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與佛法

  佛陀與佛法

  釋振冠

  中國的佛教與儒、道叁者一家,各盡其責,爲闡述人與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佛家思想雖然側重前者,卻也囊括後面兩者,相合融通,貫徹始末。即強調出世的超脫、自我升華,也關注入世的情懷、悲憫濟人;融和人心、自然、社會視野,明了萬事萬物之間的互爲緣起、持存、消逝因果關系,消融對待。而儒家與道家——從社會、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則有較明顯的區別。兩者不僅在理論上,層次分明,縱橫亦是不同,切入面也很神離。

  原始儒家與道家的思想形成,源于相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物。周朝(西元前1122年至前256年)的衰退,使得原先在周政府各個部門任職,而有專長的要員,出而爲師,普遍了當時社會所匮乏的民衆教育,從而結束了「禮不下庶民」的漫長時代!就在其時「百家爭鳴」隨勢而起,各家思想快速地傳揚開來。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的生父司馬談(亡于西元前110年),和後來的史學家劉歆(約西元前46年~西元23年)都說:根據當時社會的特定背景和需要來看,「百家」之名,雖然的確存在過,但卻唯獨儒、墨、道、名、陰陽、法六家盛行于其時,廣爲時人所知而已。(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37)

  再後來,中國主體思想的發展,以儒道兩家爲主。前者發達于統一;後者盛行于亂世。直到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7年),中國在宗教、哲學、文化領域上才有了較爲矚目的變化!此刻,佛教從西域北印度河流域(現今巴基斯坦境內)途徑波斯(現今伊朗)、西土耳其等當時的佛教國家,由絲綢之路向東穿過茫茫漠海,經河西走廊,進入長安(現在的西安)。佛法的東來,從起初皇家混同佛老(道)的信仰,到魏晉的格義、南北朝的分疏、科判,至隋唐而蔚成各宗大觀。漫長的六百多年間,佛法的傳播和經典的翻譯,在中國原有的建築、雕塑、繪畫、邏輯、以及本土語言運用上,給予嶄新的诠釋和充分的活力。至此,外來佛教成爲中國不可或缺的叁大傳統文化之一。

  佛教創始于釋迦牟尼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悟之後。

  大約在2500多年前,北印度喜瑪拉雅山腳下的釋迦族太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爲求解人的生、老、病、死之道,而在壯年29歲時,不顧家人反對,深夜越城出走,在深山苦行六年,一無所獲後,悉達多太子放棄苦行,而取法中道。也就在其時,父親淨飯王派遣而來跟隨他修行的五位侍者悄然離去。

  我們從相關的文獻記載中知道:悉達多太子最後在一個明星之夜,大悟于伽耶(Budhigaya)的菩提樹下。爲佛教史上叁寶中「佛(意爲覺悟者)寶」的由來。其後不久他從寂靜的禅定中起,行腳到鹿野苑(Sārnāth,現今波羅奈城Benares附近),爲早先離去的五人(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俱男)說四聖谛,成就最早的法寶(四聖法)與僧寶(五比丘)。

  相傳,起初佛陀到來,並沒引起橋陳如諸賢的在意。甚至,他們視而不見。直到世尊坐了下來,開始宣說人生是苦:「所謂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名爲苦谛。(《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諸賢才開始對眼前消瘦的行者,投以驚訝的目光,圍著他坐下來。從那時起,有了著名的初轉*輪和苦、集、滅、道四聖谛(Catursatya)的流布。

  這次說法從世尊內證而來,所以貫穿南北大小乘佛教的中心要義。世尊是時亦于五人面前自誓:「若我不修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如實而不知者,我今不成無上正真之道!…我于是聖谛,叁轉十二行,如實而知,我今成無上正真道。」(《四分律卷叁十二.受戒犍度》)

  世尊說苦谛實苦。有叁苦:苦苦、行苦、壞苦。

  苦苦是身心受苦時所生起的苦;壞苦是偶現的樂境失去時所感受到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變化、不得安定的苦。又說八苦:與所愛分離、所求不得、仇人相遇、患病、年老體弱、臨死四大分解等可見可觸的苦;此外尚有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苦。

  人,由于五陰的作用無間斷,蓋覆了真性。所以,本來皆具的妙覺真心不得顯現,行爲也就順應了觸境所起的幻妄心,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依七識恒審思量,起惑造業,輪回不息!順應了造成苦的原因:貪、瞋、癡。而聚集六道的因(集谛),得迷界世間的因果。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廓然眼前。叁毒使見思二惑加深,從而不能解脫,證得寂靜妙離的涅槃。

  所以,人應當遠離貪瞋癡。不要只用眼睛來看這個世界和你我他,而是應該用智慧的心來觀察,一舉一動從現象透視內在;不要被我執所惑,要行爲順應簡單、自然、寂靜無诤;見道于平凡中。讓歡喜在內蔓延,空與光明流連忘返。這樣便易與道合,廣袤的心也可以承載古今,不起絲毫的顛倒。世界萬物不再挂礙,隨緣消業。

  因此,修道證涅槃!

  世尊是時簡析:隨順趨向涅槃,證無上智,當修道谛。道有叁十七品(Bodipâksika叁十七道品。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俱舍論》卷二十五):

  四念處:要知道我們的色身從精血中來,所以當處不淨(身念處);要知道苦樂等的感受是苦(受念處);要知道我們的心識念念生滅,哪有常住?(心念處);要知道諸法從因緣生,沒有自主性,所以無我(法念處)。

  四正勤:記住已生的惡,要讓它永遠斷除;還沒生起的惡念,要讓它沈寂;而沒生起的善念,則要促使它生起來;已經生起來的,要使它增長。

  四如意足:心理思念所修的法,要不忘失,如願滿足;于所修的法,要能專注一心,不要間雜,而如願滿足;于所修的法,要牢記不忘,如願滿足;心中所思所修的法,能不忘失,如願滿足。

  五根:笃信正道和助道法,能生出一切無漏的禅定解脫來(信根);要不間雜地修于正法(精進根);能攝心不散,一心禅定(定根);不要忘了還要用這禅定來對諸法觀照明了(慧根)。

  五力:信根增長了,就能破除疑惑(信力);精進了,所以能破除身心的懈怠(精進力);念根增長了,破除種種邪念,能成就出世的正念功德(念力);定根增長了,破除種種亂想,能發種種的禅定(定力);慧根增長了,就能遮止叁界的見思惑(慧力)。

  七覺分:能揀擇諸法的真僞;修道不間雜;契悟了妙法,心得歡喜;能斷除諸見的煩惱;能舍離貪著的境界;能覺了發起的禅定;能思惟所修的道法。

  八正道:智慧能見真理(正見);心中不存邪念(正思惟);言談真誠,沒虛妄(正語);時時住于清靜的善業(正業);依法乞食活命,不貪心攀緣、化緣(正命);修行道法無間無雜(正精進);要專心憶念善法(正念);直到身與心都寂靜了,也就能正住到真空的禅定當中(正定)。

  世尊爲諸賢說完四聖谛法後,接著說,諸賢:這是苦,逼迫性;這是集,招感性;這是滅,可證性;這是道,可修性。(示相轉)

  諸賢:這是苦,你們應該知道;這是集苦的因,你們要斷除;這是寂滅的涅槃,你們應當證入;這是到達涅槃的道,你們要修習它。(勸修轉)

  諸賢:這是苦,我已經如實地了知了;對于集苦的因,我也已經徹底地斷除了;至于涅槃也已證得;道品已修了。(作證轉)

  是爲叁轉十二行*輪。

  鹿野苑之後的世尊,49年說法無盡,足迹遍滿南北印。爲開示大衆悟入本具的性德,開啓超脫之門,作出了畢生的奉獻,也給後世人類留下了無盡的寶藏。于80歲的一個寂靜中夜,在拘屍那竭羅(Kusinagara)市外婆羅雙樹間,示入寂靜的涅槃。不久,于市北般彈那廟(市民的祖廟)荼毗,八分舍利(見《涅槃經》)。

  彼時,世尊頭枕雙樹向北,問在旁的弟子們:「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而不求決也。」(《佛遺教經》)叁問,而無答者。其時阿那律(Aniruddha)知曉佛陀的本意,起身在大衆面前恭敬發言:「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遺教經》)

  很久很久之後——其實也不是太久,南印度有位行者(現在我們並不是很確定他的名字),向北跋涉,弘法度衆,經過當年世尊寂滅雙樹間,是時,晚風吹響了交錯的密葉。行者駐足憶當年,淚如泉湧。風,輕拂了他黃色的袈裟,也撩起了內心無盡的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由苦谛而發)

  煩惱無盡誓願斷;(由集谛因緣起)

  法門無量誓願學,(爲道谛)

  佛道無上誓願成!(所謂滅谛)

  

✿ 继续阅读 ▪ 禅十感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