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持心經▪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把無常的現前境界,當作是一種常相,並認爲它本來就是這樣,這就沒辦法真正體會空和無常的。雖然我們了知空、無常的義理,卻從來不用它來思惟,來改變我們內在的思惟架構,而將這色蘊變化的事,當作是常相來看待;若用這樣的態度,來做爲修行的依據,這是沒用的。因爲這樣的態度,連基礎的功夫都沒進入,怎麼能夠唱談空無自性的佛法呢?當我們連基本的正見都沒確立,如何能明白從正見當中所出生的正確覺受,乃至證入五蘊現空的境界呢?所以各位,回頭是岸!回到正確的正見來,要深刻了知-色蘊是無常的。

  像我們身體,有時會出現一些病,而這些病,要視我們自己本身因緣所對應的恩師,因爲這就是無常。例如一位漂亮的小姐,如果她早上起床,看到臉上長了一顆青春痘,通常會感到很討厭;如果她是佛教徒的話,她可能會感到高興,對佛陀說的道理,更能深信不疑。因爲青春痘長出來,正是無常的現前,是一種空性的展露!如此,才能真正體會五蘊是空的道理。

  空就是蘊含著一切無常的可能性,空就是意涵著我們是由緣起所構成的;空不是我能造作、能完全控製的。不僅是身體這個色蘊如此,連我們的受、想、行、識這四蘊也都是空的。

  我們肉身的現象,甚至包括整個當前世間的現起,都蘊含著變化,都是由相互的因緣和合所組成。當我們徹見這緣起所組成的蘊含變化,而不會被這緣起現起的相所牽轉,那我們即是現見無常,現證無我;如此,即達解脫寂靜,亦即湼盤寂靜。那麼,我們即是現證諸法現空的境界,也就是現證佛法的根本──叁法印。

  在《心經》中,將這叁法印用一實相印來代替,經文中:「照見五蘊皆空」,即是用一實相攝受叁法印的展現。但若沒提出叁法印的次第,一實相印是很難直接提出,也很難做爲修行的運用。所以說,沒有次第,就沒有辦法進入圓頓的境界。我們的功夫若不紮實,就不要想可以隨隨便便的證悟。就好象初學騎腳踏車人,看到很多人都可以放雙手騎腳踏車,心中很羨慕,因此還不會騎車,就想學放手騎車,結果一定是摔倒的。

  又如八大山人曾描述畫竹的十大忌諱,初學者若犯此忌諱,竹子就畫不好;但是有一次,八大山人自己畫出來的竹,就犯了他自己所立忌諱中的八大項目。然而,他的畫仍然有很大價值,但對初學而言,依然不能沒有次第性。所以我們要了解,雖然一切現空,但是次第不能亂來。因此我們最先要建立的次第,就是基本的見地,見地弄不清楚,《心經》就白讀了。

  很多人說《心經》很好,我問:「爲什麼好?」他說:「可以驅魔。」修行過程中,有時真的會碰到魔擾,如果是初學的人,或只求信仰保平安的人,我會說:「恭喜!恭喜!很好,你總算趨入佛法。」但是,如果是志在佛法者或是老參的行人,我就會好好诃責他!拿《心經》來驅魔,並不是說不可以,但是若把驅魔當作是《心經》的唯一目的,實在是太不尊重佛經了,《心經》是要讓我們成佛的。所以,我們要弄清楚《心經》的基本見地,別矮化了《心經》的偉大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經文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是呼應這句「五蘊皆空」,而且更直接告訴我們修行的功夫。

  但是這話,我們一般都只是隨口念過,把它當作一種口頭禅,或是一種想法而已。其實,「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要我們深刻思惟:色與空兩者之間的差別。一切的色蘊,我們經由正確的認知,實相上的認知,會知道是由因緣的組合而成,是緣起的組合,它並沒有常住不變;我們這樣如理思惟,即發覺色蘊是空的。所以在這裏,「不異」是一種思惟的過程,是一種見、聞、思的過程。

  「色不異空」即是要破除一個凡夫,他對所有色蘊的貪著。而「空不異色」則是要斷除二乘聖者,他們對真谛空性的貪著。所以凡夫從「色不異空」的了知,可以悟入空性,因爲在悟入空性的時候,成爲一切現空。可是,如果在此沒有悲心的話,則是進入小乘的見地,即一切諸色不異空寂。現在,我們在其間把這見地翻轉過來,就是以「空不異色」,來使二乘聖者不要執著于空性中。

  在「色不異空」中,所有的現象,根本上是空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現象,不管是思惟,或是現見,都是空的,所以,在此要斷除他們執著于真谛空性的想法,故而跟二乘聖者宣說「空不異色」。

  要了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兩句話所要面對,以及所要斷治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把它當作一個思惟之後的正確見地,對于這樣一個見地,我們還是把它納入五蘊皆空的看法來看。如此,透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來了知──色、空兩個是不異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對我們在見地上的修持而言。因爲相應于「不異」的,不就是「即」嗎?我們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正確思惟下的正確結果,並用此結果來作爲我們修證的見地。但是這兩句經文對我們而言,還是不能夠立即證得的。因爲「色即是空」,是指證到小乘的聖者,而「空即是色」,是指證到大乘菩薩。這兩者對我們而言,可能現在還沒證得,但是我們可以如實信受,因爲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理解,是透過我們正確思惟的結果,所以我們能接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裏,它不只是五蘊皆空,而是斷除了所有的五蘊與空的差別。這樣的差別是離于時間的,因爲「不異」是思惟,「即」卻是沒有時間,所以是當下得證的境界。

  在《心經》當中,我們把這幾句話弄清楚,在見地上確立的時候,如果我們心力夠,福德因緣具足的話,在聽聞「色即是空」的時候,即能現證「色即是空」。現證「色即是空」,當下就悟得根本智慧。若爲小乘因緣者,就立即成就阿羅漢。若爲大乘菩薩根器者,馬上生起大悲,能夠現起「空即是色」;這個時候,就可以起作用來莊嚴世界了。下表即是以上所講的一個綱要。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見修行)見地功夫、思惟功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果)證量功夫。

  ◎色即是空→小乘→般若將入畢竟空。

  空即是色→大乘,如幻→般若將出畢竟空。

  在證到「空即是色」時,就是證到八地菩薩了,有大神通和大作用,立即産生千百億化身。這時,我們過去所發的一切悲願,所相應的一切因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般的現起,在剎那間全部現起意生身,往來于十方叁世的一切世界中現身成就,教化一切衆生;而這一切因緣是在我們一心之中的,且完全看我們心中有沒有願?在我們了悟「空即是色」的時候,跟我們心願有因有緣的所有衆生,都會在心裏投射出來;跟我們有因有緣的世界,都會在那裏化生現起,而這個化生是意生身。如是生、如是幻、如是滅,所以說,有多少化身無法了知,只有諸佛了知。諸佛爲什麼能了知?因爲諸佛是現觀,不是思惟,所以說是「即」。這一句話,要好好思惟。

  前面所說是現行的,也就是道地上的功夫。受、想、行、識,也是如此,五蘊都是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也。」所以說,一切身心透透徹徹,五蘊即是一,一者幻也,如也。一即是如,如即是空,所以五蘊跟空都是同一,也就是說,六根歸一,通身受用。這時,六根即可互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即是精神和肉身,全部都是現空。

  所以《心經》,心先要斷除我們對五蘊的貪著,故說「五蘊皆空」;其次,要斬除五蘊和空的時間煉鎖,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這兩點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掌握,在掌握這兩點之後,其實事情已經完了!但是怕大家忘記,故經典中繼續擴大到整個世界,從橫豎的所有觀衆,來使大家了解五蘊皆空的道理,所以要仔細觀察。

  現在再回來與大家談建立正見。對于我們的色蘊,要好好觀察,要以色蘊是空的正見來觀察我們的身相;以我們的觀行、我們的心眼觀察時,我們可能會看到自己身內所有的叁十六物,看到我們的腸子、血管、胃、骨頭、五髒六腑……等等諸物,但這些都是空的。我們要好好觀察自己的身相,不然就是在迷糊中過日,裝作自己是很老實的佛教徒;其實一點都不老實,佛經的每一句話,都不肯好好的做。

  色蘊是如此,其次觀察我們的受蘊。我們的耳朵收得到任何的音聲,例如手掉桌子,一聲「啪」的!這聲音就是空。一般人會以爲空不能分別,但實際上,空當然能分別!不要以爲空就是無知啊!受蘊即是感受,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的體受,體受這兩個字是實質的,但它即是空。

  其次觀察想蘊,想蘊是在體受之後所産生的各種心想以及造作,而這些也都是由緣起所生的,都是空的。然而現前就是緣起,哪有什麼緣起所生?是的,但沒有關系,先思惟一下;要經過思惟,我們才能相信如此是緣起所生。如果不思惟就相信的話,有二種可能:一種是大菩薩,一種是無知。而無知,也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無知,一種是信願行的行者。這種信願行的人,若碰到好的善知識,是他的福報大,能夠修行成就。若碰到不好的善知識,則萬年難出頭!因此,建議大家還是要正思惟觀察我們的心想。

  在想蘊之後,我們再觀察行蘊。所謂行蘊就是:在形成一種心靈的意志決斷,爲求生的根本力量,爲我們生命相繼不斷的強大力量。這行蘊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空的。

  最後再觀察識蘊,從整個生命分析的結果,我們慢慢地了知:生命中能分別種種現象的力量,能夠容受一切經驗的,就是「識」。這五蘊中的識,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識,都包含後來…

《如何修持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丹霞天然要走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