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焦慮
韓桂春
焦慮是由不確定、煩亂、不安以及憂懼等感受組成的不愉快情緒經驗。焦慮的表現可以從叁方面來觀察。一、生理上,二、行爲動作上,叁、情緒表現上,分述如下:
一、焦慮的生理現象
當個體面對威脅時,他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就占優勢,而副交感神經系統相對地變成較不活躍。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導致生理上的變化,有瞳孔放大、口容易幹燥、消化功能降低、心跳加速、脈搏加快、血壓增高、呼吸急促、甚至出冷汗等現象。
二、焦慮的行爲動作現象
當處于焦慮狀態時,身體自然處于激動狀態,准備好隨時都可以采取行動去戰鬥或逃避。但因爲不知道威脅來自何方或隱藏何處,所以往往在無可奈何,束手無策情況下,只會做出無目的,無效的動作,焦慮又不知如何處理安頓身心煩燥變化。
焦慮的可能顯的坐立不安,經常改變姿勢動作,也可能獨自一人自說自話或向他人不斷傾訴。有些人焦慮時,手腳動作不斷,抓頭發、摸耳朵、搓臉、雙手抱胸、雙手用力扭壓、敲打、來回快速行走、低頭緩慢、沈重走路……。有些人焦慮時,臉部表情僵硬,面色凝重、皺眉、悲傷憤怒憂郁、氣氛濃厚,行動上因心思的膠著,而表現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法對外界做客觀敏銳覺察而顯得不靈活。有些人焦慮時,說話聲調改變,可能會發抖,聲音尖銳,急促,甚至說話內容不連貫,模糊不清,跳來跳去,面孔顔色也會改變,發自或發紅,發冷或發熱。
叁、焦慮的情緒現象
處于焦慮狀態他感到受威脅壓力。威脅的感覺可能來自挑戰,也可能來自威迫的情境。威脅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失去重要的事或物,如果當事人不能把威脅的內容看清楚或不知如何應付它,那他可能會感到很嚴重,産生揮不去的恐懼、憂慮、不舒服、凶兆的不當情緒。同時爲了自我保護,會對周遭産生對立的敵意。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怕什麼或不知爲什麼自己害怕,變成他害怕自己會害怕,這變成一種習慣性、強迫性的焦慮,不知道原因。焦慮的原因,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Frued認爲焦慮是自性欲的壓抑;Horney認爲每人都有焦本焦慮感(自己孤單、無助、而周圍是充滿敵意)是由于父母管教態度缺乏真誠、溫暖與愛心所致。Epstein認爲焦慮是一種無行爲目的的興奮心態,而這心態只隨個體對危險的感受而産生。Arkoff認爲焦慮是因利益受威脅而引起的警惕心態。我認爲用佛法來分析焦慮的原因更能清楚展現出來,焦慮是生命個體一種無明的狀態,自我中心爲本,所導致自我防衛。基本上個體爲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自然傾向欲求及保護一切有益于自我的利益。不願被剝奪、不願放棄、順境時起貪戀,逆境時起瞋意,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正見世間存在現象的本質「緣起法則」。錯誤的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緊緊包裹自我中心,造作諸業,流轉生死,苦惱不安。我們的意識緣于過去諸「行」(業力、習氣),習慣貪著色、受、想、行而有根深蒂固有「我」實體的認知,加上對世間一切依條件相依存的存在現象,沒有正確深入體會認知。對無常、苦、無我的怖畏,而拼命想保住「我」的生命體,一直不斷攀緣,借攀緣的東西來肯定自己存在價值及互相比較。對一個有焦慮習慣的人,如果你告訴他焦慮不是你本來有的東西。你不必擔在身上,說不定他還會懷疑沒有焦慮,他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有關焦慮的防範與消除方法:
(一)先了解自己在焦慮,可利用對身的觀察,了解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注意到心思的煩亂狀態。
(二)放松身心,利用靜坐,或肌肉放松法,使身心先安靜下來。
(叁)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藉宗教儀式,專心真誠祈禱、誦經,禮拜方式調和思緒。
(四)認識清楚威脅來源的真正內容,如實知、如實受。
(五)知道逃避威脅來源的方法。
(六)消除阻礙逃離威脅來源的各因素。
(七)調整自己的想法看法,改變觀念,把威脅焦慮的對象認爲不具威脅性不必焦慮。
(八)刻意去改變焦慮的習慣,用正念(藉注意呼吸或觀察身體)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狀況。
(九)練習良好的生活行爲規範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十)培養無害(自他雙方)的態度,進一步作你好我也好的互助態度,練習無我的體察,消除對立,緊張不安的情緒。
焦慮的狀態不是生命的常態,它是個體適應個人與環境互動關系過程中的一種身心變化情況,它主要是在解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表現方式,它必須獲得適當處理,不然沈澱在認知經驗中,個體就會誤以爲,它是自我的一部分,變成潛意識的東西,不經意流露,難以察覺,難以抑製,這也是業力表現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