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茶的原心
洪啓嵩
摘自《喝茶解禅》‧洪啓嵩著
茶,與人類的文明可以說是一個偶然又必然的美妙邂逅。
相傳飲茶最早始于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茶從最初做爲解毒的藥物,到後來成爲解渴飲料,進而發展成與我們心靈相應的飲品。這段演進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人類心靈升華的曆程。
茶的靈性,深刻地體現了大地的體性,也反應出其所生長時空環境的特質。在我喝過的茶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臺灣八七水災之後所采的茶,在茶味中涵含了那麼深的滄桑和苦難。透過茶的心,我們體會了大地的心,也體會了大地的性靈,因此而升華了人類的心。
茶對養生的助益,很早就被發現了。在《神農食經》中記載著:「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自古以來,無論是在心性的修煉上,或是生活上有深刻的曆練者,都深刻體會到茶這種不可思議的特性。因此,古代山林的仙人和處士,都善于將茶運用于身心養生與心靈提升。
除了解渴、養生,茶與人類心靈更有著深刻的交會,茶品與人品相應,而開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以茶來升華人類自己的身心品格、精神與修養,並展現自身的純粹心靈境界,讓茶超越了原有物質體性,而進入了我們心靈的領域。
禅宗更是將茶美好的特性,運用得淋漓盡致,從日常飲茶養生、提神,作爲精進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將心與茶完全相融相會,將茶彙入禅宗修證體系,以禅來展現茶的極致,展現最圓滿的生命境界。這些在在都讓茶超越了物性的原始意涵,成爲幫助修行人悟道,讓人類文化朝向圓滿的靈性飲品。
茶與禅的相會,不只在中國創造出如此偉大的文化,也進而影響了日本,發展出完整的茶道。現在大家談到茶道,多以日本爲代表,但有時對于泡茶禮則儀軌的重視更甚于心,這是非常可惜的。
我們深入思惟「茶道」的真義。所謂道者,心也,有道者,必然有禮,但「茶道」,絶不只是「茶禮」而已,並非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的展現,茶禮不能取代茶道與茶。茶,在這個時代,應該更多元,更廣大,更深入。
因此,我提出「心茶瑜伽」的觀點。「瑜伽」是相應的意思,心茶瑜伽是指在喝茶的靜境中,透過茶與心的交融、應和,來達到心茶合一的覺明禅境。從泡茶、吃茶的過程中,回觀自心、六根與茶的相應,回到心和茶的交融相應,身心舒暢,意識清明,心與茶完全統一和諧了。
我們的心和宇宙,透過茶這個美妙的媒介,不再有距離。心和茶,如同兩面清亮的明鏡,相互映照,幻化出無比美麗的世界。
回到茶最初的原心,我以「茶者,心之水,飲之暢靈」來表達心茶的意境。茶是心之水,只有將茶與心,完全相合相應在一起,這時,才能回到禅者喝茶的本位,就像當初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一個禅師以悟境與茶完全相應的精神。
如果能體悟茶的原心,才能打破外在形式的籓籬,讓茶呈現自心的面貌,在這個時代中重新發光發熱。
茶,是我24小時最貼心的好朋友,也是照顧我身體最佳的護士。每天早上醒來,我的床頭總有一杯茶靜靜地等候著,爲我開啓美好的一天。
當我們將身心完全放松,讓甘洌的茶水,順著舌根滑入喉中,那種滿足而寂靜的感覺,就像茶水順著心脈,將心靈也撫得平順了。
朋友來訪時,茶就成了我們和朋友歡喜聚會的媒介。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自自在在。有人來了,心情不好,吃茶去;有人來了,心情好,吃茶去;有人來了,沒事,吃茶去。泡茶的主人,吃茶的賓客,一切平平等等,圓圓滿滿。
祈願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綜覽人類曆史和茶文化交織出的美麗風貌,進而以心茶相應的「心茶瑜伽」,引領大家回歸茶的原心,用放松清明的心,體會茶心一如的妙境。
讓茶爲我們撫平生命的煩憂,增長歡喜,讓每一顆心的美好自在,相互交映,展現出人間最美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