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念佛禅”(西妙)

  略談“念佛禅”

  西妙

  

  現今氣功、禅學較盛,從氣功轉而入佛者,依禅法修止習定者頗多。這些初學者往往從禅定的角度來理解佛法的種種修持方法。如我國流行最廣的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也被看作是修止習定的一法,謂念佛號有助于排除雜念、攝心入靜、入定等。初學者又每以“念佛禅”的名目來理解念佛法門,以爲念佛即是修禅。實際上,淨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門並不注重禅定,持名念佛雖有攝心入定的效果,但入靜、入定並非此法門的勝妙所在。“念佛禅”與持名念佛是有所不同的。

  “念佛禅”以念佛就是修禅。此之“禅”屬教下之禅。談禅,宗、教之禅不宜混用。現時有的學者論禅,首先以“梵文禅那,譯爲靜慮”或止觀、禅定等義來解禅字的意思,文中卻又大談禅宗之禅。教下之禅與宗下之禅是有區別的。禅那,或雲禅定、靜慮,即在靜定中觀察、思慮,定中有觀有慧,乃是依教修心。此一依教理解、攝心修定的 修禅修觀,即是依教之禅,非是“教外別傳”、直指頓證的宗門禅。本文所談的念佛禅屬于依教修心之禅。

  按近人太虛大師的分類,依教禅有安般禅、五門禅、念佛禅、實相禅四種。這些依教解理、攝心修定的禅早在禅宗以前即已完備。在傳入中國而盛行的禅法中,最早是安般禅和五門禅,念佛禅稍遲。但在五門禅中已見念佛禅的端倪。《五門禅法要略》于念佛一門已相當詳細。念佛法門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四種 。《五門禅法要略》中的念佛一門主要是觀想念佛,觀頂上或臍間出一佛、二佛,乃至五方五佛。專重念佛的念佛禅的盛行,則在五門禅之後。但就念佛禅本身溯源,卻並不在五門禅之後。就中國佛教史看,後漢末支婁迦谶譯《般舟叁昧經》、《首楞嚴叁昧經》均是念佛叁昧所攝。道安法師之前已有僧顯禅師于定中親見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可見念佛禅在道安以前即已萌芽。

  念佛禅真正地提倡、發揚,則在廬山慧遠法師。後世尊慧遠法師爲淨土宗第一祖,蓋因淨土宗之專重念佛,皆從慧遠法師所倡導之念佛禅流出。但後來盛行于中國的持名念佛法門,已非慧遠法師當初倡導的念佛禅。慧遠法師當時修念佛法門者,大都是注重禅定而念佛,以念佛爲修習禅定的法門。慧遠法師雖依《佛說阿彌陀經》持名念佛法門而創廬山蓮社,專重念佛。但他的念佛乃是修禅,或曰“即禅之念佛”(太虛法師)。慧遠法師臨終時曾告衆人一生中曾于定中“叁見淨土與聖衆”,可證其所修的念佛法門是“即禅之念佛”。慧遠曾在王喬壽《念佛叁昧詩》中序雲:“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極力倡導念佛叁昧。因爲當時以念佛觀爲諸禅觀中之最高者,以念佛爲最上禅觀。可見此種念佛禅不同于後世盛行的作爲易行道的淨土宗之念佛。這種修禅之念佛仍爲難行道。

  唐時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列十二門,第叁門依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而分辯難行道與易行道,以持名念佛往生淨土爲易行道,才奠定了淨土教義的宗本。現在中國流行的淨土宗持名念佛,乃是易行道之念佛法門,而非當時屬于難行道的念佛禅。後來經善導大師的發揚,教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高唱一切佛法自力難行,持名念佛他力易行,才真正確立了中國淨土宗的念佛法門。

  乃至近代,淨土宗之念佛特別強調信願,但具真信切願,十念即能功成。清末沈善登居士《念佛四大要決》中謂念佛一不可修定,二不可參禅,叁不可伏斷妄想,四不可攝散歸一,只須于深信切願下,長時記數持名,尤重晨朝十念。當代黃念祖居士《大乘無量壽經解》闡發淨土宗趣,亦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並不注重禅定或一心不亂。可見現時淨土宗之持名念佛並非即禅之念佛。持名念佛雖然有即禅之成份,但其殊勝獨妙不在禅,而在易行與他力,蓋因淨土宗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以果地覺,作因地心”)之法,非是一般禅法。今時修念佛法門者,于“念佛禅”與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宜加分別,方能正確而深入地了解念佛法門,以便擇法修持。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禅。 ──錄寒山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