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境界——超越相對(範壽康)

  禅的境界

  ——超越相對

  範壽康教授

  

  禅系梵語禅那的音譯,義譯爲坐禅或靜慮。在我國佛教之中,除稱名念佛宗與律宗之外,殆無一宗不講修禅者。所以從廣義講,所謂佛教大體都可以說是禅宗,可是在禅裏面,有小乘禅,有大乘禅,又有如來禅與祖師禅。從另一種說法,禅又可以大別爲習禅與祖師禅二種,小乘禅與大乘如來禅都把禅看做是成佛或悟道的方便或手段,這些都是修習之禅,所以叫做習禅。而禅宗之禅不是修習之禅,換句話說,禅宗是不把禅看做是一種成佛的手段,卻把禅本身就看做是佛教本身或佛本身的。因此,其它宗派所謂禅乃是指經、戒、禅叁者(也就是戒、定、慧叁學)互相對立上面的那種禅,可是禅宗的禅卻是指包括叁學,超絕叁學的那種禅。禅宗認爲禅以外更無所謂佛教,更無所謂佛。這一種禅不可于經論中求之,這一種禅是以心傳心,由祖師傳祖師,與語言文字無關,所以叫做祖師禅。禅不存在于語言文字的叁藏(經、律、論)之中,卻由祖師的正法眼遞傳而來,所以禅又叫做正法眼藏。

  我國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前,有“借教悟宗”的傾向,當時的參禅往往借助于《楞伽經》及《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到了慧能,他才明白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爲我們學佛,不宜拘于文字之末,卻宜把佛法的根本精神加以體驗與實現。這是所謂“教外別傳”的本旨,也就是我國禅宗的特色。照禅宗講一切經論,其本意原在顯示正覺的內容。正覺系指佛性的啓發,而所謂佛性又不外佛心,所以佛與衆生不過是同一心的兩面。佛指心的悟的方面,衆生指心的迷的方面。所謂迷,乃迷于自心的本性;所謂悟,乃悟到自心的實性。徹底講,求悟之心實也不外是迷,所以以心求心,以佛求佛,以法求法,都是錯的。我們應該超越迷悟相對的境地而把不二的心性加以自覺,這就是見性,這就是成佛。但依經學佛者往往依文解義,總是想用迷悟對立的心來追求所謂佛。他們只知心外求佛,卻不知是心作佛。所以這一類的人正和追逐自己的影子的愚人一樣是永無成佛的希望的。黃檗說:“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又說:“世人聞道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于心,曆千萬劫終無得日。”(見《傳心法要》)他的名句:“心不可傳,心契傳心;心不可見,以無爲見”,實可以說是禅家以心傳心的本義的最精當的解釋。

  考文字不外爲概念的符號,而概念又不外爲思維的工具。我們的文字,所具不過一義,以“長”不能指“短”,以“大”不能狀“小”,依概念的那種思維總是相對的與一面的。我們的思維,決無圓的四角形成立的可能。其次,離了能所(即自動與被動),我們的認識也就不能成立 ,所以我們決不能用思維來把捉思維本身。站在思維前面的自己(思維本身)總不過是被思維到的自己的幻影。這樣,用思維來分別一切時,我們永遠只能停步于相對的世界之內,我們永遠不能超越迷悟凡聖互相對立的境界。只有在我們堅決把這種分別心抛棄而脫離這相對的世界時,我們的本來面目方才能顯現。見的本身與被見的本身融爲一體,毫無隔礙,這才是所謂見性。

  (據範壽康教授《中國哲學史通論》第310頁至315頁摘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