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的平衡與中立

  心的平衡與中立

  阿姜查

  隨順因緣,放下苦樂,這些都是見道者,是平靜之人,他們了解什麼是看似平靜,實際卻不平靜的方式。結局爲沮喪或得意的世間道,是錯誤的道路。

  智者雖有經驗,但是不會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意義,因此能夠放下這些反應。

  安心之人不會被這些事情所左右,他會隨順因緣,自然放下樂與苦的經驗。當它們(樂與苦)被如實覺知時,就無法再興風作浪了。

  對于覺者而言,它們(樂與苦)已經沒有意義,只有純然的覺知,就像對待冷熱等自然現象一樣。他們仍然有感受,並非麻木不仁。

  因此經上說,阿羅漢已經遠離內心的煩惱,事實上,他或她並不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沒有逃離煩惱,煩惱也沒有逃離她,就像水中的荷葉一樣。荷葉生長于水中,它雖然與水接觸,但是並不會被水滲透或淹沒。

  煩惱就是水,行者的心是荷葉,它們互相接觸

  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開。

  行者的心就像這樣,它並不逃避,善法來時,它覺知;惡法來時,它也覺知。無論苦樂或好惡,心都清楚覺知,它覺知每一件發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覺知而已,不會被滲透;換言之,心不會貪求與執著于事物。

  用法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與中立。用平常的話說,我們稱它爲認知,即注意正在發生的事。不須選邊站,就像我們遇見某人,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只是記下他所說的話,沒有必要相信什麼,我們就只是記下來而已。

  阿姜查以智慧調伏我們的心

  得到時感到高興,失去時則感到沮喪,這就是佛陀所說應該避開的兩端。告訴你的心,讓它避開。

  因此修法者,聽到教導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愛憎的情緒,當它們生起時,要努力降伏內心。仔細觀察並避免落入極端的反應中,這有助于心的提升。不要讓自己陷入深淵!貪愛是一種深淵,憎惡也是一種深淵。

  佛陀了解這些事,他透過修行,看見它們是無常、是苦與無我的。貪愛生起時,將它放在一邊,憎惡生起時,也將它放在一邊。如果你無法將它們放下,就應該訓練心如此做。這些事本身無法讓心平靜。

  這就是法,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須向這裏觀察,必須向這裏尋找平靜,因爲這就是涅槃之道。

  「你若追逐那些事?你將因此而落入惡道。」這樣告訴你的心。不要陷入執著,或爲這些事巧立名目。

  你若下過田,你就知道怎麼鞭策牛,讓它聽從你的話,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因此,爲什麼不鞭策自己,抓穩心的方向呢?

  我們談的是到達一個沒有業因的地方,在那裏業因已經耗盡。如果有貪愛或憎惡,意味著有因存在,有因就會有果。有生,就會有滅,這就是自然。

  當貪愛與執著存在時,就會有憎惡與反感。如果有天堂可達,未來就有地獄可入,反之亦然。生與有的領域就是這樣,因此佛陀希望我們仔細觀察,這不只適應于少數人而已,它們放諸四海皆准。因此你應該去哪裏修定?你修定的物件是什麼?當你看見時,就應該迅速放下。

  就在當下精進。以善巧方便調伏你的心,使它柔軟,就像鐵匠把鐵熔化後,再把它塑造成各種有用的器具一樣。就像這樣,我們以戒律、禅定與智慧調伏我們的心,使它柔軟與降伏,獲得平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