的佛教專門名詞,不去诠釋那些佛教教理深奧複雜的概念,而是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地抓住了“叁報”這個主題,始終環繞“業有叁報”來闡發他的佛教因果報應觀點。慧遠大師說他著《叁報論》的目的是:“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 。淨土宗的一個最基本特征就是去疑生信,對于往生西方淨土持堅定不移的信念。慧遠大師的《叁報論》不但完滿地解答了中國傳統因果報應理論上所不能解決的疑義,而且爲佛教淨土宗理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在此之後,從慧遠初祖直到近代的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對于佛教因果報應的闡講一直不斷,但都是援引古今社會中的實例,或名人轶聞爲多,卻再也沒有能夠象慧遠大師這樣廣證博引,集中了那麼多的佛法上的基本概念從理論上來分析闡明因果報應的本質。無論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釋祖傳下的正宗門派,在研究修習佛法越到深入越會覺得因果理論的重要,叁世因果報應的鐵定不移。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直到我們如今,一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慧遠祖師當時所面臨的那種“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而作”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能夠相信有因果的只是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就是在今天的佛教四衆弟子中,能夠真正深信叁世因果報應的怕也不是很多。而實際上,只有真正堅信承認叁世因果,才能算是一個佛教徒。可見慧遠祖師的這篇《叁報論》在今天仍是我們必須修學的一份珍貴經典。
《觀無量壽佛經》將往生淨土的人分爲九品。所謂九品是:上品上生者,發叁心,慈心不殺,修持諸佛戒行,修行六念,往生淨土時悟無生法忍,在世時誦讀大乘佛經。上品中生者,雖不一定誦讀大乘或《方等》佛經,但深明佛理,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佛經教義,修行不懈,往生淨土後,經一小劫,但無生忍。上品下生者,也信因果,不謗大乘,只發無上道心,經一小劫後,可往生于歡喜地。中品上生者修持佛門五戒、八戒等戒律,不造衆惡,可以即時得羅漢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事仁慈,臨終時,如聞阿彌陀佛之本願及淨土樂事經一小劫成羅漢。下品上生者,雖不謗法,但造衆惡,臨終時聽聞佛經經題名,又念阿彌陀佛名號,可消除多劫之罪,經十小劫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犯佛門五戒、八戒、具足戒、偷竊僧物、不淨說法、不知慚愧,臨終時,聽聞佛號,可以除罪往生淨土,經六劫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作五逆十惡,有種種不善,臨終時,只要真心具足十念,誦南無阿彌陀佛,經十二大劫而發菩提心。
《《叁報論》在中國佛教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