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習與實踐——說“臨終中有”之叁

  “往生”的修習與實踐

  ——說“臨終中有”之叁

  “臨終中有”的精要,在于“往生”的修習與實踐。雖然,它只是方便,但卻是方便的精要。

  一提到“往生”,便牽涉到信仰。佛教徒每每以爲往生一定是向西方淨土;異教徒則不相信有“淨土”這一回事(可是他們卻信仰天國、梵天);無宗教信仰的人,特別是知識階層,則常常懷疑佛與淨土即等于是神的建立,因此認爲佛教迷信。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麼叫做往生。

  往生西方淨土並不是佛家的唯一往生方式。而且,往生淨土亦絕不是解脫,然而“六中有”所教授的往生,卻可以解脫。

  跟“六中有”的往生相比,顯乘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然等于輪回,只不過死者的神識不入中有,不成中有意生身,立即輪回入佛的淨土。所以他不能立即便于淨土中自顯現,只能成胚胎,住在蓮花菡萏,等待“花開見佛”的機緣,機緣成熟,然後才能在淨土中自顯現。可是這自顯現卻依然是輪回界的生命形態,仍須經過聞、思、修,然後才能證入涅槃界。

  所以淨土的建立並非迷信,百千萬億器世間,無一不依從有情的業力而建立。佛家不否定梵天、大自在天、帝釋天等等,即因爲凡有人信仰這些器世間,就必能成就建立這些器世間的業力。淨土的建立亦然如此,佛說有淨土就有淨土,等如耶和華說有光就有光。因爲二者都是有情業力的建立。

  然而佛家卻認爲,凡由有情業力建立的器世間,一定同時是有情的束縛。淨土中的有情若如不能解脫,業力最好,也只是生生世世在淨土中輪回。一如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平常業力即牽引他生生世世在這世界輪回。

  是故淨土中的有情依然要修道,這就跟外教建立天國不同。如果你問其他的宗教,人的靈魂上到天國之後,有什麼事可做,他們只能答你,與天主同在,可是同在又怎麼樣呢,生活方式又到底如何呢,很難有一個合理的答案。

  因此,若容許種種天國的建立,就不能否定淨土的建立。比較起來,淨土的建立更少迷信的成分,因爲它實在以業力作爲其建立的基礎,而對于業力,誰都無法否定。

  至于“六中有”所教授的往生,已經超越淨土,實際上已經是解脫法門。這即是五種往生中的叁種:法報化叁身的往生。

  何以可以利用臨終來往生解脫?

  這完全因爲人唯有于臨終時,才有神識離開肉體的一刻,才有離開五蘊身束縛的一刹那。這即是一個擺脫種種心識障礙與歪曲的機會(機會一過,墮入中有而成意生身時,心識的障礙與歪曲又會重行生起)。

  解脫,即利用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所以它依然是依靠生前的修習而得解脫,這就跟完全基于信仰與業力的往生不同。

  往生的修習,稱爲“遷識”(頗瓦'pho ba),有許多上師都有這法門教授,可是一般只強調人死時若能神識由梵穴出,則決定往生淨土,很少同時傳授解脫的往生實踐。然而“六中有”的往生修習,卻以解脫爲目的至于重視頭頂的梵穴,則與往生的途徑有關,只是解脫的助緣。

  佛家說,人死後往生,神識有九個往生的途徑,稱爲往生九門。

  上叁門是——

  神識由梵穴離開,是爲往生空行淨土之路。這時的神識,即是本覺的自解脫

  神識由眼離開,轉生爲轉輪王(具有權力的有情)。這時的神識,無非仍是心識(由此以下都然如此)。

  神識由左鼻孔離開,轉生爲人身(所以垂死的人要采用獅子臥姿,右手于托腮的同時,用小指塞著右鼻孔)。

  中叁門是——

  神識由右鼻孔離開,轉生爲藥叉

  神識由雙耳離開,轉生爲色界天人。

  神識由臍離開,轉生爲欲界天人。

  下叁門是——

  神識由尿門離開,轉生爲畜生。

  神識由生門離開,轉生爲餓鬼(生門,即是男女排泄精卵的孔道出口)。

  神識由肛門離開,轉生爲地獄有情。

  

  神識由梵穴離開身體,雖是解脫的必需條件,可是,這條件卻仍須由修習以圓成。若不修習,生前修遷識雖修至梵穴張開,可以插入吉祥草,神識卻依然可能由其他的孔穴離開身體。

  所以往生修習的第一步,便是修習如何用“種子字”封閉十一個孔穴,只留下梵穴不封閉。娴熟之後,才修習其余。

  行者采取適宜的坐姿安坐于舒適的座墊上,這時,不必用毗盧七支坐。年老的人甚至可以躺在床上來做,盡可能用獅子臥姿。

  如果是坐著來做,雙手就覆按在膝蓋上,挺直身腰,雙肩平展,明觀心輪有一光明深藍色的吽(按:藏文吽字)字。

  觀想心輪的吽字放射一相同的吽字,下降至肛門,關閉生地獄門。

  再放射相同的吽字,降至密處(大小便的中央位置,深入至內部),關閉生餓鬼門。

  複同樣放射吽字,下降至尿門,關閉生畜生門。

  這是很重要的下叁門關閉,須反複練習,練習到無須安坐,于任何時際只須稍一起心動念,都能于刹那頃連續放叁吽字以作關閉

  複同樣放射光明吽字,于臍、口、雙鼻孔、雙眼、雙耳孔共八處關閉不同的輪回生處。

  最後觀想頂輪梵穴處(即亦是用掌邊沿著額前發際向頂量度,寬橫排八手指處),有一白色的吭(按:藏文吭字)字,倒懸于頭頂,關閉梵穴

  這是關于身的修習。

  甯瑪派很重視這個修習,因爲有一種所謂“強製往生”的方法,即須依此修習爲基礎。

  “強製往生”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死亡。例如心髒突然停頓,種種飛災橫禍,死者根本沒時間來得及應付死亡(也即是前述的種種死亡現象,于一刹那頃即已次第出現),那麼,便只能用強製往生來求解脫。即不能解脫,至少亦能保證不墮入叁惡道。

  行者如果封閉十一處輪回門已然娴熟,這時更無須逐一觀想,但憶念根本上師住于頂輪梵穴處,自己心輪放光,十一處輪回門就得到封閉。這時,最重要的事是將心識引向頂輪。不過假如你能真的誠心憶念上師,心識便不可能不引至頂輪。所以臨危者要做的事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憶念上師住頂而已

  這也需要平時的練習。例如假設自己從懸崖墜下,心生大恐怖,于覺得死亡臨近之際,憶念上師坐在梵穴之上,然後再檢查心中的明點是否亦能于不知不覺之間沖上梵穴。

  總之假設種種恐怖與死亡的境界來修習,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出現突如其來的驚恐(例如當你閉門聽電話時,突然有人推門而入),你也可以馬上憶念上師住頂。

  這就是利用往生孔道的“強製往生”。假如修習成熟,即非突然死亡,對平常的死者亦有莫大利益。甚至可以作爲臨終關懷的指導。

  往生修習氣息,即是許多上師普遍作教授的頗瓦法。不過真可謂各師各法,門派不同,修氣的方式便亦不同。我們現在只依“六中有導引”的教授。

  行者依七支坐安坐,明觀自己的中脈,由臍下橫排四指處直達頂輪梵穴,中脈充氣,如瘦羊腸充氣後的形狀,其內具白色光明稍帶微黃。

  這個觀想並不難做,有些從未做過止觀練習的老年人,練習兩叁次就可以明觀中脈。要點在于腰背要挺直,然後才能明觀中脈筆直

  再明觀頭頂虛空根本上師成本尊相安住。于是提氣上升,猛念hika(藏文hi ka),如是七呼,明點由臍輪升至心輪;七呼而明點由心輪升至喉輪;七呼而明點由喉輪升至眉輪。此共二十一呼,要點是須一口氣而作。最後提氣七呼,末後一聲極爲猛烈,于是明點突然升至梵穴而安住。

  稍安住後,必須觀明點回降而下,再行住于臍輪。

  這樣的修習即是頗瓦法,不過在細節上,傳授的人各依傳承會指導一些口訣。口訣極其珍貴,如果沒有口訣,據說可能令修習的人減壽。——所以甯瑪派于極其深密的傳授中,並不以這個遷識的修習爲主,另有一修習的方法。我們在許多藏密修行人的傳記中,見到他們于臨命終時,長聲呼ah(藏文ah),即便出現瑞相,例如天際出現彩虹,那便是作此深密的往生遷識這個修習不須開頂,不須用力,同時亦沒有修得不好便會減壽的缺點。

  往生修意,比較簡單,只是在前述修氣息的基礎上,全力觀想明點在中脈移動。有一個口訣是,明點向上移時,沿直線上升;明點向下移時,則成螺旋形慢慢下降,同時形成一道白螺旋形的光。任這些光漸漸在中脈內消融(而不是消散),悠悠然,如水入水

  假如此際能夠同時觀上師住頂,那便最好。

  若或有人懷疑,爲什麼上師這般重要呢,任何宗派,都是聖者的地位比傳道人要高,即使是佛教的顯乘,當念佛之時,也只是觀想“西方叁聖”,從來沒說要觀想師長。然而密乘爲何與衆不同?

  這裏頭,其實有很深刻的意趣。

  在修習上,諸佛本尊無非都只是一個假設施的符號,每一位本尊,都有一個象征的意義,而且這個意義還須根據我們的心理狀態來建立。所以在“六中有導引”的《假立蘊自解脫》,便是根據人對物質的執著(即是對地、水、火、風、空的執著)、根據人精神狀態的執著(例如對“自我”的執著)、以及根據人的種種心理狀態(瑜伽行派稱爲心與心所),便建立爲一百位寂靜與忿怒尊。

  甚至,“淨土”也須視爲具有象征的意義。例如西方淨土,憑願力便可以往生,那麼西方淨土就是一個以願力爲重要業力的器世間。東方淨土則與此相反,無人能憑願力即可往生這個世間,他必須“心識不動”,然後才能往生。所謂心識不動,即是我們雖然處身于一個充滿貪瞋癡的世界,面對許多貪瞋癡的作業,可是我們的心識卻能不受汙染,那就稱爲“不動”。所以東方世界的佛,稱爲“不動如來”,稱爲“金剛薩埵”(“金剛”也即是不受汙染、不能摧毀的不動),明顯具足象征意義。

  當作意的修習時,必須緣想一切…

《生與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習與實踐——說“臨終中有”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