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習修禅定(許士群)▪P2

  ..續本文上一頁盲眼人來說,甚麼都看不清楚。看得清楚與看不清楚,它的差距是這麼大。

  

  5.松

  

   除了看清楚事情以外,還是有東西被束縛住了。松的意義是不須要任何負擔,沒有任何外物束縛。松的感覺得容易體驗,如果現在什麼事情都不想,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有專注在呼吸,這也是松的感覺。我現在摸摸肩膀,覺得肩膀肌肉拉緊,把它放松,沒有肌肉的感覺,沒有緊的感覺,那就是松。此外,心情的松是:現在就沒事。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做到不要被第二種現象捆綁,只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是什麼?每個時空都不一樣,只有一個感覺,那叫做松。

  

  

  

  6.清楚

  

    清楚身心展現,是觀察的首要目標,看清楚了才知內容是什麼?尤其是煩惱的內容,惟有看清楚了才會有辦法抓出症結點,才會知道它的成、住、異、滅,才會知道它的形成因緣條件,然後才能夠知道卡在那裏,該斬斷什麼,讓留下什麼,該加入什麼,直到身心平衡,情緒歸零,處于寂靜狀態。

  

  

  

  7.重現

  

   重現就是加強我們的訓練能力和記憶能力。若要清楚記憶,以純熟的技巧使印象深刻,不斷重現會加強效果。重現的意思也是讓我們能看清楚,因爲要具體知道,看到的是什麼東西,要不斷地自我回饋,再回來看,直到確定這樣沒錯了,再進行下一步訓練。當我們對自己起疑情時,不妨重新看一下。一旦重現,另一種能量會産生,會自我檢討,過去的煩惱是否有殘余在腦海中,沒有拿掉?我們經常有煩惱的輪回「重現」,往往以逃避、壓製、忍耐的方式,例如到海邊跑二百公尺,來處理煩惱。事實上,就在那時候,可能是因爲轉移,或心情故意放松,也許可以暫時把煩惱的感覺拿掉,但是否在記憶中有殘存呢?倘能訓練重現的功夫,經常把影像調回來看,靜坐下來,將記憶中不愉快的情景調回來,不斷調回來看。(調回情景並非調回情緒)調回來看時,我們身心可能會有些變化,有不高興,悶悶的,那表示有殘余情緒沒處理,這時就要處理。人沒事就來看看有沒有情緒,這是好方式。

  

  8.出離

  

   出離與厭離是不一樣的。厭離是對一個不喜歡的東西,認爲已經造成損耗,只想盡速離開,但是這樣做會有危險,因修行不到家,趨樂避苦的心態還很強,會厭離。可能光是厭離苦,會趨向于樂;避掉瞋會趨向貪。我們不能察覺瞋有時會戴假面具變成貪,苦戴假面具變成樂,結果沒看清楚假面具,經常會陷入錯誤判斷中。出離心的意思是說,我要跳出情境,客觀地回去看,檢定自己到底出離了多少?不管是苦受或樂受,要出離來看,也就是客觀化地看。

  

  9.看「它」

  

   如何客觀化地看呢?煩惱的時候,先不要想爲何有煩惱,只看到煩惱本身,煩惱本身是什麼?當然會在身心、感受、念頭上展現出來,我們把它看清楚就好,不用管「是誰在看?」只是看而已,久而久之就會具備一種能力,可隨時出來看看情緒,看身心變化會覺得很妙。看久之後,會發現我在看一個構造在那邊動,會認爲一團氣在那邊跑,而不是我的氣在跑。我是氣在跑與一團氣在跑是不一樣的。因爲一旦有了我的氣在跑時,會把它掩飾下來。因爲在別人眼中,我是有修養人,于是爲了自我保護,爲了面子問題,貪就來,苦就來。如能看清楚,就是佛陀看佛陀,相見兩歡。看情緒也是這樣看著它。

  

  

  

  10.同步行

  

   其實人不要去厭惡自己有煩惱。若本身有煩惱,又再討厭有煩惱,就變成第二支箭,生出第二個苦來。爲何不要去排斥它,因我們有了煩惱,應該先看清楚它,才能了解爲何有煩惱。如有煩惱,馬上陷入討厭煩惱,堅持不要它,然而煩惱本身決不因你討厭它而消失。這樣的討厭,豈不爲自己加上更多的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它同步,和煩惱聊天,跟煩惱一起成長、消失、提升,只有和它同步行才能了解它,和它溝通才能化解它,化解掉就沒煩惱,就不須要爲煩惱而煩惱。所以還在修行的人,千萬不要替自己背書,以爲我修行一年就要當覺者、聖人,不要給自己包袱,否則會壓死人。容許自己有煩惱,但不要自己製造煩惱,須承認、接納煩惱。我們追求完美,也要接納當下的殘缺。只有接納煩惱,才能與煩惱作同命鴛鴦,才能從中了解,化解掉。你若不接納,就是排斥它,製造瞋心。製造瞋心時,前面煩惱的來源,就看不到,就業上加業,煩惱會更多。

  

  

  

  11.四念處

  

   禅定要如何在四念處上來用,是我們在修行上時時強調的。禅定是當情緒生起時,隨時觀照身心變化,身體上出現的狀況,感受上出現什麼,起什麼念頭。這些身心變化和起情緒有互動關系,它是因緣。禅定與四念處的關系是用來觀照身、受、心、法之變化展現。禅定與八正道的關系,即是利用禅定的察覺能力來了解凡事都是有因有緣,煩惱也好,外在事相也好,世間是無常、無我的,是依照四聖谛來展現的,必須認知問題産生之原因及其消除、消除的過程,與消除的方法。每件事、事理,包括煩惱也是有因有緣的。有這樣的見識,就是所謂的正見。正見的內涵,必須具備禅定功夫,才能看清楚。

  

   正思惟,必須看清楚你在想什麼?那件事情與你想的內容,跟你要解決的事,到底有沒有關系?你的思想有沒有帶著貪念、瞋念?是否不懷好意?有沒有正面性?這些都要看清楚。正語、正命也是如。此有人把愛語解釋爲:講柔軟的話、溫馨的話、讓人掉眼淚的話。事實上、愛語真正的用意是正語,是有幫助,有正念的話。有時怒目金剛亦是愛語。是否愛語,端看其行爲因果關系、出發點如何?

  

   正命是要從事正當工作來贍養你的生命,或對社會付出,能給予正面開展價值性。

  

   正勤是說有個努力方向。不好的東西,不要讓它産生,好的讓它繼續擴大,必須看清楚。對身心有幫助的,或是有破壞的,都要看清楚。正念也就是四念處,對身心展現必須很明確。

  

  

  

  12.正定

  

   修行追求最後須契入正定。再強調一句話,禅定並不是要我們追求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禅定是能夠安頓身心,身心統一的狀態。所謂身心統一的狀態,就是一個非常笃定的感覺,非常清楚,做一件事就專心做那件事,而且不會讓自己過份消耗體力,也不會墮落,流于安逸。禅定功夫訓練到這種程度,就可以了。若是讓自己修到如槁木死灰,自認與全世界無關…‥。禅定不是那種定法,而是清楚知道臺灣目前發生什麼事,明白這件事與我有何關系,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和這事互動。我的能力在那裏?能做多少?心態如何?應該把自己引導向有幫助的正面,這才是正定修行。

  

  

《如何習修禅定(許士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