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禅定”初修
——唐安古寺居士學修心得篇
呂軍
涉足佛教的人,一聽到“禅定”總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總以爲那是別人的事,自己沒那個天份。今天,我們來一起揭開神秘的面紗,讓我們許多學佛的人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修出成績,步人佛道。
信佛、學佛、早課、晚課、念佛拜忏、持戒修持,這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爲禅定打下基礎,因爲只有修到具有一定禅定功夫的時候才會明心見性、自在無礙、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然,你永遠在有相的裏面轉,永遠是個凡夫,甚至連一個普通的人都不如。
研習禅定功夫的人,首先必須修心,心是最重要的一環,鎖心猿,拴意馬,與人爲善,講修持,要有一顆健康、快樂、清靜的心態。當你修到一定層次,起心動念都會影響你的修行,何況是邪念、惡念。所以要降伏其心,每個人修行的心路曆程都不一樣。
原始的禅定表現在生活之中,譬如:你在那裏打一下盹,專一的認真學習,上好每一天的班;或者說我好累想放松安靜一會,這都是無意識的一種淺顯的禅的意思。起源于生活,反過來又爲生活服務,它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要。我們把它比作一個靜靜的避風港,人累了,需要到它那裏安撫和恢複。
當你有意識的來修習禅定,必須時時刻刻排除雜念,肉體盡量的做到放松,行、走、坐、臥都要有這樣的意識,要有一種感到自己在自然界、宇宙之中的度量,也即天地之間,當你在打坐和隨便坐在那裏的時候要高度放松,從頭到腳,排除心中的雜念,來一個排一個,如果這樣長期訓練,你會感到腹部溫暖融融,一種殊勝愉悅感,充斥于全身的時候說明你有了很大的進步。人有叁寶精氣神,年輕人比老年人來的快,男的比女的來的快,雜念越少,這種殊勝感越強,這時,你應該暗示自己,這是清靜心的作用和好處,是身心健康的一種高級享受,既然一顆清靜能帶來如此殊勝美妙的享受,我們還會去想塵俗中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幹什麼呢
慢慢地,我們就會覺得起心動念,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其實,學禅定功夫是一門技術,當你掌握了一定技巧,就往前靠近了一步,所有這一切都要靠降伏其心起作用,心理不健康的人暫時不要學它!
微循環加快,人的氣血充斥全身,面部自然紅潤、細嫩,外在和內在素質提高了,我們就會說這人相貌好莊嚴,這個師傅修的很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表就知道他有多大的修持。
有了上面的基礎,心細的人不難發現,當你在打坐或在生活中行走坐臥的時候,人有一種能場均勻的給你圍著,從裏到外,以腹複爲中心;其實,這是一種能量,我們把它理解爲生物場,修行是自己對自己負責;這時,你可以檢驗自己的定力功夫,當你特別清靜時,這個能場文絲不動,溫暖感加強,只要有一絲雜念,這個場能會波動令你身體不舒服;當然身體要依次高度放松,雜念越少,生物場越強,殊勝感越強,這種體驗有助于你自發的排除雜念,因爲你進入了這種狀態不排雜就不舒服。說到底,還是個心的作用,降伏其心,要使自己的一顆心無爲變有爲。
當你修到很高功夫,能量場很大的時候,你就能開光,高僧大德給佛像開光有些人以爲都是誦經念咒的作用。其實,真正的開光,就一個念頭,就那麼一眼,短暫的,正念出正氣,用我的場能去磁化感應到這尊佛像上,就這麼一個念頭,那麼我所有的信息就貯存在他上面了,所以給別人開光,自己要講修持、講正念、講一種技巧,光誦經是不行的。
大德從身邊走過,你應該有種飄浮舒適的感覺,如春風拂面,這是加持的作用。
同樣的,當你有一定功夫,如果持咒,走旁門歪道,帶有一種邪惡的念頭可以傷害別人的肉身,不良信息傷害了別人又傷害了自己,違背了佛道,談不上解脫。
以上是種訓練積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要行善積德,持戒修持,不爲物欲所動,隨時都有一種快樂、愉悅知足的心態,修行不是苦行僧,既不要放縱,也不要苦行,取之中庸。
當你有了一定功夫之後,要精進不懈,你可以把自己靈性的東西修出來,你可以去問一些有修行的大德行,你不要害怕,本來學佛就是要我們從一個已知的世界去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需要一種勇于探索和無畏的精神,不要僅限于口頭禅,要自己去見證那些極樂、美好自在的境界,我們同樣也會品償和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