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的話,《叁皈依觀》裏邊變化無窮,一會兒觀這個,一會兒觀那個。那是怎麼修心一境性呢,不會得一心,我觀的東西就那麼多?但是你知道,你觀這個就是這個,觀那個就是那個,這就是心一境性。不一定要說死在那個地方不動,這叫心一境性。你觀的東西沒有第二個念頭。你觀白骨的時候觀白骨,觀上師的時候就觀上師,沒有其它念頭,這都是心一境性。本來定不是死的,活動的,流水一樣的。但是你觀每一個境的時候,都是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心,這就是心一境性。

  

  【廣】 雲何叁摩地?謂于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爲業。由心定故,如實了知。

  什麼叫“所觀事”?舉個例,“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觀照,就是在定中的事情;觀一切法無常,觀一切法是苦,觀欲界的這個娑婆世界的,世界是苦;觀它一切法是空,都無我,等等:這些道理就是所觀的事情。

  什麼叫“心一境”? “專注義”,心專注在一個點上,我們就是說這個比喻,太陽的焦聚鏡。太陽的光,散的,四邊都照到,但是你一個焦聚鏡一擺的話,這個光就聚在一點上,這一點你把這個自來火放上去,它就燃起來了,力量就産生了。如果你把太陽光平直,散的太陽光,你自來火擺一百根它也不燃的。把它聚攏來之後,它馬上就燃起來了,這個就是力量産生了。我們修定也是,把力量要集中起來才能産生,力量分散的話,就産生不了力量的。這個是專注的意思。

  “與智所依爲業”,這個定有什麼好處?産生智能。沒有定,這個真正的智能産不來的。我們說,我們現在看到世間人,有的人很聰明,他這個也會、那個也會,他是不是智能?這是世智辯聰,不是真的智能。你叫他五蘊皆空,你照照看,他照不出來;不要說五蘊皆空,叫他念座經他都不想念。他其它地方,看電影,可以坐叁個小時、五個小時,可以看電視。你叫聽經、念經,他幾分鍾都難過的。這個人不是聰明,這是世智辯聰。這個智能——我們佛教的智能: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知一切法自相共相,能明明了了的智能,這個是出世的,能夠度一切苦厄的智能,就是說能出輪回、度衆生、成佛的智能,一定要根據定來的。

  “由心定故,如實了知”,心定了之後,才能如實了知。心不定,看的就不一樣。在我們經上的,經常作比喻:以前沒有電燈,一個房間裏一個蠟點在那裏,點了個蠟,這個門窗開的,這個蠟,風吹,晃晃晃在動,那麼你牆壁上的東西,字也好、畫也好,看出來,看不清楚,不能如實了知。如果你把窗門關掉了,沒有風了,這個蠟是一個火焰子不動的,那麼你就看得很清楚。所以說你要如實了知的話,心要定下來,心浮動散亂的話,就不能如實了知,所知的都是偏的、錯的。

  現在我們的心就是亂掉的,那麼我們看東西也不可依據的。那麼,我們依據什麼?依據佛的經教,依據善知識的教誡,就是這樣子。我們經常看到,好象是《事師五十頌》也好,《菩提道次第》也好,乃至我們的《四分律》也好,都是要把師父看得很重要,跟佛一樣,要聽師父的話。實際上就是說自己的心不可靠,師父畢竟是學過一陣子的,而且這個師父你選擇來的,不是你隨便去找一個,就算是師父了,戴在頭上就算了。這個師父你要觀察,觀察一段時間,確實是功德具備,可以做師父的話,相信了,相信——一信到底,你交給他了,你自己不要打主意了。爲什麼原因?我們主意都是錯的,我們心是不定的;那麼,善知識,至少他是學過很多,佛的知見在他身上至少可以找得出來,那麼這樣子,一是可以去我執,二是去錯誤的智能,錯誤的那些邪知邪見可以去掉。這是叁摩地。

  下邊是“慧”。由定生慧,這按了次第來,我們說,作用的次第。實際上,生,不一定是一個一個生起來。它這個前面說的:決定是“有一必有一切”;但是它的作用,總是從定生慧,慧在定之後。我們先看《五蘊論》:

  慧心所

  雲何爲慧?謂即于彼擇法爲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雲何叁摩地?謂于所觀事,令心一境、不散爲性”,不散亂。“雲何爲慧 ?謂即于彼擇法爲性”。“彼”,就是所觀的境。一個是于這個所觀境,心不動,心不散亂;一個就是所觀的事,“擇法”。

  擇法是簡擇,簡擇是什麼?簡擇是挑選: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好的要取,壞的要丟。就像我們買東西,我們上海有一個居士,他是很疙瘩的,他買一個東西至少要營業員拿出十幾個來給他挑,一個一個挑,挑了半天,挑到一個最滿意的拿去,有的營業員就不耐煩。但是他說:“我要花了錢的,我怎麼隨便拿一個回去了?不是你送給我的,我花了錢要挑的”。那麼,這就是慧,簡擇叫慧。

  “即于彼擇法爲性”,法就是一切法——《俱舍》一開頭就把世間的整個的法,分成兩大類:一個是有爲的,一個是無爲的;也可以分有漏的、無漏的。這個就是一切法。這是有漏的,我們要去掉,有漏就有煩惱的;這是無漏的,沒有煩惱的,我們要修,要生起來:這個就是擇法的一個作用。善的要修,惡的要去,這些。 “擇法爲性”,它的特性就是擇法。(……)有善的慧,也有不好的慧。

  這個善的慧,擇法的時候,“或如理所引”——是合理的,就是如法的,也就是合于正理的。那麼,這個是好的它就取,這個是壞的它不取。還有一些壞的,壞的——這個邪慧,不正的慧。有些人就是不好的他歡喜,他看電視——看那些黃色東西,非常歡喜,叫他去看佛經,那眼睛看了都痛,這個就是“不如理”的。或者“俱非”,也不是不如理,也不是如理,就是馬馬虎虎的,也不是對的,也不是錯的,就是那個一般性的。

  那麼擇法就是有叁種:好的慧,“如理”的擇法“所引”的;不好的慧,“不如理所引”的;還有個一般性的,“俱非所引”。

  好,這是把五個別境也說完了。我們學這個東西討論的重點,就是什麼爲性、什麼爲業,這是重點;爲業就是它的作用。我們說一切法都是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這個法對那個法有關系,那個法跟那個法有關系,這個關系有不一樣的。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因果的關系:前面這個法它能夠引申什麼,那麼這個法又是從什麼引出來的。這個因果知道之後,我們要生這個法,要它生起來,那就是這個法的來源是哪裏——從因上求,果上求是求不到的。

  你說精進,“我要精進,我要再用功”,看了兩篇書,睡覺了,瞌睡來了,眼睛睜不開了,這個你硬套是套不上去的。那你怎麼要精進?意樂心生起來。意樂心生起來,又怎麼生起來?它還有它的方法。所以說你一個個追上去,從源頭上,從因上下手的話,精進就來。你從果上去硬逼的話,精進不但不來,可能弄到後來,來個大退——退得來不信了,或者說“搞了半天,沒有個名堂,這是好象騙騙人的”,這樣子說,那就是謗法,謗法的罪都會來了。

  我們再把《廣論》的“慧”說一說。《廣論》的“慧”,它就很多。

  

  【廣】 雲何爲慧?謂即于彼擇法爲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謂所觀事。擇法者,謂于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擇得決定故。

  “雲何慧?謂即于彼擇法爲性”,即于彼——那個所觀的事,在這個裏邊簡擇那個法。簡是簡單的簡,簡擇就是挑選、分別,哪個法好,哪個法壞。那麼或者是“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這是《五蘊論》有的。

  這裏下面是《廣論》的解釋。“即于彼者,謂所觀事”,這個“彼”,代名詞,就代一個所觀的事,就在所觀的那個境上擇法。“擇法”什麼意思?“擇法者,謂于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擇、得決定故”,(5A)一切法的自相,一切法的共相,由智能來區別、取舍,得到決定。那麼有智能能夠得到決定,沒有智能呢?糊裏胡塗,那就是二不定。你說這個好,他說這個也好,想想那個也好,到底怎麼辦?自己決不定,他去問人家去了,那就沒有智能的表現。有智能,這個事情來了,只要考慮一下,哪個對,定如此,不會動搖。那麼這個有智能、沒有智能的表現,從這個地方也看出來的。凡是碰到事情決定不下來的人,這是沒有智能。

  這裏要牽涉到一個自相、共相。自相、共相,相對的。我們說,自相,假使火,什麼自相?暖爲自相;水,濕爲自相;風,動爲相;那麼這個自相,地水火風的相,它的共相呢?都是色法,都是觸,都是觸境,身所碰到的,那麼這是共相。

  那麼,你說這個五蘊,這個大家記住,色蘊,什麼爲性?變礙爲性。凡是要變化,要變的,不能永久持的;礙,碰到時候要阻礙的:這叫色蘊,變礙爲性。色蘊,不管你是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各是各,自相不同,但它的共相,都是變礙爲性。我們說色蘊,裏邊不是十一個嘛。一般說:眼、耳、鼻、舌、身,五個根;色、聲、香、味、觸,五個塵;再加無表色。這十一個法,各自不同,眼根是淨色根,專門看的;耳根,淨色根,專門聽的。色是顯色、形色,是眼根的境;聲,是執受大種所生,非執受大種所生,各種各樣的聲,耳根的境。管你各各自相不同,但是總的來說都是變礙爲性,都是色蘊。這是說變礙爲性是共相。

  受蘊,這個你們記一下,最好是寫筆記。因爲我現在忙得很,寫筆記的時間也沒有,這個應當寫講義的。寫黑板,我也不能寫,已經坐在那裏怎麼寫?不能寫黑板。一般說,法師講經不寫黑板好。我們在澳大利亞很好,它有一個反光鏡,我在桌子上寫了,它這個對面就很明顯地照出來了。這個東西也不貴吧,我們要麼以後去買這個東西。(下面回答)有買的,都有這個的,那麼這個方便一些,隨時可以想到,那麼,現在沒有,只好你們記。

  受是領納爲性——這個受性。受蘊,你們知道,領…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