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思想與現實生活(中國人民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動就自殺;或者在大學畢業之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自利,不但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反而損害了許許多多的人,最終自己也是锒铛入獄,坐一輩子牢。這種人就算有再過硬的技術、再絕倫的才華,可是因爲不相信因果,最後所學的知識也全部成了邪慧。

  還有一種人,對什麼都有很好的信心,但卻沒有智慧進行辨別、取舍,這樣的信心只能稱爲迷信。這種迷信,不但 人們對佛教會有,對科學也常常有。

  北師大有個田松教授,他寫過一篇文章,叫《科學的迷信與迷信的科學》,文字不多,道理卻講得很實在。文中說:盡管很多迷信與宗教有關,但宗教並不必然等同于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對迷信的。所以,對于燒香、念佛等很多行爲,是否是迷信,不可一概而論。其實,把自己不懂的東西推到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才是真正的迷信。但讓人不願接受的是,現在人們對科學的態度,正是一種迷信。有些領導在向農民推廣化肥時,會理直氣壯地說:“這是科學!“盡管他可能不懂化肥的化學細節,但仍底氣十足,這就是一種“科學的迷信”。這樣的迷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我們應舍棄這種盲目、無知,樹立起一種顛撲不破的正見。

  偉大的佛學家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裏就曾強調:“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也就是說,假如在毀壞戒律與損壞正見之間必選其一,那麼甯可毀淨戒,也不應壞正見。爲什麼呢?如果你擁有正見,戒律毀壞後尚可忏悔並恢複,可是正見若受損了,那就無可挽救了。因此,我們的見解千萬不能出問題,否則,內心如果充滿了顛倒邪見,就會不害怕後世、不害怕因果,什麼惡業都造得出來。

  所以,大家一定要建立真實的正見。《華手經•正見品》中也說:“正見生長時,令愚癡損減。”當你的正見産生時,貪、嗔、傲慢、嫉妒、焦慮等煩惱會慢慢消減,就如同太陽升起來時會驅走黑暗一樣。當然,若想建立這樣的正見,一方面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同時,自己的觀修也很重要。

  記得在佛經中,有一則依佛像而消除邪見的故事:久遠劫前,當時住世的佛也叫釋迦牟尼佛。佛陀入滅後,有個王子名爲金幢,傲慢邪見,不信佛法。一天,有位定自在比丘向王子建議:“佛塔中供有佛像,由衆多珍寶所裝飾,王子可前往瞻仰。”聽了比丘的話,王子便去佛塔瞻仰佛像。

  見到非常莊嚴的佛像,王子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對定自在比丘說:“佛像尚且如此圓滿相好,更何況是佛陀的真身了?”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見到佛像即使不能禮拜,也應合掌念南無佛。”于是王子就聽從他的建議,合掌稱念“南無佛”。

  金幢王子返回王宮後,仍系念佛像的相好莊嚴,所以晚上睡覺時夢見佛像。他醒來後十分歡喜,原來的傲慢徹底斷除,從此舍離邪見,皈依叁寶。以此因緣,他在多生累劫中不生邪見、不墮惡道。

  可見,有些人以偶爾一個因緣,命運便會從根本上轉變。比如你遇到一位上師,聽了非常好的開示;或者遇到一個好老師,接受了他的教育,這些都可能成爲人生的轉折點。

  對一個人來說,擁有正見非常重要。前幾天,我在複旦遇到有些非洲和美國的同學,他們說來中國的原因,並不是想學其他知識,因爲這在別的地方也學得到,來這裏主要是想學東方文化中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禅宗等思想。這一點我聽了很贊同,如果他們在一生中有了正確的信仰,就會爲生生世世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藏地,不管是高僧大德還是學者,都經常引用偉大的文學家、佛學家龍樹菩薩的一句話:“世間之正見,誰人若具足,彼于千劫中,不會墮惡趣。”此偈說明了具足正見的重要性。現在很多人因受“進化論”的影響,沒有善惡有報的觀念,覺得自己莫名其妙來到這個世間,做什麼好事、壞事都不會有報應,以至于各種邪行特別可怕,最終定會毀滅自身、毀滅人類。反之,假如誰具足特別正確的見解,那麼他在千百萬劫中,也不會墮入地獄、餓鬼、旁生等惡趣。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好好研究佛教,以樹立起正確的見解!

  四、佛教的見解經得起觀察

  也許有人懷疑:佛教的見解是否經得起科學觀察?其實,科學所得出來的結論,大多數是通過儀器測量,但如果過于相信這些儀器,而沒有從內心方面入手,這不一定會對人類帶來正面作用,也不一定能揭示佛教的偉大。

  那麼,佛教在什麼地方展現它的偉大呢?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這兩方面確有不共的優勢。

  就慈悲方面來說,佛教不僅要求對人類心存大悲,而且這種心應擴展到所有的生命。佛陀告訴我們,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珍惜、愛護那樣,所有的衆生也是如此,我們沒有權利剝奪他們的生命。這種慈悲的範圍,在其他任何宗教、學說中都很難發現。也許有人乍聽起來不太舒服,但你如果真正去深入研究,就會懂得它的甚深意義。

  然後,智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體現在無有執著上。人類一切的痛苦,追根究底全部來自于內心的耽著,而佛教卻可幫我們擺脫這一切。具體來說,佛教最強調的是叁主要道: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叁是無我的智慧。所謂的“出離心”,是看到輪回萬法皆無實義,對此貪執只能招致無量痛苦,故應當從中獲得出離。而要出離的話,不能只管自己、不管衆生,其實我們任何一種痛苦都源于自私,倘若對自己沒有耽著,完全是開放性的博愛,就不會有絲毫苦惱,這便是“菩提心”。而在愛衆生的過程中,應以無有執著的心態進行攝持,這稱爲“無我的智慧”。如果能生起這叁種境界,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已經證得了明心見性;從世間角度而言,則是達到了自由灑脫的最高境界。

  當然,這些不可能以儀器進行探測,唯有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才能證明。一旦你達到了這種境界,在面對科學時就會有種“一覽衆山小”的感覺。藏地著名學者根登群佩(Gendun Chophel,1903-1951)也曾講過:“佛教不管是探究事物的本源也好、道的修行也好、果的功德也好,在科學面前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會給科學打下穩固堅實的基礎。”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也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

  還有近代科學家沈家桢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爲,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由此可見,佛教的觀點與科學並不沖突。佛教所揭示的很多道理,就算以前無法從科學中完全得到印證,但到了後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最終仍可以證實它的正確性。

  如今有些人對佛教排斥、蔑視,實際上這是他自己無知的表現。雖然信仰是自由的,不願意信佛教的話,就算佛陀在世也不會勉強,但你若認爲佛教的觀點不合理,那可以跟我們展開激烈的辯論。尤其在藏傳佛教中有許多辯論場所,大家通過互相探討,很多疑團可以當下解開。所以,我經常會想:漢地的高等大學最好能采納藏地的辯論模式,如果有了這樣的辯論,把許多問題開誠布公地擺在桌面上,最後很多人決定能生起非常清淨的智慧。

  結 文

  近來,世界上發生了以日本地震爲主的很多災難,在這些災難面前,作爲一個知識分子,應當怎麼樣面對呢?每個人可能要有個思想准備。

  當然,我倒不是說人類會有什麼毀滅性的大災難,這種說法是種恐嚇,在佛教中也不贊歎。只不過由于人們造業日益嚴重,以佛教的因果觀點來解釋,發生各種天災人禍的頻率會大大加強。

  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面對災難的態度,也是考驗一個民族道德與修養的試金石。就像這次日本地震,日本人表現出令人敬佩的素質和坦然,這與他們平時的教育和訓練有著密切關系。還有以前玉樹地震的時候,我曾去那裏救援,發現當地人由于從小就有因果觀、無常觀,明白輪回時時處處不離痛苦,故在災難面前顯得異常堅強——沒有人自殺,沒有人痛不欲生,即使家破人亡,也有活下去的勇氣。當時,來自各國的很多心理學家、專家見後,都感到非常稀有。這一點,就是因爲他們有藏傳佛教的信仰,對生死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和修行。

  對我們人類來說,《2012》電影中虛構的末日情節,盡管不會真正發生,但編劇之所以把諾亞方舟的製造地安排在青藏高原,也許正是象征著,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蘊藏著堅不可摧的精神諾亞方舟。隨著人類內心迷茫、全球自然災難的不斷升級,有智慧的人應該開始反省、深思,並將眼光慢慢轉向藏傳佛教,從中尋求答案。相信,藏傳佛教中智慧和利他的理念,今後必將越來越展現出它的光芒與輝煌!

  

  

《藏傳佛教的思想與現實生活(中國人民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