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舍》裏邊,“根”就是這麼說。那麼這裏說,這個“自在、最勝”跟《俱舍》差不多,我們講過了,“增上”也講過了。

  這個“主義”,這是《廣五蘊論》裏邊,它另外提出的6。那麼,它要特別解釋,這個也就是看到,《俱舍》講過的,它就不講了,《俱舍》沒有講的,它要提一下。其實,《俱舍》也是講的,不在這個裏邊講。

  那麼,這裏我們就看什麼叫“主義”。“根”有“主”的意思。那麼“所言主義,與誰爲主?”這個“主”是對哪個說它是主呢?主是相對的,一個主、一個是從。你是主,對哪個來說你是主,就是你的“從”是哪個?

  “謂即眼根,與眼識爲主”,“眼根”對“眼識”爲主,就是說“眼識”是跟了這個“眼根”來的,“眼識”是附帶的,主是“眼根”。爲什麼叫“主”?“生眼識故”,就叫“主”,因爲它能生眼識,不是眼識生眼根。所以說,眼根有這個功能生眼識,眼根爲主。

  “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生身識故”,那麼這樣子說呢,眼、耳、鼻、舌、身,乃至識:眼根與眼識爲主,耳根與耳識爲主,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這是主的意思,爲什麼?“生身識故”,這個一樣的。

  那麼在《俱舍》裏邊,是不是講這個道理呢?也講的。那麼,這個道理我們還是把它說一下 。《俱舍》裏邊有一個話 7 :“隨根變識異,故眼等名依”,一個主、一個依;一個是主,一個是它的依靠——“依”。意思一樣的。“隨根變識異”,假使說,今天這個眼睛,很健康,沒有毛病,你看東西很清楚,眼識去看很清楚。如果第二天眼睛發炎了,那幺因爲這個浮塵根變化,眼識也産生變化了,你這個眼識就看不清了。眼根、淨色根也變化了之後,眼識生的時候就不清楚了。你紅眼睛,或者是發炎,或者什麼,那你看東西就馬虎了。所以說眼根有這個功能——眼根好,識也清楚,眼根不好,識也不清楚。

  眼識是依靠根跟境相對而生,那麼它跟根的關系密切。眼根有變化,這個眼識也就變化了;但是對面那個色境,它的變化對眼識的影響不大。如果我們看到一個盛開的花,我們眼睛看,很清楚。第二天這個花謝掉了,這個境是壞掉了,但是我們眼睛看這個謝的花,也是很清楚。就是說境的變化對眼識不成關系,而根的變化對眼識成關系,所以說眼根是主,所依就是主了。

  “隨根變識異,故眼等名依”,因爲這個識跟著根的變化而變化;根怎麼變,識也怎麼變。那麼這個識,是依根的,根是主,“主”的意思就出來了。而這個境,不是主。因爲在這個《廣五蘊論》裏邊只講是“主”,還有“次”的。眼識生,生靠兩個緣:根、境。但是你境,現在我們《俱舍》就把兩個都講了,根是主要的,境是次要的。境變化,眼識不生關系。

  再一個,“彼及不共因,故隨根說識”,什麼叫“不共因”?眼根,只有自己的眼識可以生出來。自己的眼識,依自己的眼根生的,不共其它的,只有給自己眼識生的,這是跟其它的識不共的。外邊的色境,卻是共的。這個色也生起你的眼識,也可以生起他的眼識,共的。我的眼識,從我眼根看出來,但是他的眼識,不能借你的眼根看的,是不共的。

  那麼,這個色,不但是生眼識,也可以生意識,我們緣色的時候,看到的這個顔色是紅的,就心裏想這個很好看,如果看到這個顔色是灰塌塌的、黑黢黢的,就感到很不好看。好看、不好看是意識的作用。意識跟眼識同時可以緣這個色境,所以說這個色境,不但是他的眼識也能緣,自己的意識、他的意識也能緣,這是“共因”。而這個眼根,只能生自己的眼識,這是“不共因”。所以說從這個幾個方面來看,眼識主要地依靠眼根,所以眼根是主,生眼識。

  我們說這些都是辯論,在《俱舍》都是講的是有辯論的。在這裏,就平平地跟你講一下。眼根是主,給哪個做主呢?它能生眼識。但是我們說,生眼識不但是眼根,還有色境,那麼這個一定要比較了:到底色境爲主,還是眼根爲主,來生起眼識?那麼再同色境比較,眼根爲主。因爲兩個原因:一個是根變識變,境變識不變;再一個,根是不共因,只有自己眼識能生出來,而色境,生自己眼識,也生他的眼識,也可以生無量無邊衆生的眼識,也可以生出意識出來,所以說是共因,它的關系就不是那麼專有,所以說不是主,根是主。

  這裏就把這個主義補充了一下。至于說“最勝、自在、光顯、增上義”《俱舍》都講過,他也就不仔細地給你分析了。“主”的意思,在《俱舍》講根的裏邊沒有它,是在另外講的,那麼他就把這個“主”義又提一下,這是生眼識的,以眼根爲主。眼識,是附在眼根上才生,從它生的。所以說根的意思還有一個主的意思。那麼下邊把根分開講。

  

  雲何眼根?謂色爲境,清淨色。 

  根講完了,那麼根有多少?有五個。這裏,《廣論》8:“雲何眼根,謂以色爲境,淨色爲性”。“清淨色”,“淨色爲性”兩個話,互相襯托。清淨色,說它的體是清淨的,一種色法。這裏更明顯地告訴你,它這個體性就是一種清淨的色。

  什麼叫清淨色?“謂于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什麼叫清淨色?在眼睛裏邊有“一分”的“淨色”,不是全部,我們的眼睛有浮塵根,像葡萄那樣子一個眼珠子就是浮塵根。在眼的浮塵根裏邊有“一分”,有一部分是“清淨色”,這個“清淨色”,有比喻是“淨醍醐”,最清淨的醍醐。我們人間,牛奶生酪,酪生生酥,生酥變熟酥,熟酥最後提到最高的最幹淨的就是醍醐,醍醐裏邊又是最淨的醍醐,那就是說這個色是非常清淨的色。這個清淨色有了,眼識才能生。如果沒有清淨色,眼識就不能生了。

  我們說,我們人現在可以造出一種鏡子、照相機,這個用物質來造出這個眼睛一樣的作用,也能反射外邊的。(2B)盡管你造得再好,看的感覺沒有,只能幫助人家看的,真正要感覺的能看到的,那就是要有淨色根,這個淨色根造不出來。“淨色根”在《俱舍》裏邊它就是怎麼說呢9?它說五根“體清淨故”。這個五根,它的體是非常清淨的,像什麼? “如珠寶光”,珠寶已經是幹淨東西,珠寶發的光,它是摸不到的,只是看到一點點。那就是說這個淨色,細得我們碰也碰不到,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非常清淨的一種顔色叫“淨色”。

  這個“淨色根”在其它的法相書上又叫“勝義根”,那麼“勝義根”就是對“浮塵根”說的。我們看到肉團的眼睛是“浮塵根”,那麼裏邊含的淨色的眼根叫“勝義根”,這兩個相對而論。對“浮塵根”說,那個是“勝義根”,真正能見的是“勝義根”。“浮塵根”在,“淨色根”沒有,還是見不到——眼識不能生。不能生眼識,就不能看。

  那麼它的體,是清淨微妙的一種色法,“無見有對”,清淨色。“無見”,就是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這個肉眼看不到的就叫“無見”,我們的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但是“有對”,它畢竟是四大所造的,有質礙的,這個質礙很細,也是人、凡夫是感不到。我們說電子、原子,這些東西在我們的手碰上去,根本就感不到的東西。那麼這個淨色根一樣,是無見,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但是,不能說它是沒有東西的,有質礙的,是有對的。有對的,就是它有質礙的,有物質的體性的。那麼這個東西是淨色根。能見的色,就從淨色根來的。

  《俱舍》裏邊還有個爭論:我們能見到底是根見還是識見,眼識來見,還是眼根來見?這個有辯論的。有的說是眼根見,有的說眼識見。那麼到底什麼見?這個大家去考慮一下。眼識能見,那麼眼根幹什麼用?如果眼根能見,那不必生眼識了,直接眼根就看了。那麼到底哪個來見?這個問題《俱舍》裏有。那麼我們自己動動腦筋。

  《俱舍》,這本書叫“聰明論”,學了這部書使人聰明的,也就是聰明的人,學了之後,什麼世間上的事情都會懂。我們不聰明的人,這個書一學也會聰明,因爲叫“聰明論”。這個裏邊很多問題,爲什麼人要生兩個眼睛?這個也有。兩個眼睛,到底是跟交流電一樣——交替地看,還是同時看?這些問題在《俱舍》裏都辯的有。那麼,這些都是比較微細的問題,在我們初學,就不要管那許多。

  這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那是一樣的。

  

  雲何耳根?謂聲爲境,清淨色。

  這個“耳根”,它所緣的境是聲,它只能緣聲音,它不能緣色,不能緣香,這是凡夫的境界。到菩薩修行到一定的時候,就是六根清淨位,還沒有見道,還在道前,見道以前,六根清淨那個位置,他的六個根能互用。我們現在說有些特異功能的,他的腋下可以看字,這個是不是神話?不是,他有這個特異功能。

  真正菩薩修行到六根清淨位,眼睛能夠看聲音,也能夠聞到香味道,或者身體手裏也能夠看字,每一根都可以起六根的作用,能看、能聽、能聞、能嘗味道,身體也能夠看、能聞、能嘗味道,都能通用。那麼,凡夫之位就是隔開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清淨色”也是淨色根,它的色是清淨的。

  

  雲何鼻根?謂香爲境,清淨色。

  “雲何鼻根,”一樣,“香爲境”。他的鼻子緣的境是香氣,也是淨色根,清淨色所造的。那這些都是四大所造的,它的材料就是四大,等于說我們這個房子不管你是平的樓房也好,後邊那個大師殿也好,它的材料都是磚瓦木石,水泥鋼筋,都是這些東西。那麼它都是四大種,造的東西有很多,四大種造的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舌根就是嘗味道的。

  

  雲何舌根?謂味爲境,清淨色。

  也是淨色根。

  

  雲何身根?謂所觸爲境,清淨色。

  身根,“謂所觸爲境”,身根所對的境界是“所觸”,不是“能觸”,“能觸”是心所法,這個是“所觸”的境,色聲香味觸的那個“觸”。它故意加個“所”,也就避免你混淆那個“能觸”的心所法。那麼這是五個根,就完了。

  那麼我們…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