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習修禅定
許士群
實修禅定或對修定有體驗的人,不在少數。然而何謂禅定,卻是不容易一下子講清楚的。就像呼吸,不知何時才呼吸夠一樣。而禅定對生命的意義,正如呼吸空氣對人的關系一般。禅定與定的不同「定」是把它鎮住,不要讓它動。然而內在世界的動,決非外力的定所能鎮伏的。
事實必須有另外一種功夫,姑且把它定義爲「禅定」。禅定與定有其差異性。
禅定是可以很清楚地透過一種簡單的訓練方式,讓自已的身心安止下來。「身」是指外在可以看到的行爲。「心」是指內在種種影像或是想象的念頭。而禅定與一般的定其最大區別在于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一般的定是不動叫做「定」。「禅定」即是如如不動,「如如」的意思是可隨順的,不將內在與外在區分爲二,是一體的。隨順因緣的定境卻如影隨形般活潑。
禅定與生命的意義
禅定之須要,一如呼吸空氣之重要,亦如航海人之須要燈塔。缺乏禅定能力的人,幾乎無法覺察自已生命的狀況,容易陷入不安、彷徨、掉舉、混亂的狀態。禅定的觀照力就像導航的夜明燈一樣,透過禅定的觀照,生命一旦陷入黑暗、混亂,皆能看得清清楚楚。
禅定與生命互動之關系,更可喻爲「自明燈」。一個具備禅定生命能力的人,就像是自明燈一樣,他可以借著自己發亮,無須別人來引導他。很多人一直走不出被引導的範疇,因爲他須要依賴,須要拉拔。具備禅定功夫的人,已經漸漸脫離依賴的感覺,也漸漸脫離被拉拔的須求,他可透過自照,自己照亮自己,讓自己生命肯定下來。如若生命旅程有個坐標,有個點的話,他很清楚自己在生命坐標的哪一點上。生命旅程有指標,就不必再騎驢找馬。有了禅定功夫,會把握當下,面對現實;可以一面追求完美,也一面接受當下的殘缺。
所謂生命,就是佛法所講的五蘊展現狀況,色身是物質現象,感情、理智、意志力則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互動的展現。禅定與生命的關系,即是五蘊有任何展現都非常清楚,在哪個時空展現、互動如何,無不了了分明。禅定之于生命,一如呼吸之于生命,是如此相關而重要。更嚴密地說,禅定就是生命的資糧。
禅定與修行
有些人認爲修習禅定就是要閉關,要離群索居,時間表排得很緊密,就像機器人一般照著做。認爲這樣就是吃苦,就是修行。甚至有的人會強迫自己一個星期不要吃飯,幾乎要餓死了,還堅強地絕不改變意志,忍耐到底。
真正的修行應是對身心直接有益,且能體驗的。修行的簡單定義就是要拿掉煩惱,要解除煩惱。如此認識修行,方能與生活搭上關系。煩惱的內涵往往因時空條件不一樣而有差異。有些人以爲不要去想就沒煩惱,但對自己身心狀況清楚的人,都會明白那是自欺欺人。如果不想就可以沒有煩惱,那麼大家都不想,就沒煩惱了。事實不然,有人故意不想,卻沒察覺到,「不想」其實已經在想;堅持不用力,其實已經在用力,未察覺罷了。
我有一次,爬大霸尖山,與避難小屋的工人聊天,我們說遠離都市來爬山真好,他們卻說住在山上住膩了,想去臺中逛街。人性幾乎部是這樣,在這兒待膩了,就想去別地方。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九的人如此,但我們甯可把自己當成是多數中的正常者,因正常所以可以修行,可提升自己。人基本上是騎驢找馬的心態,不妨以一個正常人的眼光來看自己,接納我就是不完美的事實,正因如此才能享受進步的快樂,做個有進步機會的人。
禅定與修行建立于時時清楚自己身心變化的過程。修行如果是用來處理煩惱,則必須看清楚煩惱的産生及其解除的過程。譬如從臺南出發到臺北去玩,往返的過程,就好像身心展現的過程。如何清楚它,就必須有禅定。萬一迷路,或作計劃,或停留多久,接觸了誰,看了什麼東西,情緒起伏如何,都清楚明白,這清楚的感覺就是禅定。這些行爲是身心的展現,亦即生命的展現。簡言之,禅定是用來觀照我們身心的變化,尤其是煩惱起伏與消失的變化,禅定扮演明燈的角色。如果一個人缺乏禅定能力,說是在修行,不妨給它一個譬喻,像是一個人關在黑暗的房間裏摸索,可能會找到所要找的東西,但是卻帶著害怕與沒有把握去摸索,既如此難過,何不打開電燈,看清楚室內的一切,效率會更好,會走得更笃定,更有信心。禅定與修行即是建立在明燈與指引的關系上。
禅定與纏定、明與無明之間,其界定是一種秩序感與混亂感。禅定最大的功能是我們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在做什麼,明白自己身心狀況。當我們能察覺身心的展現時,就比較有能力知道有什麼外力把我們拉著走,造成零亂、幹擾。通常我們的心是胡思亂想,到處亂竄。人在這裏,心在別的地方。短短的一分鍾,很多念頭跑進來,幻想未來,回憶過去,尤其是不如意之事,掌握大部份的腦海、大部份記憶。往往不如意之事與混亂的念頭,會把我們的心思弄得非常零亂,等于把我們纏住了一樣,所以我形容沒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另外一種纏定,被纏住跑不掉了,對自己的身心沒有辦法掌握。簡單說,有禅定功夫的人,同樣面對不同環境,但可以看清楚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甚至可駕禦外在幹擾;沒有禅定功夫的人,會被幹擾拉著走,不能自己。
修習禅定如何下手?
整個修行的次第叁十七道品將入正定擺在最後,兩人真正解脫煩惱那種涅槃的感受,就是正定的感受。那麼,正定的感受是什麼?就是禅定的感受。依我自己的感覺,我認爲涅槃就是正定,正定的意思是在很專注的狀況下,沒有任何負擔,沒有緊張、焦慮、不安,沒有任何苦受。這樣的狀況,我把它定義爲涅槃,這個定義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當一個人對生命意義體驗到某種程度時,對事情的看法將相對地提升到較高層次。解脫道就是要面對身心狀況的展現。當心有千千結,剪不斷理還亂時,無論是凡夫或是覺者,同樣要面對其人、事、物的互動,而一個覺者則只看到現象,所有狀況展現,沒有任何心理的負擔,而且是很清楚,這就是正定。人能如此,方能活得自在,活得快樂。
正定就是正禅定,如何下手?以下列出十二點,提供修行的朋友們作參考:
1﹒從零出發
對任何一件事不要預設立場,任何時刻都是第一步。這樣的觀念,我一直在作試驗。有一次帶孩子去拉拉山玩,當小孩爬階梯,愈爬愈高,超越我的頭頂時,我的反應是太高了,可能有危險。孩子卻說:「爸爸,你不要擔心,我現在爬的這層,把它當作第 一層,就不會怕了。」當我們內在有不安時,馬上停下來看,認爲這不安、緊張之展現,是生平第一次,只有這樣來看,才能看清楚目前緊張狀態。我們很容易自己緊張,腦筋胡思亂想,于是剪不斷理還亂,卻沒有辦法面對它,只好想一些其它事情。變得舊的煩惱不去,新的煩惱又不斷地加入,人不斷地受捆綁。
由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零出發是重新面對。曾經有一個人侮辱佛陀,第二天又遇到那人時,阿難想要與他吵架或報複,佛陀就勸說,他已不是昨天侮辱我的那個人——重新出發,莫記恨。最好不要讓過去不愉快 的事情,重現在這個時候,一切從零出發。
2.止
止的訓練可譬若:我穩定地站在這裏,無論四周圍如何變化,我就是停在這裏。就像站在大馬路中央的安全島上,兩邊的車子奔馳過去是他們的事,我就站在這裏。那樣的感覺,就是當外在人、事、物,一一展現的時候,我依然十分笃定在這兒。又像人站在高山上,有風吹過來,我站在這裏,就是不離開,任風怎麼吹都無動于衷。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情緒,不愉快的事情來時,我不會躲起來、抱棉被、沖冷水澡、到海邊去。我就是這樣子如實面對,但這不是與自己過意不去,也不是負氣,而是很清楚。
3﹒分段
當觀照能力尚未訓練到某種程度時,不容易同時觀照很多情緒,甚至觀照外在東西都不容易。我們可以訓練閉一只眼數電線杆,數一百支電線杆。若是愈數愈亂,不妨分段來看,先算10支,再10支,慢慢增加,甯可一次10支算清楚,也不要一次算50支,否則算一算還要擔心,不知准確否。因擔心就容易零亂,零亂則無效。所以不妨分段來算。此外也可訓練畫線,例如每條線間隔0.lcm,每一次畫10條,可訓練專注能力。很多外在訓練方式,可培養內在觀照力。可藉分段來表現。
4.慢
處理內在的煩惱,就像是算外在的東西一樣,與其講求快速,造成模糊沒把握,不如慢下來講求效率。我們若把效率定義爲:以時間加上清楚,加上准確性,那麼就會讓自己放慢下來。每一次看,都是具體的、明朗的、確定的──看情緒也是如此。當情緒來時,要發脾氣了,可能會肚子緊一下,氣一上來,那麼就慢慢地看,若那個「氣」如何上來。通常人只會看到摔出去的東西破了,他拿起來就只是丟,發現自己在生氣了,花瓶已破碎了。從他起心動念,想要抓瓶子到摔出去的過程,有一連串分解動作,但他沒有看到。只是看到摔出去的杯子破了,然後是後悔。假使一開始看到氣上來時,甚至來不及看到,就看到手裏抓杯子在空中,也可以停下來,好在杯子沒摔出去,尚能挽回。「慢」可看清楚這些。「慢」就是把距離明朗化,把時間、把間隔明朗化。每個人的快慢程度是不一樣的,對一個射箭很准的人,他可看到箭的過程,但對一個…
《如何習修禅定(許士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