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持心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唯識學者所發展出的第七識、第八識甚至第九意識,因爲在此五蘊或六根中的識,在觀行的需求中,就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分別出來。而這識蘊亦是由緣起所成,也是空的。

  雖然這受色、受、想、行、識五蘊,在我的觀行裏,可能無法馬上現觀皆空,但是我們可以次第性的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而這五蘊是如何的空法呢?

  首先我們要思惟「色不異空」,一切色蘊都是空的;雖然色蘊都是空的,但「有因有緣世間集,無因無緣世間滅」。就是這樣,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色蘊是因緣相應而生的。初期依色蘊起觀行,其後正觀思惟,受、想、行、識,也是如此的現空,他就是我們從外在物質的粗相觀察,到心的細相觀察中去思惟,都是空的;接著我們要斷除色、空二者的思惟,這時頓然現起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這當中,必須先把心放大,不再執著空性。如此,一切現前,不必觀,因爲觀亦是空。這「即」就是在當下脫離一切時空羁絆,能觀、所觀的羁絆,現前就是!大家要建立的見地,就是在這裏!這是心經的見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大家不要以爲這句話重複了,其實它是更擴大我們的視野。剛剛是從色、受、想、行、識──我們肉體與精神來觀察,現在則包括外在的一切境!所以說,依、正二報的世界要全部攝取在空性中。現在講諸法的空相,是透過前面的思惟,加上整個佛法的橫面和側面分析之後,所得到的結果。「諸法空相」是什麼?第一是「不生、不滅」,這是直接依果地而有的見地展現。

  我們要知道,在修行意義上所謂見、修、行、果的分別,其實是沒有固定的,它是依據我們所設定的內容,來看這個見、修、行、果。譬如,我們講“大圓滿見”,大圓滿見是什麼?即是「本來清淨」見,這是中觀思惟的最終結果。

  什麼是本來清淨?這杯子清淨嗎?依大圓滿見而言,這杯子是清淨,現前一切都是本然清淨,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現前都是佛。所以,這樣是不是一切不生、不滅之處,就是本然清淨;這樣思惟、現證的結果,就是到達大圓滿的見地。又如大手印的見地是法身見,只要我們鞏固法身,不去理會一切妄念,因爲妄念終歸要回複到法身。這大手印的見地,猶如是唯識思惟到圓成實性時的大圓鏡智一般,所以唯識見的果地,即是大手印的見地。

  如此,所謂的見跟果是不固定的,某一些見地,恐怕就是某一些基礎修法的果地;而某些修法的果地,恐怕就是某些修法上面的見地。因此,我們在修法時,要仔細分別它的見、修、行、果,使我們能輕易證悟,但不會被見、修、行、果纏縛了。

  諸法空相,第一個提出的就是離于生滅的對待,這是《心經》在建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而這生、滅、一、異、來、去、常、斷八不當中,其建立點是在「生」上面,所以,生滅不到之處,即是顯現八不中道了。其實,只要現見無生,就是無滅。

  至于如何了知八不中道是建立在「生」的上面呢?初期我們要依“不生、不滅”這句來思惟,然後擴大到八不,要思惟生、滅、一、異、來、去、常、斷,都是空相。空相即是一切都是空的!而諸法則是一切宇宙所有萬法;涵蓋一切無窮無盡的萬法,都叫諸法。而生相上的功夫,就是了知宇宙中一切的萬法,都是空相。

  我們要仔細思惟:從第一個見地-不生、不滅,再擴大到一、異、來、去、常、斷,不可胡亂思惟。仔細思惟分辨,到最後都很清楚,沒有疑惑時,才會發覺到:原來整個八不的建立,是依生滅所立,而整個生滅在思惟之後,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本不生。于一切本不生完全現前了解之後,即證入無生法忍。

  整個法界本然實相現前,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見地,依它而建立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因此《心經》立不生不滅,以攝八不中道。其次在諸法空相中,再立「不垢、不淨」的見地,垢與淨的分別,往往在修行到最後,會成爲一個很麻煩的障礙──清淨僻。清淨僻會障礙我們的菩提心,也是障礙大悲心的毒藥,它不能讓我們了知五毒就是五智。通常,分別垢淨是修行時所建立的種種次第,但不要被次第所固定,而沒辦法了知次第也是現空;因爲一切現空是離于垢淨的。雖然修行起先要清淨,但是在這裏則要離于垢淨。

  不垢不淨的空相,是要我們建立染汙不可得的見地。而這染汙不可得的見地,是從不垢淨消極的否定面,所提出一個積極的正見,是一有力的見地,能積極的幫助我們建立修行的見地。但是我們要注意:若沒不垢、不淨爲基礎,講染汙不可得,恐怕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如果能了解不垢、不淨之後,從清淨道進入,從自身清淨而能立足于不垢、不淨的確定境界,然後再建立染汙即不得的境地,就有助于我們修行了。

  「不增、不減」,一個修行人,在修證的立場上,會不斷地清淨自身;也就是在修行上,在佛法的增上緣方面,會不斷的增進真谛而減損俗谛;就小乘行者而言,是對的。但就大乘菩薩而言,是一個很可怕的錯謬,這錯謬會傷害菩薩慧命,會傷害大悲心。因爲一有增減的緣故,平等性智就變成不能完全現起,所以要注意這個-不增、不減。

  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就如同《永嘉玄覺證道歌》所講的:「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而垢衣亦不可得,這即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諸佛不可得。我們在整個觀行的境界,要從斷除增減的對待,到諸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的無所得境界。

  這「不滅、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見地,我們要清楚確認到隨時隨地都能現前的體證;在行爲上碰到問題,心中生起紛擾的時候,要將心收攝回來,再思惟,把正見確立!正見上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動搖,也不能有一剎那的離開,如此才能有益行持。

  現在再講諸法空相的體:「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是斷除色、受、想、行、識的分別而已,在此色、受、想、行、識的執著根本上,要在空中全部斬斷。這個斬斷是讓我們連這對待、假名都沒有。

  讓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從人體身心的五蘊,到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全部現空。

  前面的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生命主體的觀照;而色、聲、香、味、觸、法,是外在客觀對境的觀察;眼界乃至意識界,是從六根、六塵所生的六識,這十八界做整體的觀察,都要空的。

  這是從一個橫向面來看,整個宇宙的現前,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要斷除,但斷除並不是不能作用。很多人說:「諸色要斷,色根要斷,所以無色、聲、香、味、觸、法;而色塵是空,故我們眼觀色塵,就看不見了。」如果我們也存有這樣的見解,可就弄錯了!因爲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無眼根,那我們怎會看到色塵?因爲連眼根都沒有了,當然眼根、色塵所相應的十八界也都沒有了!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我看不見、聽不到,叫做無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因爲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我的耳根聽不到,我的鼻根聞不到。不是這一切現前都是無,而是連一絲一毫的執著都沒有,因而一切現象也就沒有「有與無」的問題了。但一般人思惟到這裏,可能會心生恐懼,這是很微細的我執出現,我們要繼續斷掉這微細的我執,不要害怕。

  又「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要斷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凡夫流轉,從無明到老死;聖者還淨,斷老死到斷無明。

  而《心經》在此,直接讓我們跳脫十二因緣,而不是要我們從染汙的十二因緣中,經還淨的曆程來斷得;這樣的斷得,在《心經》的看法中還是次第斷,不是從根本斷,還有枝葉殘存。這樣次第還淨的過程,是不是能夠同時體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爲它有一個斷的次第流程,從老死斷、生斷、有斷、取斷,到最後無明斷。這樣做,是一個次第思惟的過程,不是直顯根本。

  那《心經》要斷什麼?斷修道法執。我們的五蘊、六根、六塵,六識,這些能觀、所觀的一切,諸境現斷。現在我們的流轉因緣、修道道法亦斷,所以是徹徹底底的從根斷除,進入寂滅。這並不是讓我們在有毒的東西長出來時,把它剪掉,而是將能産出諸毒的東西,連根拔除。這樣的見地,是和修、行、果同時出現的。如果能現證的話,就是這樣;若沒有,即是在次第思惟。

  依據這個正見來思惟,像「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明都沒有,當然沒有無明盡這件事,所以說,修道不可得。此時,我們再回頭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不是很有意思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它不也是一種不增、不減的過程嗎?無明盡是什麼?無明盡就是斷無明,增長智慧;而無無明盡則是將斷無明、增長智慧這樣的分別也破除了,而證入不增、不減的境界!此刻,連無明無明盡都不生,所以是不生、不滅。

  我們不要貪染,以爲「無明盡」是好,「無明」是不好,這當中在「不垢、不淨」不是含攝了嗎?後面這句話,還是前面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把所有緣覺修道,全部破除,把二乘所修證的最根本境界,全部破除掉;因爲法界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有所修行的話,只是了悟到實相而已,而不是從實相中增加什麼。

  又「無苦、集、滅、道」,更將二乘的見、行、果,全部在這邊給徹底斷除,因爲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也!這不是二乘所共行。

  總結來說《心經》的見地。第一個,我…

《如何修持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丹霞天然要走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